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2014-09-04周丽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年18期
关键词:二聚体骨科置换术

周丽华

(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手术室, 江苏 无锡, 214000)

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是导致骨科患者术后病情加重以及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1]。DVT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手术的疗效、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而且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严重者可能将发生肺栓塞[2]。对患者实施早期预防护理是预防DVT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探讨了运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共106例,男61例,女45例,患者年龄31~84岁,平均(62.14±11.92)岁,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35例、股骨肿瘤患者2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4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56例、对照组50例。干预组中,男31例、女25例,平均年龄(61.95±12.48)岁;对照组中,男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2.73±10.47)岁。经比较,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并发症、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预见性护理,其具体内容如下: ① 知识宣教。由于DVT的发生常常是由于对其的认识不足以及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而导致的,因此在术前可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向患者讲解术后容易并发DVT的原因,使患者对DVT引起足够的重视,向患者贯彻预防为主的观念,为术后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②明确高危人群。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将糖尿病、心功能不全、高龄、吸烟、有既往静脉血栓史以及创伤严重的患者作为高危对象进行重点预防。对于高危人群而言,不宜采取下肢静脉输液,以减少静脉输液对血管内膜的损伤,进而预防形成血栓。并且在无禁忌证情况下采取药物预防,遵医嘱合理运用抗血小板凝聚类的药物; ③ 术后预防干预。术后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并指导患者术后早期进行活动,以促进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在患者麻醉作用消失之后采取主动或者被动进行踝关节背伸趾屈活动环转练习以及内外翻练习。鼓励患者进行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以及健侧下肢抬高训练,并且给予患者抗栓压力泵进行治疗。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对于患者的主诉要认真听取,必要时需测量患者双下肢的同一水平周径,若出现异常情况则及时告知医生。术后按医嘱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患肢的颜色、皮肤温度等,并在抗凝治疗的期间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定期进行检测,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若有出血现象则应及时告知医生; ④ 饮食干预。DVT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患者血液黏稠度较高,若积极配合食用低脂、低盐以及低胆固醇的食物,则可以改善患者血管壁的通透性,从而减轻组织的水肿、降低机体血液的黏稠度。注意保持每日充足的水分摄入,既能有效降低机体的血液黏稠度,又能防止大便干燥。

1.3 观察指标

① 观察比较2组患者DVT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 ② 比较2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采取本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调查,问卷由患者本人填写,当场回收问卷,调查内容从以下方面进行: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情况、心理指导情况、护理人员巡视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各项操作是否满意等,调查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以及“很差”,共5个等级。患者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该组总例数×100%; ③ 比例2组患者术前、术后7 d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2组患者DVT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干预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DVT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n(%)]

2.2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

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率为94.64%,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率为82.00%,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n(%)]

2.3 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见表3。术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7 d,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 术后7 d比较,干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s) μg/mL

3 讨 论

研究[3-7]显示, DVT的发生主要与患者术后长期卧床有关,目前一般认为DVT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 由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或者重病卧床、心力衰竭、腹压增高、静脉血液回流缓慢以及下肢静脉曲张等,均可能诱发DVT,且骨科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膝下需要放置衬垫以及采用石膏制动等措施,均可能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从而形成DVT; ②机体的静脉内壁是由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所组成的,在其内壁上覆盖有大量的肝素,而肝素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能够预防血小板的凝聚,而在骨科手术当中,由于机械操作不当等原因,可能会挫伤患者股静脉壁,从而引起血小板的黏附而导致纤维蛋白沉积,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在DVT的诊断当中,目前的研究热点在血浆D-二聚体水平[8]。虽然D-二聚体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将其作为诊断DVT的诊断标准,但是D-二聚体水平却可以反映出患者血浆是否处于一种高凝的状态之下,再加上其具有安全简便、经济、快速等优点,如今已经成为判断血栓形成危险性的一个直接且实用的方法,对骨科患者术后血栓的形成具有检测作用[9-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DVT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且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术后7 d干预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12-13]。

[1] 吴人淳, 覃樱, 郑琼, 等.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护理干预[J]. 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19): 1770.

[2] 张志珍. 外科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6): 212.

[3] 杨礼庆, 王程, 沈涛, 等. 口服利伐沙班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3, 29(4): 260.

[4] 莫凤莲, 马蓝, 莫丽华, 等. 护理干预在髋部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7): 1507.

[5] 臧学慧, 查振刚, 冯永洪, 等. 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17): 3054.

[6] 郭兵, 谢军胜. 自拟通脉汤防治成人严重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12): 2012.

[7] 李小丹.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2): 87.

[8] 黄爱英, 吴清美.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22): 3505.

[9] 许科铭. D-9二聚体对老年人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9): 1445.

[10] 方秀统, 丁立祥, 陈迎春, 等. 全髓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13(43): 8484.

[11] 张晖, 王东, 孙海钰, 等. 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预防深静脉血栓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30): 5440.

[12] 郭李龙, 李拥军. 深静脉血栓及其诊断[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 33(5): 359.

[13] 叶建兰, 徐爱萍, 杨明霞. 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20): 65.

猜你喜欢

二聚体骨科置换术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59例
骨科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