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近期疗效和副作用的初步研究
2014-09-04汪艳丽
汪艳丽
手术后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近期疗效和副作用的初步研究
汪艳丽
目的 对手术后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近期疗效和副作用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本院在2012年5月份~2013年5月份收治的1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 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个组别各50例。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达那唑进行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药物副作用以及停药后月经恢复时间和累积妊娠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停药后月经平均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1年内累计妊娠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治疗, 近期疗效与达那唑相似, 然而副作用比达那唑小,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推广和普及。
小剂量;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症;近期疗效;副作用
在临床上,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妇科疾病,且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痛经以及慢性盆腔痛, 有部分患者还伴有不孕, 少数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对女性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在临床治疗上, 一般采用保守性手术将子宫内膜病灶摘除, 并在术后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从而实现对病情症状的控制, 降低疾病的复发率。米非司酮是一种孕酮拮抗剂, 其对患者机体雌激素分泌不存在太大的影响, 且经济性好, 治疗效果显著[2]。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本院对收治的1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实验组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进行口服治疗, 效果显著。详细临床报告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本院在2012年5月份~2013年5月份收治的1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范围为21岁~46岁, 平均年龄为(33.3±1.2)岁。病程为4个月~4年, 平均病程为(3.1±0.3)年。采用1985年美国生育协会修订标准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组, 其中I期患者有30例, II期患者有43例, III期患者有18例, IV期患者有9例。其中输卵管不通患者有67例, 输卵管通而不畅患者有33例。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 包括卵巢巧克力囊肿剥离或者肉眼下异位病灶的切除或者电凝。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 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个组别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疾病分期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达那唑进行治疗, 剂量为200 mg/次, 患者从月经周期第1天到第3天开始服用, 2次/d, 口服治疗, 1 d总服用量需要控制在800 mg以下。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 剂量为10 mg/次, 从月经周期第1天开始服用, 1次/d, 口服治疗。患者连续治疗6个月。
1.3 临床效果评价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以下标准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①治愈:患者经治疗, 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均完全消失, B超检查显示正常。
②显效:患者经治疗, 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均基本消失, B超检查显示基本正常。
③有效:患者经治疗, 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有所改善, B超检测显示有所改善。
④无效:患者经治疗, 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没有显著改善迹象, 或者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总有效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药物副作用比较 两组患者药物副作用比较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实验组患者的药物副作用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2.3 两组患者停药后月经恢复时间以及累积妊娠率比较 两组患者停药后月经恢复时间以及累积妊娠率比较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药物副作用比较[n (%)]
表3 两组患者停药月经恢复时间以及累积妊娠率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 实验组停药月经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在累积妊娠率比较上, 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妇科炎症, 当代医学认为该病主要与子宫内膜种植学说﹑良性转移学说﹑分子生物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等有关。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 因此在临床治疗上需要对机体的雌激素分泌进行抑制。西医在治疗机制上, 主要利用性激素进行治疗, 从而对垂体功能进行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甾体激素存在密切联系, 加之该病的发生原因以及确切机制尚未得到证实, 因此临床的治疗难度较大[3]。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 米非司酮开始不断得到应用。米非司酮不仅适用于早期﹑中期妊娠的终止治疗,在子宫肌瘤﹑乳腺癌﹑脑膜瘤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一系列疾病上也具有显著的效果。米非司酮的药物结构中具备了甾体结构, 作为第一种孕酮受体拮抗的药物, 其能够在小剂量服用的情况下, 确保对子宫内膜发育以及生长进行抑制, 防止内膜发展为分泌期, 在治疗的过程中也不会对一系列激素等分泌物质造成影响。在短时间内服用米非司酮, 可能仅仅会对月经量造成影响, 但是却不会对月经的周期造成影响[4]。
达那唑作为一种雄激素类似物, 主要通过对下丘脑﹑卵巢以及垂体功能进行抑制, 从而抑制作用的发挥, 维持机体在低雌激素的水平, 导致异位内膜逐渐萎缩。相关研究显示,达那唑与雄激素受体以及孕激素受体存在较好的亲和力, 相比之下, 其与雌激素受体之间亲和力则并不显著, 由此可见,通过与甾体受体的结合对内膜细胞进行直接作用。体外培养实验显示, 达那唑对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以及发育具有抑制作用, 对子宫内膜具有显著作用效果, 同时还可能影响异位内膜。因此在对子宫内膜异位的治疗上, 达那唑的治疗效果明显, 其对痛经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有利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状的改善[5-8]。此次研究显示, 达那唑与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上, 临床疗效相近。而在药物副作用以及停药后月经恢复时间的比较上, 米非司酮则更具优越性。由此可见,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推广和普及。
[1] 杜建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2, 3(32):111-112.
[2] 汤丽荣, 卢丹, 段爱红.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治疗后期待妊娠情况分析.北京医学, 2011, 4(04):221-222.
[3] 朱国文.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服用米非司酮及孕三烯酮的疗效比较.当代医学, 2011, 3(17):102-103.
[4] 沈禾.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应用米非司酮与孕三烯酮临床疗效观察.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4(7):241-242.
[5] 李颖仪, 黄妍.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治疗的分类与进展.北方药学, 2011, 4(12):258-259.
[6] 任新宇, 魏月利.腹腔镜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当代医学, 2011, 3(15):123-124.
[7] 黄仰任, 邹岚, 刘远珠, 等.腹腔镜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卵巢EM的疗效观察.当代医学, 2011, 3(18):21-22.
[8] 张慰, 刘彦.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进展.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0, 4(01):213-214.
246121 安徽省怀宁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