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缓解率的差异性研究
2014-09-04林维佳汤黎明
林维佳,汤黎明,郑 琳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乳腺外科,江苏 常州,213003)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占女性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19.17%[1],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和生活。新辅助化疗(NAC)是指为降低肿瘤临床分期,提高切除率和保乳率,在手术或手术加局部放射治疗前,首先进行全身化疗的一种方法。NAC是局部晚期乳腺癌、炎性乳腺癌等患者的重要综合治疗方法。然而,乳腺癌是一组异质性肿瘤,且具有相同病理诊断及预后标志的乳腺癌患者其化疗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本研究分析NAC对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22例,年龄为34~75岁,中位年龄54.5岁,均处在乳腺癌ⅡA~ⅢC期。所有患者临床上均同时满足: ① 原发灶最大径5 cm以上(T3以上,包括炎性乳腺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临床诊断N2以上,但不伴有远处转移; ② 就诊前未接受过化疗、内分泌治疗或局部放射治疗; ③ 为单发性,无同时发生其他肿瘤[2]。本研究按照2011年3月瑞士国际乳腺癌大会St.Gallen等[3]共识提出新的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分类标准及治疗策略,并根据免疫组化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肿瘤增殖抗原Ki-67的结果将乳腺癌划分为4个类型:腺腔A型,腺腔B型,HER2型,基底细胞型。本研究中,腺腔A型(Luminal A)患者33例:ER和/或PR阳性,且Ki-67<14%,且HER2阴性;腺腔B型(Luminal B) 患者31例:ER和/或PR阳性,且Ki-67≥l4%或HER2阳性;HER2型患者26例:ER和PR均为阴性,同时HER2表达为阳性;基底细胞型(Basal-like) 患者32例:即ER、PR及HER2表达均为阴性。见表1。
表1 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本院所有患者均采用的新辅助化疗的方案为表阿霉素联合多西紫杉醇类ET方案。第1天紫杉醇90 mg/m2,第2天持续3 h静脉注入表阿霉素100 mg/m2。3周重复1次,所有患者辅助化疗2个周期。每个周期化疗开始前后对患者进行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尿常规检查,每周检查1次患者血常规,并观察化疗后的毒性反应。
1.3 疗效标准
肿瘤的测量采用临床体检的双径测量法。乳腺癌原发病灶的临床缓解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判定。乳腺癌原发病灶临床缓解分为以下4种不同情况:完全缓解(CR):化疗后临床体检肿瘤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化疗后肿瘤原发病灶双径乘积减少50%以上;疾病稳定(SD):化疗后肿瘤大小减少不超过50%或增加少于25%,并无新病灶出现;疾病进展(PD):肿瘤大小增加25%以上或在局部或远处出现新的病灶。CR +PR为有效;SD、PD为无效。
1.4 评价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化疗前后彩超检测肿瘤双径,每周都对患者进行身体和血液检查,统计化疗后1个月内的毒性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两组治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比较使用t检验,百分率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肿瘤患者临床缓解率
统计各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总有效人数为40例,占总人数的32.79%,其中Luminal A型总有效率为9.10%(3/33),Luminal B型总有效率12.9%(4/31),HER2型总有效率为53.8%(14/26),Basal-like型总有效率为59.4%(19/32)。腺腔A型与腺腔B型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型与基底细胞型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ER2型与基底细胞型的总有效率均较腺腔A型与腺腔B型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肿瘤患者临床缓解率[n(%)]
2.2 化疗后的毒性反应
通过复查血常规及询问患者不良反应判断患者化疗毒副反应,结果显示,各种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化疗过程均出现不同类型化疗反应,未出现导致化疗中断的副反应,见表3。
表3 化疗后的毒性反应[n(%)]
3 讨 论
乳腺癌是一种在生物学上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肿瘤,ER、PR、HER2是目前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并指导治疗重要的分子标志[4],根据其表达情况 可将乳腺癌分为4~5个亚型: Luminal 亚型、HER2/neu亚型、basal-like亚型和Normal like亚型。Luminal亚型又分为 Luminal A型及 LuminalB型,Luminal、HER2/neu及basal like分别占65%~70%、10%和10%~15%。目前,常将乳腺癌分类为 Luminal A、Luminal B、HER2/neu、basal-like 4种亚型。Luminal A型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类型,分子表型为ER+和/或PR+HER2,多数患者存在雌激素诱导的增殖效应,属于内分泌治疗敏感肿瘤,预后较好,此型的肿瘤组织高表达腔上皮细胞基因GATA3、XBP1、LIV等,Luminal B型其分子表型是ER+和/或PR+HER2+,中低水平表达腔上皮细胞基因,大量临床资料已证实Luminal B型由于存在HER2+,因此,相对于Luminal A型而言,其对他莫昔芬的反应性明显下降,但是他莫昔芬仍有部分疗效,当换用阿那曲唑内分泌治疗的时候,可以提高疗效。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T)[5]是开展最早的的新辅助治疗(NAT)手段,已有30多年的历史。目前,关于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目前达成的共识有: ① 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NACT标准治疗方案; ② NACT的疗效等同或优于辅助化疗; ③ NACT使患者保乳可能性增加; ④ 接受NACT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患者生存率提高。但仍对乳腺癌 NAT的定义和适应证;NACT对生存率的影响;治疗前采取何种病例诊断方法,采取何种NAT治疗方案;治疗后pCR的标准及NAT治疗的终点等问题存在争议。
本研究显示122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32.78%(40/122),与吴建南等[6]报道的88.9%(217/244) 有效率有较大差异,吴建南等采用表阿霉素联合多西紫杉醇类(ET方案)新辅助化疗244例患者,化疗2~4周期,其中有166例患者接受4周期新辅助化疗。本研究中122例患者均接受ET化疗2个周期,造成有效率较其他研究报道低的原因可能与新辅助化疗的周期有关。除此之外,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有效率比较显示HER2型与基底细胞型的总有效率均较腺腔A型与腺腔B型的高,提示HER2型与基底细胞型可能对ET方案更敏感,腺腔A型为内分泌治疗敏感型的细胞亚型,可能提示对于该类患者内分泌治疗是较ET方案新辅助化疗更适合的方法。
大量的研究[7]表明Luminal B 由于表达HER2,其对内分泌治疗的有效性降低,同样HER2型也存在类似情况,临床实践[8-9]已表明赫赛汀能显著提高 HER2+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Basal-like 乳腺癌缺乏相应的受体及HER2表达,导致其对内分泌治疗及赫赛汀治疗不敏感,导致其治疗手段比较单一,寻找新的靶点成为个体化治疗及改善预后的关键,Basal-like乳腺癌细胞能表达EGFR及c-kit[10]等,他们可能成为 Basal-like亚型的潜在治疗靶点。临床上针对 EGFR-酪氨酸激酶的靶向治疗如吉非替尼已经展开研究[11-12],本次新辅助化疗的研究显示,采用ET方案化疗能使接近60%的患者有效,也为Basal-like亚型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方案。
[1] 王书学,陈利,董可新,等. 北京市密云地区2534例恶性肿瘤疾病谱特点分析[J]. 实用肿瘤杂志,2013,28(1): 81.
[2] Heys S D,Hutcheon A W,Sarkar T K,et al. Neoadjuvant docetaxel in breast cancer: 3-year survival results from the Aberdeen trial[J]. Clin Breast Cancer,2002: S69.
[3] Goldhirsch A,Wood W C,Coates A S,et al. Strategies for subtypes--dealing with the diversity of breast cancer: highlights of the St. Gallen International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Primary Therapy of Early Breast Cancer 2011[J]. Ann Oncol,2011,22(8): 1736.
[4] Xue C,Wang X,Peng R,et al. Distribution,clinicopatho logic features and survival of breast cancer subtypes in Southern China[J]. Cancer Sci,2012,103(9): 1679.
[5] Teshome M,Hunt K K. Neoadjuvant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J]. Surg Oncol Clin N Am,2014,23(3): 505.
[6] 吴建南,李顺荣. 乳腺癌分子分型在新辅助化疗疗效和预后中的预测作用[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32(20): 383.
[7] Pritchard K I. Endocrine therapy: i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argeted drugs the last[J]. J Intern Med,2013,274(2): 144.
[8] DENT R,TRUDEAU M,P R I TCHARD K I,et al.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Clinical features and patterns of recurrence[J]. Clin Cancer Res,2007,13(15 Pt1): 4429.
[9] WESH I A E,TULLBAH A,SAYED A A,et al.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13 cases and comparison with 55 cases with triple-positive breast cancer: A matchedcontrol analysis[J]. ASCO Meeting Abstracts,2007,25: 211.
[10] Yadav B S,Sharma S C,Chanana P,et al. Systemic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 World J Clin Oncol,2014,5(2): 125.
[11] Ogawa Y,Kiba T,Nakano K,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f biot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erythema due to gefitinib or erlotinib[J]. Gan To Kagaku Ryoho,2014,41(4): 517.
[12] Mascia F,Lam G,Keith C,et al. Genetic ablation of epidermal EGFR reveals the dynamic origin of adverse effects of anti-EGFR therapy[J]. Sci Transl Med,2013,5(199): 199ra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