智能化引领交通革命
2014-09-05周继洋
文|周继洋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提供的数据,预计2009~2016年,中国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的总投资额将达到1077.58亿元,其中视频监控系统投资额超过400亿元,年均投资额超50亿元。
2014中国互联网大会,智能交通成为一大亮点,相关企业探讨了如何激活中国的智能交通时代,以及在智能交通的巨大机遇下,汽车共享经济的未来。
11月3日,第九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也把智能交通作为新增加的行业话题。
种种迹象显示,智能交通已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概况
经过“十五”、“十一五”建设,中国公路、水运、高速铁路和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止到2012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20万km,其中高速公路达到9.62万km,航空运输方面,2012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611t/km,全国铁路营业历程达到9.8万km,居世界第二位,高铁运营里程达到9356km,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我国各城市智能交通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智能交通的系统开始建立。2000年《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的推出标志着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到发展体系正式得以确立。2011年12月15日,交通运输部发布《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中国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提升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水平”。2012年7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为智能交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ITS 是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在中心指挥平台的统一调度下包含用于道路控制和用于车辆控制的两大功能,覆盖九大子系统。
目前,政府层面的监管要求是推动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主要力量,比如,随处可见的电子眼、集成交通指挥平台系统等。最近几年来,政府投资于智能交通的步伐开始加快,年均增速超过了20%。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ITS)在城市交通供求关系中的角色和作用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等城市已经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有效地缓解了这些城市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堵。特别是高速公路联网电子服务系统(ETC)的成功开发和推广,是我国目前唯一在全国范围内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的智能交通系统。已经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开通了ETC,建成了ETC专用车道3700多条,用户超过600万。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已经初步建设完成TOCC中心,实现了全市综合交通运输的统筹、协调和联动,建立了常态化综合交通运输协调管理体系。初步统计,该中心现已整合2800多项数据,接入6000多路视频和13个应用系统。北京市“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56亿元,用于提升智能交通。按照规划,北京将建成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TOCC)和路网运行、运输监管、公交安保三个分中心,形成一体化、智能化综合交通指挥支撑体系,成为数据共享交换中枢、综合运输协调运转中枢、信息发布中心,紧急情况下为交通安全应急指挥中心。这意味着,市民将可以通过网站、热线、手机、车载导航等多种形式,实时掌握路况信息,提前安排出行。同时,自行车租赁也有望实现网络化服务。
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在全国所有省(区、市)实现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完成80%以上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情况调查站点建设。在收费系统建设方面,积极引导建设、推广跨省市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和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大幅提高ETC覆盖率。截至到“十二五”末,全国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要达到60%,ETC车道数达到6000条以上,ETC用户量超过500万个。在《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到,要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加强行业管理服务应用系统建设,加强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提升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水平。
2、城市智能公交系统
在公共交通领域,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先进的公交运营和服务的智能化系统。如实现了广州地区范围内的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及城市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的整合。广东省打造了香港、澳门和广东智能交通一卡通平台,实现了粤港澳交通一卡通跨区域的互联互通,目前已经拓展到广东省17个地市和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地区。特别是广东的快速公交系统以创新的理念和良好的服务系统受到了国内外一致好评。
世博会结束后,在“智能交通”建设方面,上海力争把博会期间的交通信息共享机制和交通协调机制延续下去。上海在智能交通建设方面将不断完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和世博信息服务应用平台,实现与闵行、虹桥等区域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上海还将在完善道路交通采集发布系统的基础上,建设智能公交系统,改进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信息服务,建设完善交通状态指数采集发布系统,多渠道为市民提供全面的、动态的交通综合信息服务。
2012年,上海、宁波、绍兴、湖州、台州、常熟、兰州、白银 8 个城市已实现公交“一卡通”的互联互通,市民持“一卡通”可在 8 个城市内随意乘坐公交车。同时,上海“一卡通”开通了乘坐轮渡、地铁的功能。宁波市民还可刷“一卡通”租赁自行车。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的应用城市将达到 60 个。
3、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南京市发展较好,南京市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包括南京智能交通诱导服务中心平台系统、江苏省交巡警高速公路指路服务系统、南京智能交通广播服务系统、南京智能交通诱导服务系统网站、南京市停车诱导服务系统等 5 个子系统,汇聚整合各类交通信息资源,并通过合理可靠的服务软件系统构建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南京智能交通信息服务中心已接入 11 万余个信息采集点、7000多辆出租车车载智能终端、8个隧道口和170个主要路口的视频监控系统,路况动态信息准确率达85%以上。该系统可为公众提供实时路况查询、动态路径诱导、公交查询、停车场车位查询和预订、交警服务信息免费告知、高速公路信息查询等服务。
4、智能勤务模式
杭州通过改变交警的传统路面巡逻执勤的模式,通过交警支队视频作战室、交警大队分指挥室和交警中队数字勤务室三级指挥系统的网络巡逻执勤模式,结合路边重点巡逻,实施“上下联动”机制,实现“桌面就是路面”,使科技应用直达基层民警,提升了交通管控效能,扩大了路面管理的覆盖面,加大了路面管理的密度和力度,提高了应对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交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减少了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违法行为,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了交通拥堵,确保了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有序。
5、交通安全系统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该计划的实施,中国政府启动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综合预防与处置集成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重大项目,划拨国家科技计划和配套经费8.36亿元。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智能交通市场热度与日俱增,吸引了大批安防企业涉入。在城市智能交通业务方面,目前国内安防企业主要集中在道路监控、GPS、交通信息发布和系统集成环节。“十二五”交通信息化将朝着智能交通的目标推进,智能交通将借助安防与物联网新技术,可感知与可交互的特点,促进交通管理的精细化、行业服务的全面化、出行体验的人性化,推动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绿色的交通运输业发展。
智能交通作为当今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热点,在支撑交通运输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满足民众出行和公众交通出行的需求,构建了一个绿色安全的体系。智能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经过十几年的研发和应用,中国智能交通技术在众多大型事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现状
>>2008~2015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
2013~2017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包含智能公交、电子警察、交通信号控制、卡口、交通视频监控、出租车信息服务管理、城市客运枢纽信息化、GPS与警用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和交通指挥类平台等10个细分行业的项目数量达到4527项;市场规模达到159.9亿元,同比增21.7%。从企业规模看,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监控、高速公路收费、3S(GPS、GIS、RS)和系统集成环节。目前国内约有500家企业在从事监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是中国非常有特色的智能交通领域,国内约有200多家企业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并且国内企业已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双界面CPU卡技术。在3S领域,国内虽然有200多家企业,一些龙头企业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高速公路智能卡、地理信息系统和快速公交智能系统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投入智能交通产业的企业大体可分为设备提供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和平台运营商,目前来看,中国智能交通的各环节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近几年由于市场对智能交通的认知度不断提高,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度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根据中国交通技术协会的统计,2012年城市智能交通千万级项目数量235项,同比增长26%;千万级项目市场规模合计68.1亿元,同比增长46%;占2012年全年市场总规模的41.7%。相比2011年千万级项目占全年总规模的36%,上升5.7%。项目规模方面,2012年千万级项目平均规模为2900万,而2011年千万级项目平均规模为2500万,千万级项目平均规模增长400万。据统计,目前中国智能交通行业整体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而且市场增长率将保持10%以上。未来车辆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压力及交通事故的不断加大将会促使政府加大对智能交通领域的投资,进而为本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智能交通的提供商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级分化的趋势,凸显了银江股份、易华录等大型公司的战略地位。虽然两者各自具有竞争力的子系统有所不同,但两个公司都显示出增强对指挥平台系统的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