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文视角下对莫里森《宠儿》的解读

2014-09-04温晶晶

短篇小说 2014年1期
关键词:美国黑人宠儿互文性

温晶晶

托妮·莫里森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时就显现出了非凡的思维能力和独到的创作风格,《最蓝的眼睛》是她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之后就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从1970年开始,莫里森一共创作了八部小说,最终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在文学界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是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宠儿》是莫里森的八部长篇小说中最成熟的一部,至今也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它之所以能问鼎冠军之座,不仅是因为在作品中莫里森运用比较独特的表现手法把黑人的奴隶历史表现出来,更主要的是她的作品中有黑人的文化传统在,而且作品是以这个为根本的,运用文学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文化传统,比一般作品更加有内涵,有思蕴。

一、互文性概念的总体概述

互文性也叫做文本间性或者互文本性,在这种概念下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认为任何作品与其他的文学作品之间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是其他作品的一种转化,同时也能转化成为另外一部文本作品,文本之间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因此,互文性在文章的理解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概念。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需要考虑到各个文本之间的关系,这也有助于对文本进行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文本之间的比较,最终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互文性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仅指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一种影响与借鉴,还包括文学作品所处的社会和历史环境的一种关联,互文性不仅对文学传统有一定的包容性,还能拓宽文学的研究领域,从互文性的视角下对文章进行解读,可以对文章中的语言特色、人物个性等方面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也能理解到作者处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态度。当然,互文性也可能带来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在文本中找寻可能存在的文本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干涉,会不会出现自我迷失的现象呢?因此,互文性的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中,还应该深入到文本所涉及的环境和背景中。在文本的互涉性中,需要理解的不仅是文本之间的转变和传续,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变是怎样形成的。在进行深入寻找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文本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能对文本的语义环境理解得更加透彻。本文从互文的视角对莫里森的《宠儿》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宠儿》中独特的语言技巧和内涵。

二、莫里森和小说《宠儿》的简介

(一)莫里森的相关概述

托妮·莫里森是一位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分析她的作品可以看出,她在作品中揭示了美国社会中黑人黑暗的生活情况和文化背景,是抛开作品文字表象所展现出来的重要本质。《宠儿》是莫里森的第五部作品,这部小说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其形式,都有着独特的地方,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一种比较常规的观念认为这部小说将黑人和白人的世界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尤其是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更是有其特点,在叙事风格方面有自身的特色,所以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小说《宠儿》的总体概述

《宠儿》是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女性黑奴怀着孩子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但是奴隶主却一直在追寻她,那个时候她已经生下了孩子,由于当时的社会规定,奴隶的孩子依旧是奴隶身份,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再重复自己的悲惨命运,那位女性黑奴将刚刚学会爬行的婴儿杀死了。

宠儿这个角色虽然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但是却没有出现过,因此很多读者对这个身份是比较迷茫的,她究竞是谁,作者也没有给出详细的叙述。宠儿用一种迷幻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身世,这就对作品的奇幻特点进行了相应的塑造,使得莫里森的作品有独特的地方,与其他的作品有了较大的分别。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将自己的感情和丰富的语言进行有效的结合,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美国社会黑暗的一面。在美国社会中,作者充分赞扬了生活在白人人群中的黑人那种坚忍不拔的品格和顽强的品质,尤其是面对社会的压迫时,他们总是不屈不挠。这部作品之所以对读者的感情带来一定的震荡,与它独特的语言叙述技巧是分不开的。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运用的语言技巧从非洲种族的那种民间语言中解放出来,而且以诗歌的特色呈现给大家,可以说,在叙述方面,莫里森通过编织一种独特的风格,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虽然从非洲的传统语言中解放出来,但仍然采用的是非洲所特有的一种叙述传统,比如使用重复的、断断续续的语言策略,她成功地将传统语言与美国社会中的语言进行了结合,这种叙述方式打破了生死的界限,虽有现实,但同时又有奇幻的特点,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将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个时间段进行糅合的思境。在这部小说中,语言节奏充满了音乐的乐感,而且比较随思的叙述风格更是加深了这部小说的美感。莫里森就是成功地将边缘文化与主流的文化进行融合,无论是写作的形式,还是在写作内容上,这部小说都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互文性视角下对《宠儿》文本的解读

(一)《宠儿》中的内容与当时社会的一种互文性的体现

在莫里森生活的时代,有一个独特的时代背景,当时生活在美国的黑人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使得黑人的民族文化逐渐缺失,这也是莫里森写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宠儿》的原型是一件真实的事件,那个真实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宠儿》中的塞丝,塞丝逃亡出来想要开始一段新生活时,却发现追踪者如期而至,塞丝无奈,只好将孩子亲手杀害了,那些残忍的画面令读者欷歔,读者也许会责怪塞丝的残忍,但她这样做纯粹是出于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孩子的一种无奈的爱。这样血腥的场面连奴隶主都不敢靠近,“……我成功了。我把大家都弄了出来,而且没靠黑尔……我们到了这里。我的每一个宝贝,还有我自己。我生了他们,还把他们弄了出来……一伸胳膊就能把我所有的孩子都揽进怀里。我是那么宽……”从这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在塞丝看来,她亲手将孩子的脖子锯断是在保护她。但是被杀害的宠儿对塞丝是怨恨的,她不断骚扰塞丝的生活,后来变成人形与塞丝一起生活,她变成一个任性而且贪婪的人。在失去女儿之后,塞丝的心理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情节的安排颇带一点魔幻的色彩,塞丝的心里十分痛苦,作者对塞丝的心理进行刻画的过程正好可以引起那些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的黑人们的共鸣,这也是小说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互文性的体现,互相渗透,这种互文性给小说带来了非常强烈的社会效应。

(二)《宠儿》的主题与西方文学的神话原型之间的一种互文性

《宠儿》的主题和高潮部分就是塞丝杀死自己的孩子,这个主题在西方文学中是十分受关注的。这个故事也有神话的原型,来自于一个古希腊的神话,即美狄亚与伊阿宋的故事。塞丝杀死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想要拯救即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孩子,她不想孩子跟自己一样沦为奴隶,所以只好用死来让她解脱。莫里森创作这样一个故事体现了与当时西方文学中的神话故事之间的互文性。莫里森从文化的视角来揭示美国黑人的一种生活状态,揭示了美国社会中黑人文化和美国的主流文化之间的一种冲突,在她的作品中,历史和小说之间的互文性可以让读者看到小说的主题和神话原型之间的呼应,可以使读者对文章的主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互文性视角下《宠儿》带来的启示

在《宠儿》和其他文本之间的处理过程中,对生活在美国社会的黑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对当时美国黑人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是一种深刻地揭示,在她的小说中,不仅可以看到黑人生活的苦难,更是一种语言的力量,莫里森通过语言的编织,是要激发美国黑人的一种崛起,她笔下的黑人是以一种积极正面的态度在生活,说明他们还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她的作品中,文学与文化之间的互文性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看到美国黑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文化受到冲击时造成的一种文化迷失现象,也以此唤起美国黑人的觉醒思识,同时也为美国主流文学中黑人文学的巩固做了一定的呼吁。莫里森的语言力量体现的是一种巨大的艺术成就。

四、结语

在《宠儿》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十分丰富的特色语言,《宠儿》中利用文学与文化的互文、主题内容与神话的互文、内容与当时社会的互文来表达一个整体的思想,即当时社会中对黑人压迫的一种控诉,体现了黑人坚忍不拔的性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擅长对美国社会中黑人的黑暗的生活情况和文化背景进行揭示,利用语言的力量来揭示文化背后的内涵是对美国黑人生活尊重的一种呼吁。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宠儿互文性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驯马师也能是时尚宠儿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挑战完美底妆,掌握“三感”,成为光线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