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影评人的这一生
2014-09-03电影筛子
电影筛子
纪录片一开头,许多年轻人举着手机,对着马路对面的剧院灯箱拍照。镜头一转,我们看到灯箱上的文字是——罗杰·伊伯特:纪念灿烂一生1942—2013。爱你的,夏姿。
罗杰·伊伯特,不是什么政界名流,也并非影坛明星,而是多年以分享观影感受为生的一名记者、作家。但他又不是普通的记者或作家,人们敬仰他,不仅因为他作为影评人赢得过普利策奖,或是撰写过许多书,更因为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传达出的对电影的热爱。《人生如戏》,这部在伊伯特逝世后才迟来的纪录片,带我们走进他的人生。
影片从罗杰少年讲起,15岁,他就为地方报纸写报道,大学时在《芝加哥太阳报》做兼职,偶然被分到撰写影评的工作。或许有人觉得在上世纪60年代做影评人很幸运,因为报纸是当时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径,不过从片中展现的伊伯特出道时代来看,那时各家报社对影评的处理很随意,有的甚至大家共用一个署名,谁看了片就随意写。而罗杰好像是天生干这行的,“30分钟内就能轻松拿出一篇构思成熟的影评”。1975年,罗杰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这是该奖首次颁发给一位影评人,这不但是对他本人的肯定,还极大提升了影评人的地位。
而罗杰之所以被美国人广泛认识和喜爱,还因为他和《芝加哥论坛报》的影评人吉恩·西斯科合作主持的电视节目《西斯科与伊伯特说电影》。这部纪录片中也着重介绍了这档节目,当年它以新颖的形式、独到的见解获得巨大成功,覆盖全美100多个电视频道,两位主持人频繁做客各大脱口秀节目,成为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影评人。
但节目获得的不只是正面评价,片中也展现了不少反对之声。有的影评人虽然不否认两人的职业精神和对待节目的严肃态度,但认为这种在电视上讨论的形式“使影评庸俗化了”,客观上也让没得到他们评论的影片遭到冷遇。
但无可否认的是,有不少电影创作者,正因为这档节目被“发现”——《天堂之门》的导演回忆影片上映时正值报社大罢工,没有一家纽约报纸刊载对他作品的评论,正是《西斯科与伊伯特说电影》节目把他从灾难中挽救过来。更令人感动的是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他从影以来得到的首次有力支持,即来自罗杰·伊伯特于1967年撰写的评论,当马丁在80年代跌入事业和生活双重低谷,几乎打算放弃人生时,是伊伯特和西斯科颁发的贡献奖令他重新振作。言至此处,镜头前的老马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然而观看这部纪录片时,让我最感动的还不是伊伯特对影评和电影行业的影响,而是生活本身对他个人的改变。影片在讲述那一段段往事的同时,于不经意间埋下伏笔,之后每次再提起,都有些许变化。比如伊伯特和西科斯的关系,影片在前面播放了他俩像小孩子般斗嘴的幕后花絮,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逐渐成为挚友;再比如朋友嘲笑他年轻时选女友的品位糟糕透顶,而后来我们从心底被他幸福的婚姻所感动;年轻时酗酒的毛病给伊伯特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而晚年他虽恶疾缠身,一旦看起电影,写起影评,就会暂时忘记病痛,陶醉于美妙的精神世界……许多受访者说“罗杰变了”,或许是对电影和生活的热爱让他改变了,而变得更好的他回馈给电影和生活的也更多……
看过这部纪录片,爱电影的人会更爱电影。如果你也是这样,建议去找找罗杰有中译版的两本著作——《在黑暗中醒来》和《伟大的电影》,你会体味到和他展开精神交流的无比愉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