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
2014-09-04孙忠磊
孙忠磊
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上,发现了数片漆黑、光亮,有的甚至薄如蛋壳的陶片,经考证,这些陶片竟是四千多年前的先民创造的“龙山文化”遗存,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壳陶。“蛋壳陶”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世界,揭开了考古史上划时代的一页。这类器物黑如漆,并且器壁如同蛋壳一般,因此又有“蛋壳黑陶”之美誉。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蛋壳黑陶”表明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工匠对陶土的选择和烧窑技术的掌握均已达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的蛋壳黑陶杯,为呈子遗址第72号墓中出土,通高12.5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4.8厘米,重量仅为60克。泥质黑陶,盘状口,大折沿,直筒形腹,腹外部饰弦纹,筒形柄,柄饰镂孔,柄上部与杯腹相接,形成一体。快轮制作,通体磨光,陶质细腻,器壁均匀,造型优美,漆黑发亮,薄而坚实,口沿处厚度不到1毫米,为龙山文化典型性器物,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礼器。
蛋壳黑陶的制作工艺
黑陶源于我国古代的陶器,是继彩陶文化后的一种文化,黑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它的出现成为划分新石器时代前后期的重要标志。
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黑陶的制作,早期以手制,用泥条盘筑法,其器胎较厚重,表面少光亮。到了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已普遍采用轮制,加之陶窑的改进和封窑技术的掌握,使工艺有了极大提高。
龙山文化时期蛋壳黑陶的制作一般采用快轮,其器型匀称、规整,做工精细,火候极高,质地坚硬。制作过程十分复杂,成品率极低,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黏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作。蛋壳黑陶使用的陶泥经过了反复淘洗,制成的陶坯内外没有任何杂质,质地细密坚硬,几乎没有渗水性。再对陶胎进行镂孔和雕刻纹饰等工序,然后经过阴干等十几道工序焙烧而成陶胎,最后利用先进的封窑渗碳技术,让弥漫在窑中的浓烟通过“熏烟渗碳”,将烟中的碳粒渗入坯体而使其呈黑色,最终才能烧制成一件蛋壳黑陶。
蛋壳黑陶的发展变化
1975年山东省博物馆、日照文化馆发掘日照东海峪遗址时,发现了有大汶口文化晚期向龙山文化过度的三叠层,下层出土的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细颈袋足鬻、夹砂鼓腹罐等器物都表现出大汶口文化晚期特征;中层出土的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斛形杯、等腰三角形纹鼎足等器物,既是由下层同类器物演变发展而来,又是上层同类器物的祖型,具有从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性质;上层出土的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陶鬻、陶豆、陶杯、陶罐、陶鼎等,都具有典型龙山文化的特征。这个发现从陶器外形和制作工艺上的变化表明龙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
东海峪遗址三个文化层不仅在器物发展上相互衔接,在墓葬方面也有承袭关系。遗址上、中、下三层都有墓葬,三层墓葬基本上也是衔接的,因此从下层墓葬的黑陶高柄杯到中、上层墓葬的蛋壳陶高柄杯,基本上反映出了由黑陶到蛋壳黑陶得发展变化。但是,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较少,难以完整的反映出蛋壳陶的形成、发展、衰退三个阶段。诸城市呈子遗址出土的十一件“蛋壳黑陶”器物,正好充实了这一点。
1976年9月至1977年3月发掘的诸城呈子遗址,其中发现八十七座龙山文化墓葬。龙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第40号墓为早期,第32号墓定为晚期,过渡形态的一类则为中期。第40号墓发现的“蛋壳陶”与东海峪中文化层墓葬出土物属同一类型,这类蛋壳黑陶高柄杯,杯身和杯柄有明显分界,属于“蛋壳陶”器型的形成期;呈子中期第72号墓的“蛋壳陶”与东海峪上文化层墓葬出土物也相似,属于“蛋壳陶”器型的发展期,这类蛋壳黑陶高柄杯柄部加粗,杯沿加宽向上折成大敞口;呈子晚期第32号墓的“蛋壳陶”是由呈子中期发展而来,这类蛋壳黑陶高柄杯,杯身陷入柄部,外层刻有弦纹,属于“蛋壳黑陶”器型的衰退期。在东海峪遗址未发现过,填补了大汶口文化晚期蛋壳陶杯的空白。这两处遗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和蛋壳黑陶高柄杯,虽隔数百里,但制作工艺、器形、纹饰都十分相象,从年代、地域和地层上揭示了龙山文化蛋壳陶是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发展而来,充分证实了蛋壳黑陶的发展经过了形成、发展和衰退三个时期。
蛋壳黑陶杯的文化研究价值
“蛋壳黑陶”这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陶胎薄如蛋壳的高柄杯。它仅为典型龙山文化所独有,而且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山东地区,它的用途和文化研究价值一直为考古工作者所重视。
从器物本身研究,蛋壳黑陶杯有许多实用上的弱点,如陶胎极薄,稍有碰撞,即易粉碎;大盘口和小圈足,头重脚轻极易倾倒,所以经常挪动使用是极不适宜的。从蛋壳黑陶杯的器物造型和薄胎推测,它不会是生活中的常用器皿,至少它已从实用器皿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另有专用的器物。从其出土位置分析,绝大部分出于墓葬中,有的在人架头部,有的在脚部,也有的在上肢一侧,而且多是单独放置,一般都不与其他陶器混杂一起,这也反映了蛋壳黑陶在墓主人生前的重要地位。
蛋壳黑陶杯仅出土于较大型墓葬。以诸城呈子遗址的87座龙山文化墓葬为例,出土的十一件“蛋壳黑陶”器物,只见于十座墓葬。这类墓葬不仅墓室大,还有木椁,随葬陶器一般都是量多质高。这类墓葬中还常见用猪下颌骨随葬的现象,呈子遗址用猪下颌骨随葬的龙山文化墓葬共八例,蛋壳黑陶杯与猪下颌骨并存的有四例,占半数,第32号墓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墓葬,随葬品中有“蛋壳陶”两件和猪下颌骨十三块。这表明蛋壳黑陶杯为少数富有者所占有。在当时猪下颌骨是墓主人拥有财富的象征,而蛋壳黑陶杯又比猪下颌骨更加稀缺,所以这种珍贵而又无实用价值的蛋壳黑陶杯,应是一种专为礼仪用的器皿。这种礼器的来源,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用品,以后由于各种礼仪活动的需要,特权者才把它作为礼器专用起来。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那种常见的黑陶高柄杯因为陶胎较厚,口沿窄小,还是有生活实用价值的,如果把它解释为酒器,是可信的。不过那时的黑陶高柄杯也可能已兼用于生活和礼仪的两种职能,以后随着氏族贵族及其阶层的出现,蛋壳黑陶杯作为一种礼仪品也随之从生活器皿中分化出来,成为统治阶层拥有特权和身份高贵的象征。
诸城呈子遗址的龙山文化墓葬不仅存在着对照鲜明的小墓和大墓,而且出现了穷者和富者各自分别聚族而葬的新葬俗。说明新时期晚期氏族社会那种以血缘为纽带按氏族自然分布的居住情况已慢慢地为贫富关系所打破,阶级正在形成。“蛋壳黑陶”作为礼器的出现,开启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早期的社会性质变革之路。
(责任编辑:马怡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