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摭谈
2014-09-03洪小花
洪小花
【摘要】有效教学是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实现教师文化的创造,开拓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空间;有助于聚焦学生成长的评价,使学生成长。这已成为公认的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形式,它关系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场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有效措施,用最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果。作为任课教师,应站在“为了每住学生的发展”的高度,立足课堂,充分运用教学艺术,使自己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艺。那么,怎样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才有效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和学习的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愉悦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具体情境,而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阅读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含有学校、老师、桌椅等生字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在一首轻快的音乐中,画面中出现学校、桌椅等生字并伴有音频,让学生跟读,老师只是播放音乐,然后让学生在轻快的音乐里模仿刚刚听到的阅读课文。这样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们对阅读产生兴趣,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要学习的生字。
二、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
不同的学生成长经历不同,知识背景有异,因此,对同一篇课文的见解也会产生差异。当学生产生见解分歧的时候,不要强制学生去接受“权威”的结论。因为,文本本身都是可以通过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内在资源,积极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多元解读,具体包括下面一些对策:
(一)鼓励学生表达自我
本人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一般都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比如:从课文中,你可以读出哪些内容?是否还有什么地方没有读懂?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进一步思考,并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积极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下面的研读过程中,我会围绕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创设出问题情境,并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发表看法,再鼓励一些学生将小组讨论中的问题也提出来,让每个学生的意见都能得以表达。
(二)激发学生质疑的精神
疑问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对课文真正进行思考的一种表现。在教材的解读过程中,也要让学生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不论是在写法上,还是在内容上。这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比
较可行的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质疑的精神。
这种质疑精神的培养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方式,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三、引导阅读想象
所谓阅读想象,即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地去积极思考问题,以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目的。想象力是创新人才的一大突出特点,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可利用挂图、插图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内容、情节在学生的头脑中映现出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小学生好动,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通过课文插图让学生学习课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朗读作为学习课文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逐步达到正确、流利。与此同时还要着眼于朗读的情感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有感情地把课文读出来。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只小狮子》一课,懒狮子说话时慢吞吞的,读课文时一定要把狮子“懒洋洋”的语气读出来;朗读狮妈妈的话时要有语重心长、耐人寻味的情感。
四、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教师教学素养是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根本前提。教育智慧在教学素养上表现为启发、机智和组织。有学者指出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师必然达成教学的高水平和高效率,既好又快地达到教学效果,即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追求。具体而言,教师“有效教学”能力包括有效提问能力、清晰授课能力、课堂监控能力等。其中清晰授课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效教学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因此。教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章海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
2008(2).
[2]潘丽远.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点滴思考[J].考试周刊,2013(81).
[3]刘京菊.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8).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