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连接轴的工艺研究
2014-09-03郑琪然田明源
郑琪然+田明源
摘 要:薄壁连接轴在结构上突出特点为薄壁、刚性差,加工过程中易变形。该件材料为难加工材料,可切削性差,在加工过程中极易积累较大机加应力,增大工件的变形量。同时各尺寸公差和技术条件要求严格,加工难以保证。由于该件要求喷丸,并且在喷丸后工件的变形量无法预测,所以需要制定合理的加工路线及加工方法,设计专用减少变形的车床夹具,选择恰当的刀具和加工参数,用以减少工件的变形,保证工件的加工质量。
关键词:连接轴;薄壁;加工;变形
中图分类号:TH13 文献标识码:A
薄壁连接轴是曲面结构,壁薄,各尺寸精度要求高,技术条件严,而且该件材料为难加工材料,可切削性差,这些都为工件加工带来困难。需要制定合理的工艺路线,设计专用车床夹具以减少工件变形,并优化切削参数,最终加工出了合格的工件。
1 制定工艺前准备
1.1工件图分析
连接轴材料为难加工材料,曲面壁薄,最小壁厚只有3mm,最大直径大、技术条件多、精度要求高,很多技术条件都在0.03~0.05之间。此外工件还进行喷丸处理,喷丸对工件的尺寸、技术条件的影响无法预期,所以加工难度高,尺寸和技术条件难以保证。工件三维示意图如图1。
2 主要表面的加工方法
2.1内外型面的加工
内外型面为曲面,壁薄,最小壁厚仅为3mm,尺寸多,最大直径大、技术条件多、精度要求高。工件壁薄曲面精度比较高,多项技术条件要求比较严,薄壁易变形,加工很难保证。加工时必须考虑控制变形。经研究决定,从工艺路线上安排两次消除应力热处理,减少机加应力对工件变形的影响;研究装夹方案,尽可能减少半精车和精车内外型面时装夹引起的变形。同时选择合适的切削刀具、优化切削参数,控制工件变形。
2.1.1 工艺路线对工件变形的控制
因为工件属于薄壁件,在开始制定工艺路线时就必须考虑控制变形。为了最大限度减小机加应力对工件变形的影响,工艺路线安排了两次消除应力热处理;在完成腹板的精车加工后,工件需要对腹板进行喷丸处理。由于在喷丸后工件的变形程度无法预知,所以工件在喷丸前所有的面均留有余量并在喷丸后进行修复,这样不仅保证了相关尺寸,同时也保证了各个面相对于基准的技术条件。
2.1.2消除应力热处理对工件变形的控制
为了最大限度减小机加应力对工件变形的影响,工艺路线在粗车后和半精车后分别安排了消除应力热处理,经过粗车后,工件每边剩余2~3余量,工件去除材料多,累积机加应力大,此时进行第一次消除应力热处理,消除粗加工工序累积的应力。
当半精车后,各边余量控制在约1,再进行一次消除应力热处理,释放工件中所累积的机加应力,减少精车时机加应力对工件变形的影响。
2.1.3对精车前修复基准时振刀和变形的控制
为保证精车时腹板和基准能够实现一次加工,在精车前需要修复大端两端面和外圆。车加工大端,由于大端悬空且工件壁薄、刚性差,易造成振刀和让刀,从而使工件精车基准不平同时粗糙度不能达到要求。经过研究决定在大端加以辅助支撑,加强大端的刚性并避免振刀和让刀。
在加工过程中没有辅助支撑的情况下端面跳动为0.03并且有轻微的振刀,在装有附注支撑的情况下端面跳动为0.005mm,表面粗糙度达到要求。
2.1.4 喷丸后工件的修复
由于无法预知工件在喷丸后的变形情况,所以需要在喷丸前后测量工件各个表面相对于基准的跳动,经测量腹板在喷丸前相对于基准的跳动为0.02,喷丸修复后则为0.04,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为保证各个尺寸和形位公差满足设计要求,喷丸后对各个配合表面进行修复。内型面各配合面与基准一次加工形成,修复外型面配合面时找正基准后加工,尺寸和形位公差可以保证。
2.1.5加工参数的选择
转速高,进给量大,虽然可以提高切削效率,但是在单位时间内切除的材料多,工件热传导不充分,累积的机加应力也大,很容易导致薄壁件变形。切削深度受刀具半径制约,并且切削深度将直接影响工件受到的切削力,因为选用的刀具半径R1.5,且为了减少切削力对薄壁件的影响,切削深度也不宜过大。经过多次试验,在满足加工精度的前提下,转速为70r/min,进给量为0.1mm/r,切削深度不超过0.25mm。
3 结论
经过进行连接轴工艺的分析研究,制定合理的工艺路线、加工方法,加工出的工件符合设计要求,结果表明工艺路线、加工方法可行,为其他类似结构薄壁工件的机械加工制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柯明扬.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 1-185.
[2]汤湘中.机床夹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1-158 .
[3]张幼桢.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 1-162.
[4]陈日曜.金属切削原理(第2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6 1-185.endprint
摘 要:薄壁连接轴在结构上突出特点为薄壁、刚性差,加工过程中易变形。该件材料为难加工材料,可切削性差,在加工过程中极易积累较大机加应力,增大工件的变形量。同时各尺寸公差和技术条件要求严格,加工难以保证。由于该件要求喷丸,并且在喷丸后工件的变形量无法预测,所以需要制定合理的加工路线及加工方法,设计专用减少变形的车床夹具,选择恰当的刀具和加工参数,用以减少工件的变形,保证工件的加工质量。
关键词:连接轴;薄壁;加工;变形
中图分类号:TH13 文献标识码:A
薄壁连接轴是曲面结构,壁薄,各尺寸精度要求高,技术条件严,而且该件材料为难加工材料,可切削性差,这些都为工件加工带来困难。需要制定合理的工艺路线,设计专用车床夹具以减少工件变形,并优化切削参数,最终加工出了合格的工件。
1 制定工艺前准备
1.1工件图分析
连接轴材料为难加工材料,曲面壁薄,最小壁厚只有3mm,最大直径大、技术条件多、精度要求高,很多技术条件都在0.03~0.05之间。此外工件还进行喷丸处理,喷丸对工件的尺寸、技术条件的影响无法预期,所以加工难度高,尺寸和技术条件难以保证。工件三维示意图如图1。
2 主要表面的加工方法
2.1内外型面的加工
内外型面为曲面,壁薄,最小壁厚仅为3mm,尺寸多,最大直径大、技术条件多、精度要求高。工件壁薄曲面精度比较高,多项技术条件要求比较严,薄壁易变形,加工很难保证。加工时必须考虑控制变形。经研究决定,从工艺路线上安排两次消除应力热处理,减少机加应力对工件变形的影响;研究装夹方案,尽可能减少半精车和精车内外型面时装夹引起的变形。同时选择合适的切削刀具、优化切削参数,控制工件变形。
2.1.1 工艺路线对工件变形的控制
因为工件属于薄壁件,在开始制定工艺路线时就必须考虑控制变形。为了最大限度减小机加应力对工件变形的影响,工艺路线安排了两次消除应力热处理;在完成腹板的精车加工后,工件需要对腹板进行喷丸处理。由于在喷丸后工件的变形程度无法预知,所以工件在喷丸前所有的面均留有余量并在喷丸后进行修复,这样不仅保证了相关尺寸,同时也保证了各个面相对于基准的技术条件。
2.1.2消除应力热处理对工件变形的控制
为了最大限度减小机加应力对工件变形的影响,工艺路线在粗车后和半精车后分别安排了消除应力热处理,经过粗车后,工件每边剩余2~3余量,工件去除材料多,累积机加应力大,此时进行第一次消除应力热处理,消除粗加工工序累积的应力。
当半精车后,各边余量控制在约1,再进行一次消除应力热处理,释放工件中所累积的机加应力,减少精车时机加应力对工件变形的影响。
2.1.3对精车前修复基准时振刀和变形的控制
为保证精车时腹板和基准能够实现一次加工,在精车前需要修复大端两端面和外圆。车加工大端,由于大端悬空且工件壁薄、刚性差,易造成振刀和让刀,从而使工件精车基准不平同时粗糙度不能达到要求。经过研究决定在大端加以辅助支撑,加强大端的刚性并避免振刀和让刀。
在加工过程中没有辅助支撑的情况下端面跳动为0.03并且有轻微的振刀,在装有附注支撑的情况下端面跳动为0.005mm,表面粗糙度达到要求。
2.1.4 喷丸后工件的修复
由于无法预知工件在喷丸后的变形情况,所以需要在喷丸前后测量工件各个表面相对于基准的跳动,经测量腹板在喷丸前相对于基准的跳动为0.02,喷丸修复后则为0.04,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为保证各个尺寸和形位公差满足设计要求,喷丸后对各个配合表面进行修复。内型面各配合面与基准一次加工形成,修复外型面配合面时找正基准后加工,尺寸和形位公差可以保证。
2.1.5加工参数的选择
转速高,进给量大,虽然可以提高切削效率,但是在单位时间内切除的材料多,工件热传导不充分,累积的机加应力也大,很容易导致薄壁件变形。切削深度受刀具半径制约,并且切削深度将直接影响工件受到的切削力,因为选用的刀具半径R1.5,且为了减少切削力对薄壁件的影响,切削深度也不宜过大。经过多次试验,在满足加工精度的前提下,转速为70r/min,进给量为0.1mm/r,切削深度不超过0.25mm。
3 结论
经过进行连接轴工艺的分析研究,制定合理的工艺路线、加工方法,加工出的工件符合设计要求,结果表明工艺路线、加工方法可行,为其他类似结构薄壁工件的机械加工制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柯明扬.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 1-185.
[2]汤湘中.机床夹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1-158 .
[3]张幼桢.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 1-162.
[4]陈日曜.金属切削原理(第2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6 1-185.endprint
摘 要:薄壁连接轴在结构上突出特点为薄壁、刚性差,加工过程中易变形。该件材料为难加工材料,可切削性差,在加工过程中极易积累较大机加应力,增大工件的变形量。同时各尺寸公差和技术条件要求严格,加工难以保证。由于该件要求喷丸,并且在喷丸后工件的变形量无法预测,所以需要制定合理的加工路线及加工方法,设计专用减少变形的车床夹具,选择恰当的刀具和加工参数,用以减少工件的变形,保证工件的加工质量。
关键词:连接轴;薄壁;加工;变形
中图分类号:TH13 文献标识码:A
薄壁连接轴是曲面结构,壁薄,各尺寸精度要求高,技术条件严,而且该件材料为难加工材料,可切削性差,这些都为工件加工带来困难。需要制定合理的工艺路线,设计专用车床夹具以减少工件变形,并优化切削参数,最终加工出了合格的工件。
1 制定工艺前准备
1.1工件图分析
连接轴材料为难加工材料,曲面壁薄,最小壁厚只有3mm,最大直径大、技术条件多、精度要求高,很多技术条件都在0.03~0.05之间。此外工件还进行喷丸处理,喷丸对工件的尺寸、技术条件的影响无法预期,所以加工难度高,尺寸和技术条件难以保证。工件三维示意图如图1。
2 主要表面的加工方法
2.1内外型面的加工
内外型面为曲面,壁薄,最小壁厚仅为3mm,尺寸多,最大直径大、技术条件多、精度要求高。工件壁薄曲面精度比较高,多项技术条件要求比较严,薄壁易变形,加工很难保证。加工时必须考虑控制变形。经研究决定,从工艺路线上安排两次消除应力热处理,减少机加应力对工件变形的影响;研究装夹方案,尽可能减少半精车和精车内外型面时装夹引起的变形。同时选择合适的切削刀具、优化切削参数,控制工件变形。
2.1.1 工艺路线对工件变形的控制
因为工件属于薄壁件,在开始制定工艺路线时就必须考虑控制变形。为了最大限度减小机加应力对工件变形的影响,工艺路线安排了两次消除应力热处理;在完成腹板的精车加工后,工件需要对腹板进行喷丸处理。由于在喷丸后工件的变形程度无法预知,所以工件在喷丸前所有的面均留有余量并在喷丸后进行修复,这样不仅保证了相关尺寸,同时也保证了各个面相对于基准的技术条件。
2.1.2消除应力热处理对工件变形的控制
为了最大限度减小机加应力对工件变形的影响,工艺路线在粗车后和半精车后分别安排了消除应力热处理,经过粗车后,工件每边剩余2~3余量,工件去除材料多,累积机加应力大,此时进行第一次消除应力热处理,消除粗加工工序累积的应力。
当半精车后,各边余量控制在约1,再进行一次消除应力热处理,释放工件中所累积的机加应力,减少精车时机加应力对工件变形的影响。
2.1.3对精车前修复基准时振刀和变形的控制
为保证精车时腹板和基准能够实现一次加工,在精车前需要修复大端两端面和外圆。车加工大端,由于大端悬空且工件壁薄、刚性差,易造成振刀和让刀,从而使工件精车基准不平同时粗糙度不能达到要求。经过研究决定在大端加以辅助支撑,加强大端的刚性并避免振刀和让刀。
在加工过程中没有辅助支撑的情况下端面跳动为0.03并且有轻微的振刀,在装有附注支撑的情况下端面跳动为0.005mm,表面粗糙度达到要求。
2.1.4 喷丸后工件的修复
由于无法预知工件在喷丸后的变形情况,所以需要在喷丸前后测量工件各个表面相对于基准的跳动,经测量腹板在喷丸前相对于基准的跳动为0.02,喷丸修复后则为0.04,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为保证各个尺寸和形位公差满足设计要求,喷丸后对各个配合表面进行修复。内型面各配合面与基准一次加工形成,修复外型面配合面时找正基准后加工,尺寸和形位公差可以保证。
2.1.5加工参数的选择
转速高,进给量大,虽然可以提高切削效率,但是在单位时间内切除的材料多,工件热传导不充分,累积的机加应力也大,很容易导致薄壁件变形。切削深度受刀具半径制约,并且切削深度将直接影响工件受到的切削力,因为选用的刀具半径R1.5,且为了减少切削力对薄壁件的影响,切削深度也不宜过大。经过多次试验,在满足加工精度的前提下,转速为70r/min,进给量为0.1mm/r,切削深度不超过0.25mm。
3 结论
经过进行连接轴工艺的分析研究,制定合理的工艺路线、加工方法,加工出的工件符合设计要求,结果表明工艺路线、加工方法可行,为其他类似结构薄壁工件的机械加工制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柯明扬.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 1-185.
[2]汤湘中.机床夹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1-158 .
[3]张幼桢.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 1-162.
[4]陈日曜.金属切削原理(第2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6 1-1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