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视角下莫里森小说《乐园》的解读
2014-09-04丁梅芳
丁梅芳
当代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其在文学界的影响十分深远。她不仅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是一块里程碑,同时也堪称是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自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迄今已发表了八部长篇小说。托妮·莫里森在她的小说中对处于性别及种族双重歧视下的黑人女性进行自我解放的艰辛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刻画,讴歌了黑人女性这种自我解放精神,倡导了女性思识的觉醒。同时,她揭示了黑人的生活和文化背景。因此,她的作品中有一个永恒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即在白人社会中,黑人对自身的文化身份和生存进行了深刻的控索。《乐园》就是展现此类主题的重要作品之一。因此,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托妮·莫里森的《乐园》进行了解读。
一、《乐园》简介
《乐园》是托妮·莫里森的“黑人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其余的两部分别是《宠儿》和《爵士乐》。《乐园》的出版在美国文坛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沿用了一直以来的写作主题,即表现黑人传统文化和黑人自我解放的思识。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黑人团体从为了追求一片净土进行战斗的斗士最后变为一群墨守成规的顽固派的故事,是对黑人在种族追求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错误思想的批判以及对这种错误思想带来的严重后果的一种批判。
《乐园》里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俄克拉荷马州。有15个黑人家庭想要远离白人,所以他们找到了一处偏僻的地方,在那里建立起了一个以黑人文化为主导的小镇。小镇后来被命名为“鲁比”,用以纪念其中一个死去的黑人。在黑人自己建立的国度里,他们自谋营生,繁衍生息,排斥一切白人以及和白人有关的任何东西,包括黑人和白人的混血儿。除了白人,浅肤色的黑人也受到歧视与排挤。鲁比镇的居民们依据肤色来判断敌友。小镇边上有一座修道院,主要收纳那些无家可归的黑人妇女。但发展到了70年代之后,小镇里的新一代年轻人与老一辈的经济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多方面都出现了不合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冲突的产生。甚至有人将这种冲突出现的缘由归结于修道院,致使修道院遭受了无辜的毁灭。整部小说就是从毁灭修道院开始进行叙述的,横跨的时间很长,展示了不同时代的黑人形象。
《乐园》与莫里森的另一部作品《所罗门之歌》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联系。《所罗门之歌》讲述的是奶娃的成长以及他追祖溯源的过程。奶娃在到美国南方进行寻根时完成了自我的成长,更是人性的一种自我构建,所以在结尾的时候,他实现了自我的升华。《乐园》其实可以看成是《所罗门之歌》的延续。在《乐园》中,黑人经过自我解放完成了自我回归之后,仍然无法摆脱种族主义这个宿命。在那些种族主义比较强烈的国家中,那种种族之间的差距和种族歧视是根深蒂固的,是存在于白人的思想中已经有干百年的历史的,是不可逆转的。在鲁比小镇上,黑人对白人的排斥跟在白人社会中白人对他们的排斥如出一辙。但是,要创建真正的乐园就要放弃任何形式上的歧视。当然,鲁比小镇的繁荣与自给自足仅仅是表面现象而已。而修道院的毁灭就是种族主义存在最突出的标志。修道院中住着的都是一些无家可归的黑人女性,对她们而言,修道院仅仅是一个避难的场所。但即使是这样,她们仍然要遭受驱赶,最终连那个避难的场所也没有。这无疑是对黑人女性的一种压迫。莫里森通过这部小说向黑人群体传递了一个信息,即想要在这种种族主义比较深厚的国家中通过一种隔绝的方式来建立起属于黑人自己的国度,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那样做只能是构建一种地理思义上的属于自己的国度,但由于种族主义的长期影响,在精神上,人们始终还是无法转变。因此黑人还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二、女性视角下对《乐园》的解读
(一)《乐园》中的女性主义主题
女性主义这个概念的诞生就是源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对女性进行压迫的现象。社会中隐藏了很多内在的对女性的文化进行规范和压迫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化体系等。在长期以来的男权社会中,男性居于主导地位。他们按照自己的理想来要求女性,使得女性的发展是被动的,是按照整个男权社会中的理念进行发展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要崛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内心深处有着对自由的渴望,越来越多的女性逐渐思识到觉醒的重要性,于是女权运动诞生,女性主义思识也随之体现出来。
《乐园》这部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的主题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性别的对立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小说开始就描写了一群黑人男子以清除巫术为借口,对几个女子进行了残忍的杀戮。而且小说的章节的标题都是以女性的名字在进行命名的,这可以看出作者对男权统治社会的一种抨击。另外,这种女性主义的主题在文中两个重要的角色——摩根兄弟身上也得以体现。在摩根兄弟的记忆中,祖祖辈辈的历史里都有一种永恒的耻辱存在。同时祖辈们也是排外的,他们沉浸在对自己的乐园的构筑中。在历史中,有很多具有代表作用的物品,比如烤炉。烤炉的重要性在于遵循着祖辈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准则,人们就可以实现一些梦想,即要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园。这个梦想的产生还是源于跟父亲在周游黑人城镇的时候所看到的一个场景,即在一个比较富裕的黑人场镇中,有19个黑人少女在照相,她们十分美丽、可爱。正是这些少女奠定了摩根兄弟想要建筑自己的乐园的梦想。而他们在那个时候也就在心里给女人进行了一个定位,他们认为女人就应该是纯洁、优雅、保守的,所以他们在一起建设鲁比镇时也是怀着这种梦想与信念,以小时候在他们心中奠定的女性形象作为一种依据,要求在小镇生活的女性也应该是印象中的生活在男人的统治下的模样。在城镇建立了很多年之后,他们也很乐思看到心中所希望的那种景象,即“宁静的白色黄色的房子里,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营生,优雅的黑人妇女都在劳作,整齐的碗橱显得不奢侈也不寒酸,亚麻衣服都洗得干干净净,熨得妥妥帖帖,上好的肉都放了调料随时等待烧烤……”很显然,在男人建立起来的国度里,处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男性,女性仍然是作为一种附属品,是依附于男人生活的,女人仍然是一个被男人保护以及欣赏的群体。这仍然是一种男权思想的体现。即使摩根兄弟构建了一个只有黑人的乐园,但精神上这种曾经压迫着他们的思想还是没有改变。因此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过程。
(二)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对身份的认同
对女性身份的认定也是女性思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具体包括对个体的独特性和统一性的认识。身份的确认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无思识的行为,是一种内在的自然行为的体现。身份确认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思义,所以人一直在努力地确认身份以获得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对于那些生活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少数民族而言,对他们的身份确认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事。在《乐园》这部小说中,莫里森通过对黑人的活动充分展示了黑人对身份认同的一种追寻和渴望。在黑人自己建立的那个国度里,黑人们的生活是一个比较独立的空间,他们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创造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这里没有白人的文化冲击,没有白人的歧视,因此他们在这里得到了一种很满足的身份认同。作者在对黑人生活的描述过程中也展现了黑人的宗教思想,比如迷信和巫术。这两样东西对于生活在美国的黑人而言是有一定的市场的。在黑人的文化构建过程中,受迷信和巫术的影响,他们对祖先十分崇拜。在很多非洲部落中,对祖先的崇拜是他们生活乃至文化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因为他们相信死去的祖先可以成为一个部落的守护者,会永远庇护整个部落的发展。而这种思想在小说中也是有所体现的。《乐园》中那些黑人从开始逃离到最终创建鲁比镇,这其中在精神上一直支持着他们的是一个关于犹太人受上帝指引下迦南的故事。他们将这个故事进行拓展,同时融入了对自己祖先崇拜的情结。在逃离的过程中,大家十分相信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的指引,将他当做了崇拜的对象;在到达逃离的终点之后,这个人又一次显灵,告诉这些逃亡的人,已经到达逃亡的目的地,可以在此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城镇。这是对于祖先的崇拜思识是一种十分明显的刻画。在黑人社会中,对上帝的信仰及对祖先的崇拜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在《乐园》这部作品中,作者却将这两者结合,构建了一种带有黑人特色的宗教体系。
三、结语
《乐园》这部作品是托妮·莫里森的“黑人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通过对一群黑人在一个小镇构建一个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的过程,来彰显了黑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无论是对女性的态度,还是宗教体系的构建,都还是没有跳出那个框架。因此,黑人即使是建立了一个物质上属于自己的国度,但精神上却仍然没有得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