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的文化印迹
2014-09-04
好莱坞,作为一个名词,既是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郊外,又是全球知名的电影业中心,同时,它也等同于一种先进的电影工业模式,更代表着一种国家风格。好莱
坞电影面向全世界不同人种、文化和信仰的观众。不仅仅是好莱坞电影的叙事风格、明星制度、商业运作,成为其他国家电影学习的典范。
好莱坞的影响力更表现在其对美国文化传播的高级效应。好莱坞电影中内化的价值观念外在的表现是,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流行音乐、快餐、汽车、建筑、时装以及其它各个方面都打上了深深的美国烙印,这些与好莱坞电影极力
宣传的美国生活方式不无关联。
强烈的美国文化价值观,“美国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观众。
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成果的积累和延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作为最深层次的文化,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态度反映出来的,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而电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电影传播文化的方法是潜在的,它把丰富的文化内置于艺术作品的叙事情节中,观众通过电影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直接感触到的是一种感性的、直观的力量,在这种艺术形象的基本精神图景中感悟、理解出的是关于人性的、道德的、伦理的文化内容。电影也能建构出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
与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这样的艺术历史时期不同,经典的好莱坞电影拥有一种风格,这种风格总的来说是无形的,一般观众难以察觉。它的隐蔽性很大程度是美国电影熟练技巧的产物,犹如一部讲故事的机器。就像亨利福特创造的以工业化为基础的流水线生产,以及商业中尽可能采用经济合理的方式生产汽车产品和其他消费品一样,美国电影在上世纪初,迅速演化成一种高效的讲故事模式,生产运作的每个地方都有助于讲述故事过程的流畅性。
结果,故事被毫不费力且高效地讲述给观众。它们看上去似乎毫无根源,它们不可思议地出现在银幕上,为了观众进行实时消费和娱乐而出现在电影院中,出现在他们面前,好像是自己生长的一样自然而然。但事实上,它们是被创造出来的,是遵循明晰、简单、优美、有序、经济、协调这些经典原则制作出来的。因而经典作品一般都会避免庞杂、主观、过于情绪化,力求达到希腊人理想的“过犹不及”的状态,或者是“没有任何多余的成分”。
当《乱世佳人》诞生的时候,世界的价值观与今天新兴人类所认知的全然不同,于是,有着“不正确“价值观或政治理念的作品往往更容易成为传世经典为后人所喜爱,《乱世佳人》的成功正是如此。影片从感性的角度诠释了叛逆与抗争、挑战与坚持,主人公斯嘉丽与“古老的南方”的格格不入与她所受到的“惩罚”传递了原书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对美国内战前后社会体系与女性地位的价值观。毫无疑问,追求灵魂自由、富有主见、敢于挑战世俗并且内心充满正能量的主人公斯嘉丽不属于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也正因如此,她跌宕起伏的人生才会如此吸引大银幕内外的观众,为人们所心疼与深爱。斯嘉丽是美丽的、斯嘉丽是聪慧的、斯嘉丽是性感的。同样,斯嘉丽也是时尚前卫的。从我们的万人迷斯嘉丽的衣装上,我们也可以一窥彼时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时尚元素。
根据上世纪美国报业巨头威廉·郝斯特的传奇人生改编的电影《公民凯恩》一经问世就是惊世骇俗,这部影片之所以如此惊艳,不仅仅是因为彼时的奥逊威尔斯还是一位初出茅庐、愤世嫉俗并且酗酒成性的“新人”,更因为它是好莱坞默片时代所有精髓与惊艳的总结,作为一部跨时代的旷世巨作,《公民凯恩》以周而复始的环状叙事结构呈现了主人公凯恩的一生,吸引人们反复去观看的是影片中充满创造性的大胆画面、生效与对白的巧妙运用、导演对镜头与视觉语言的灵活掌控以及各种暗含着象征意义的符号与隐喻,可以说,看懂了《公民凯恩》,你就会了解史上最长的闪前镜头、懂得深焦摄影并且会开始研究电影语言中的轻度虚构手法,而《公民凯恩》中反复出现的一些符号也令我们有机会了解在好莱坞黄金时代中产阶级的生活点滴。
被誉为“好莱坞编剧之父”的当代著名剧作家罗伯特麦基先生在北京授课时,曾经详尽解析了影片《卡萨布兰卡》,并在课堂上亲自演唱影片主题曲“As Times GoesBy”,事实上,麦基对《卡萨布兰卡》的狂热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而且丝毫不见减退。在世界影史上,《卡萨布兰卡》一直作为“史上最经典的爱情电影”为无数影迷与电影工作者所追随,影片在不经意间传递的情绪效果令所有走出影院的观众唏嘘感动,发生在三个小人物身上的故事在个体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之间因牺牲而变得伟大。在上世纪40年代的好莱坞,人们爱上了《卡萨布兰卡》中褒曼与鲍嘉这对金童玉女之间的爱情、爱上了爱情的美丽、爱上了爱情的遗憾,而影片中对爱情近乎完美的细节呈现也反映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柔情与浪漫。
“我从来不了解过去的维也纳……”,影片《第三人》的故事从一段画外音开始,命运把主人公带到了战败后的维也纳,于是,整部影片除了推动情节发展的悬念、由齐特琴演奏出来的轰动一时的主题音乐、以及结尾那个拨动人心弦的异乎寻常的长镜头以外,彼时的维也纳街景也成为画面中时常闪现的主题,而影片导演卡罗尔·里德同他的学院奖得主、摄影师好友罗伯特·克拉斯科共同呈现的特殊的视觉风格,将特定背景下的城市表现得光怪陆离,于是,黑白光影下的维也纳因影片《第三人》而成为影史上最清晰可辨的外景地,在这里,主人公们的出场与城市本身融为一体,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电影也第一次大胆表述了环境与人物动作的相辅相成性。
作为希区柯克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影片《迷魂记》延展着导演对金发女郎的操控、恐惧和虐待,同时体现了他对于梦境与现实、意向与环境的敏锐扑捉和极具个性化的呈现手法。《迷魂记》气氛神秘哀愁、节奏迂回舒缓。虽然在当时影评及票房都并不十分成功,后世评价却越来越高。希区柯克认为这部凄艳迷离的惊悚及爱情片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现在也多被认定这是亚佛烈德-希区考克的巅峰之作。这部电影刚上映的时候,评价好坏参半,但是渐渐广受称赞,随后被称为希区考克的经典电影和他导演生涯的里程碑。《迷魂记》被广泛的评价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2008年,此片上映整整50年后,美国电影学会将其评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悬疑电影;2012年英国电影学会《视与听》杂志更将其评选为史上最伟大十部电影的榜首。此片也因为它“文化上、历史上、美学上”的重要价值,被选为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Board)指定收藏。
在《雌雄大盗》最初问世的时候,影片的宣传语说“他们年轻……他们恋爱……他们杀人。”这部被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电影”的影片重新定义了“自由”与“正义”的政治立场,承袭了弗朗索瓦特吕弗式的看似放荡不羁的情绪自始至终弥散在胶片流转之间,而故事情节上令人瞠目结舌的突发暴力与邦尼和克莱德身上的可爱之处相互作用,在矛盾冲突下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与思考,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对“好人”“与”“坏人”的定义开始变得模糊,随处抢劫杀人的”坏蛋“变成了银幕上人见人爱的雌雄大盗,有人开始模仿邦尼与克莱德去劫富济贫,当然,还有更多的人是看上了邦尼头上的贝雷帽那极具个性化的装扮,电影《雌雄大盗》对于好莱坞的影响蔓延之影片隐喻之外的时尚圈。
斯坦利库布里克在1968年完成的惊世之作《2001太空漫游》是一部充满着哲学与辨证论的作品,事实上,这是一部很容易令人就中途放弃的影片,在影片放映初期,很多人抱怨开片与中场出现的“令人难以忍受的黑幕“,抱怨影片对白太少过于“沉闷冗长”,于是这一部分人退席而去,而留下的人却被库布里克的才华所吸引,他们沉浸在影片以极简的手法去表现深刻哲思的意境之中,令他们无法自拔的不仅仅是画面,还有片中反复出现的交响乐,事实上,《2001太空漫游》对世界电影史的贡献,正是它颠覆了传统电影单纯透过画面来表达观点的做法,而是将影像与音乐完美结合,通过分段式的“乐章”式叙事激发观众的思考与认同,而这,也正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电影大师对于艺术表达方式的倾情贡献。
《教父》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重新定义了流氓与黑手党的政治立场,这种立场在观众心目中讨巧地存在着,在那样一个以权力为中心的属于男人的世界里,家族与教父执掌着大权,他们不仅决定着人的贫贱富贵、还可以肆意操控生死。在影片中,故事的层层推进来自于一个精巧的结构,这个结构的核心电影语言就是象征着父系社会最高荣耀的权利如何在家族中世代相传,为了真实传达这个过程的严肃、神秘与其背后隐藏着的血腥,摄影师戈登威利斯通过幽暗深远的运镜以及特殊设计的打光来打造人物、环境与权利的有机结合,于是,我们不断地看到在幽闭的空间中权利在人与人之间停留与交接,而背景中的密闭空间也通过象征性的符号来反衬好莱坞世界里的权利与血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