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说”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2014-09-04林艺端
林艺端
叶澜教授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流,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实现课堂活动信息的有效交流与传递,在获得知识与经验的同时开启心智,发展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提倡“群言堂”,保证课堂有效互动,是广大老师们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和有效途径。那么,如何让学生“说”起来,让课堂“动”起来呢?现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切实转变教师角色,为学生的“说”与课堂的“动”提供有力的保障。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与道理的灌输者,学生则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挫伤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化与定位,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建设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平等互动,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及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要整合有效的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调整改变教学行为与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为教学互动的有序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二、努力实现师生和谐,为学生的“说”与课堂的“动”提供良好的氛围。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两极,不能排斥,只能相互吸引、相互合作,以产生奇效。师生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师生合作的愉悦程度及教育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间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始终不渝地做到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乐于与老师交往,积极、主动、放心、愉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亲其师,信其道”。
三、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说”与课堂的“动”真正落到实处。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活动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与平等对话。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活动更多地演变为师生、生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平台。如果没有对话与交流,就不会有真心的呼应,就不会有学生愉悦的体验与收获,就不会有三维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致力于营造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的独到见解及时鼓励,并与全体学生分享,让学生“说”起来,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平等的互教互学方式,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多一些期待的目光、鼓励的笑意、亲切的赞许,这些都会激起学生发言的勇气和胆量。
2.注重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多说。
“说”不是单一的教学环节,它要求学生动脑。教师如果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他们就会多说。因此,我注重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多说的机会。如课堂提问这一环节,由教师问学生改为学生问学生。学生问学生,他们的积极性更高,更乐于接受。同时,我发现学生提问的方式多样化、充满趣味。有的学生甚至点名由谁回答;容易答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还变个花样,设置一些迷惑性的问题让别人回答。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高涨,甚至有的为自己没被叫到而感到遗憾。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由过去的“要我答”变成现在的“我要答”。回答的过程中说的学生多了,说的话多了,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3.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巧说。
“说”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敢说、多说的基础上让学生巧说、会说呢?“巧说”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为此,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说”的技能,可利用歌曲、漫画、典型事例、故事等创设教学情境。如歌曲《常回家看看》就可用在《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课中,当歌声响起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被歌曲的情境所感染,不由自主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又如在《做自尊自信的人》这一课中,如何将个人的自尊上升为集体、民族和国家的自尊时,为了打破乏味的说教,我利用美籍华人聂华苓在美国租房子的故事,使教学有声有色。通过我绘声绘色的描述,学生被深深吸引。为了深化这个故事的主题,我进一步问道:“你们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被激发,纷纷站起来例说维护祖国尊严和荣誉的重要性。学生依托教学情境,更能说得头头是道,有的还很有见解及深度,有时还能辩论。
综上所述,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与课堂互动是成功课堂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去进行心灵接触。”课堂应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生活化的,是师生、生生、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是充满生命力、智慧的,是彰显人的价值与个性的。让我们的学生“说”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在彼此交流中分享快乐,在彼此合作中分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