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与创新

2014-09-03朱雪明

课外语文·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传统

【摘要】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要变在哪里?实际教学中有两种倾向:一是新的“飘”起来。不顾及语文教学规律,一味追求“新手段”“新方法”,制定玄而空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非驴非马”,语文能力培养“隔靴搔痒”,教学落不到实处;二是新的“乱”起来。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程序乱,不同文体教学基本方法被改头换面,各种教学处理无所适从。究其原因是对语文教学规律认识不清,教材处理方式不对,我认为在进行语文创新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实”“新”与“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实”“新”与“活”的内涵

“实”就是我们进行创新教育切不可只搞花架子,也就是授课内容切不可“空和散”,而且应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即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既传授给学生知识,又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实”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新”是指语文教学的观念新、理论新,也就是说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树立教书又育人的新观念。即在教育中教授德育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颠覆旧的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语言教育为主线的“三主”观念,这样教师就变“授”为“导”,在教学过程中既能研究教师怎样做,又能重视怎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创造才能。有的老师一节课结束,总在抱怨学生不配合,我不赞同。与其说学生“不配合”老师,不如说老师“不配合”学生。教师一味按自己的意志教学,一心想支配学生,犹如母鸡喂养幼雏,学生永远也学不会捕食本领,只有像老鹰训练小鹰般,放手让学生去做,方能适应今天教育发展的需要。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方式,也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的训练课,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功能。

“活”就是指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教师教得灵活有方,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而且要使他们学会学习方法和知识的运用。我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中大胆尝试“读、说、练、总”四步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查阅工具书、总结等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使教师在导学中灵活讲解,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到知识。

二、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灌、喂”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目前依然占据一定的空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双基”落实和学法指导则有待提高,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尤需加强。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入,但引领不够。课堂上,学生累,老师也累;如有人听课,那就更累。部分语文老师把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知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重要的认知性任务也不可能完全有效的实现。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课堂语文教学现代化的特征:

1.恒效性。体现语文教育的素质化方向,学生课堂上学到的,必定是将来有的,特别是审美情趣,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提高。

2.高能性。要让现代化教具走进课堂,用多媒体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

3.开放性。根据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原则,课堂教学必须摆脱本本主义,而与生活接轨,实现生活即语文。

4.多元化。诸如“通过……反映……表现了……”的思维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能动性,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现意识形态的多元并存。

5.情感性。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认知提高的过程,它应是流动、变化、曲折、美的生成。

6.合作性。强调课堂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合作,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

为了实现现代化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实”“新”“活”,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又要目中有人,还要能顺应时代的趋势。

四、如何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新”“活”

(一)归于本真

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存在着一个审美沟通的过程。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的讲解有时候是很理性的,但学生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挣脱理性的捆扎,而把主观情感移入到课文中去,并与课文产生共鸣。在这种前提下“真”显得更为重要,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情绪,减少其移情或共鸣所投入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变理性为感性的艺术教学,使语文教学在智育不忘德育的今天,同时兼顾美育。

有位老师在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一直努力地尝试让学生感受杜甫博大的胸襟与兼济天下的抱负。通过图片展示与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然而,当这一切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却很少有人激动,甚至发出窃笑。课后问一问,居然有同学说,杜甫太假了!这到底应该怪学生觉悟不高还是离现实太远?静下来想一想,什么都不怪,是语文教学中“真”研究不透,把握不够。

语文教学中的“真”既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也不是模仿和再现生活的真实,而是主观性和假定性的统一的艺术真实。艺术真实就其在个体身上的实现过程而言,表明为创作主体真实——作品本身真实——鉴赏主体真实这样一个完整的动态序列,缺一个环节,艺术真实就不能现实地存在。

(二)力争求美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那就是说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事实也是如此。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随着“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概念的呈现,说明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是凭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语文课堂只有求美,才能更生动,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更加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能够采取主动,积极和老师配合,将课堂气氛推到一个新的高度。endprint

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表现是多方面的,就课文本身而言,像杜甫的《春望》、陶渊明的《饮酒》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境界美,朱自清的《春》有典型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有语言美……把这些美开掘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美。此外好的文章会通过种种设喻、多方陪衬、奇特联想、神妙的比拟产生联想和想象美。如果知识储备再丰富一些,还能得到“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罗丹),“尚未到达顶点的那一瞬间最有魅力,因为它具有孕育性,最能让作家展开美丽的翅膀”(莱辛)这样的理性美。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要让学生去发现,但这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换句话说,教师的启发、展现、引导、促进本身也要求美。

用课文的美,用教师的语言美,用学生感受到的美来激活课堂气氛,教师在关键处引导学生。这样,这个课堂教学就能“活”起来。

(三)移情于物

有位老师在上到《庖丁解牛》时,学生提出有几句话难以理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为神遇,而不以目视,官止之而神欲行。”这位老师立即在黑板上写下王国维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境界也,可和“所见无非牛者”相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界也,可和“未尝见全牛也。”相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界也,可和“官止之而神欲行”相比。

运用“移情”作用进行情感熏陶,关键是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对客观事物某一特征有深刻感受和确切认识的基础上,找到最佳激发点。

要做到教情、学情、文情“三情”合一,教师必须储情于胸,并用激情导入,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最后融情于理。

归真是“实”,求美与移情是“活”。教学中抓“真”,突“新”,最终使学生学得扎实,语文素养有所提高。曾有人这样描述过语文教学的状态: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自主互动的教学对话,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限性和无限性并存的教学生态。在语文教学中,预制的和生成的交互着。学生在新生成的,不确定的因素中闪现智慧之光,在不断拓展的无限性中,打开思维的新视野,开掘学习语文的丰厚资源。教师要不断调整预设方案,调控教学节奏,因势利导,灵活机智地变化,使教学开合有度,收放自如,动静有节,快慢有致。

情思灵动,语文鲜活的状态下,学生会在引导中爆发老师难以想象的潜力,学生不仅会用感官去感知世界,而且会用心去倾听世界,用情去体验世界。学生的思维会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上下翻飞、升腾、跳跃……

我想能把“实”“新”“活”真正结合起来的人,何愁不会出现上述的繁花景象?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实与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李明新.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4-7-19.

[4]蔡慧忠.语文课堂教学活力摭谈[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

[5]何沁.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探索[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作者简介:朱雪明,男,1972年生,汉,安徽省利辛县人,大学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致力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创新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