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和描写
2014-09-04茅盾
茅盾
这里所谓“写作”,是指文艺性的东西,既不是历史和政论,也不是什么学术论文,尤其不是任何应用文件,如果我们是在这里讲究如何练习作“报告”,写应酬的“八行信”,草拟什么上行下行的“公文”,或者推盘受盘的“广告”,买田置产的“契约”,那自然完全不同了,那就根本用不到一点议论,一开始我们就搬出“程式”来练习就行了。然而我们这里所讲的,是怎样练习写作文艺性的东西,因此就不能不先来一点议论(理论)。这一点议论,虽则看起来好像和实际的练习没有多大关系,可是写作时缺少了它就像行在大海里的船缺少了指南针。不过光有指南针也不能行船,所以现在我们就要在实际练习这方面提出几点意见来。
初学者多半是性急的,他恨不能一口就吞下了他那学习对象的全部技巧,他希望有这么一套整整齐齐的规程让他记住了就万事大吉,对于文艺性的东西,抱着这样希望的也就很多。举个例:在怎样写什么什么的题目之下,总有不少热心而性急的人希望揭开书来就看见无数规程一条一条排在那里,像数学的公式似的。可是,文艺性的东西实在不能按照什么规程去写作,即使曾经有人给它们订下了若干规程,恐怕也不能像木匠那样按照着图样就能造出家具来,何况这样的规程实际上是不能有的。
因此,我们在这里要讲的,不是什么规程,更不是什么秘诀,只是几个步骤,几条原则。
先从原则方面来谈谈罢。
材料是写作者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常常听得说:“还没找到材料”,或者“材料已经写完了”,这话其实只是随便说说,实际上,这不是有或没有的问题,而是“成熟”或“未成熟”的问题。写作的题材是一点一滴在平时累积起来的,并不是一下找就可以得到而且又很合适,而一个人的脑子也绝对不同于一间仓库,仓库有时会挤满,再也容纳不下方尺大小的东西,有时会搬空,若说人的脑子也会挤满也会搬空,那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人只要神经正常,他的脑子随时在接受外来的东西,就是随时在进材料,所以不是有或没有的问题,而是“成熟”或“未成熟”的问题;当你觉得还不够时,其实是未成熟罢了。那么,成熟的征候是怎样的呢?征候是文思汹涌,兴奋即于不能自持,闭目默想的刹那间全篇就寂然突现于脑海,好像已经写成而且记熟了似的。
如果你落笔时文思滞涩,觉得左不是右不是,那就是没有成熟,这时最好干脆搁笔。这一搁即使是永久告别了你这一篇未完了的东西,也不可惜。在这里,也许有人问道:既然尚未成熟,过些时候等它成熟起来,行不行呢?当然行的,但是也不要误解等候材料成熟是一个简单的时间问题。这需要更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且需要各方面的生活经验,不单是你那未成熟的一方面的东西。或者,又有人问道:既然未成熟,想来是其中缺少了什么,就按这所缺的去找去,行不行呢?我以为是不行的。千万不要误会,一篇文艺性作品的材料只是物质性的人、物(包括自然)、事。材料感到缺少了什么的时候并不是多添一二人物,多写一二自然风景,或多加些故事情节的问题。如果问题只这么一点,那是容易解决的。一篇文艺作品的材料,也还(而且主要的)包有思想问题:你对所写的材料的立场,你对于其中所有的问题的看法,你对于这些材料的了解的程度等。所以,材料之成熟过程不是(比方说)物理学的而是化学的,不是单纯的量的增加,而是由量的增加达到质的变化的。
不过这一番话在小朋友看来也许太深了点,那么,请你们先记住:写作的材料是平时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积的时候不知不觉;如果没有积蓄,临时去找,那就不会有好的成绩。初学者又一担心的问题便是描写的方法。常常听得说:我只能直直落落叙述,却不知道如何描写,请告诉我,如何描写?曾有人投合这种要求,编出了所谓《文学描写辞典》。也居然有人希望这样的“辞典”会教给他如何描写。其实是此路不通。说老实话,描写并无方法,而且不可能有方法。所谓“描写”,用文艺的术语来说,只是一个“形象化”的问题。何谓“形象化”?浅言之,这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事都能直接呈现于读者眼前,而不依赖着抽象的说明。《水浒》写李逵的性格和鲁智深的性格是同中有异而异中又有同,两个人都是鲁莽的,而又各有不同。《水浒》从这两人的言语举止、应付问题等方面来写,结果是两个各有个性的活人呈现在我们眼前了。我们通常称这为“描写得好”,其实这是作者在形象化方面有办法。为什么他有办法?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如何的方法?不是的。他之所以有办法,无非因为他观察得太深刻太周到,落笔以前他先有这么两个人物活在他心中了。如果不求自己所写的人物先活在自己心中,而痴心妄想去追求什么描写的方法,那一定是徒劳。所以千万不要担心你懂不懂描写方法,不要担心你会不会描写;应该担心的,是你心中先有了活生生的人、物、事没有?如果有了,则描写只是一个很单纯的技术问题。正像上文说过的一句话:“从人物的言语举止、应付问题等方面来写”,再简单也没有,别无奥妙。
有两种错误的见解常常引人走入迷途。第一种是以为“描写”有赖于词藻。以为形容词用得愈多,便是描写得愈出色,往往用了一大串的形容词,弄得累赘不堪,而这些形容词又大多是前人用滥了的东西。实际上你如果有新鲜的感觉,能道前人之所未道,一个形容词也够了。第二种错误的见解是把“描写”看成装饰,以为“故事”是一篇作品的骨架,而背景描写和人物描写则仿佛是涂饰上去的油彩。这是把“描写”和整个技巧问题分离开来了,事实上描写却是整个技巧中有机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简单一句话:通常被认为单纯技巧问题的描写,实在也包括在材料成熟与否的问题内;作品的材料到了成熟的境界时,描写问题是不会发生的,而成熟也者,主要又是学历修养生活经验的问题,换言之,即思想问题。
(选自《怎样练习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