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精思发展语言
2014-09-03杨文霞
杨文霞
【摘要】理解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前提,那么积累语言就是运用语言的基础。小学生正处于人的一生中语言积累阶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记住,做到“烂熟于心”,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熟读,要放在第一位,要有较多的时间去读书,而且读书的方式要不断变化。不仅要熟读,还要精思。精思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有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熟读精思;发展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阶段读过的课文不下数百篇,理解的词语在6000个以上,学过的句子也难以计数,但是无论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学生脱口而出的还是平时口语中经常出现的那么一些少得可怜的词语和句式,不是方言土语,就是句子说不通、语意不连贯、词语不达意、语病百出。学生的读写能力如此低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虽有许多外部因素,但就语文教学本身来看,我认为主要是课堂及教学没有紧紧抓住语言基本训练这一首要任务。
教师受排队、升学率压力而违心地随着整部“机器”忙碌,而又无奈地连轴运转,语文教学基本上成了与考试对口的应试教育。凡是要考的课文、知识,教师就嚼烂了喂,不敢有点滴遗漏;凡不考的,则是不屑一顾。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手段,而学生往往错把读作为手段,回答问题作为目的。这样一篇文章讲完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课文也没有熟读,结结巴巴;有的甚至还有生字,仿佛初次见面。学生对于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基本没有理解或理解不深,能读得滚瓜烂熟、脱口而出的却寥寥无几。这对于语言积累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实在是得不偿失。
理解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前提,那么积累语言就是运用语言的基础。小学生正处于人的一生中语言积累的阶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记住,做到烂熟于心,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中国传统教学重视多读多背,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也说“熟读精思”。从现代教学论看,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大量地记忆、吸收并储存规范的语言,这一点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因此,小学阅读教学要提倡熟读精思,把阅读课上成读书课,使学生读书的过程成为掌握语言文字的过程和理解思想内容的过程。
熟读,要放在第一位。《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要有较多的时间去读书,而且读书的方式要不断变化,不仅强调个人自己读书,还要齐读、自由读、轻声读、默读、高声朗读、引读、分角色读,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读熟,有的篇目或段落达到滚瓜烂熟的地步。熟读,不是让学生傻读,也不是死记硬背、盲目地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
不仅要熟读,还要精思。既要动口,还要动脑。熟读精思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这四到中,心到是核心。心到是说阅读文章要用心灵去感受,多想、多思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体会文章韵味和气势,领会写作方法,有的还可以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书上圈圈点点,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因为感情的载体是语言文字,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细细研读,反复品味,联系上下文语言去体会,就能收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精思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有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熟读精思,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是以问促读。每次组织学生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读,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和要求,然后让学生去读。问而后读,读而后思,思而再读,最后再答。这样,就能改变盲目读书的习惯。
为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紧紧抓住语言基本训练这一首要任务,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控制讲读分析的要求和时间。为了保证语言训练的实践,应把讲读要求降下来,每篇课文强调学生自己读懂,以读代讲。对课文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知识,不强调理性认识,而强调感性积累,按大纲要求适当讲解,对课文中比较深奥的内涵不做过深的挖掘。
2.加强读的训练,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我教给学生“预习三步法”: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读课文,画生词,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学中读。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目的、方法,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老和尚念经”。如何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应注意方法的指导;学后读。课文学完,应强调对精彩片断的熟读成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每一篇讲读课文,要求学生都能熟读,朗朗上口,对于语言比较优美的语段或文章,则要求熟练背诵。在多读多背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3.加强运用课文语言的训练。每篇课文都要精心设计口头和书面运用语言的训练,或复述课文,或复述性回答,或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说一段话,或书面写一段话。通过运用,使学生熟悉并掌握课文中的规范语言。
教师要注意学法指导,使学生领悟读书作文之法,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目的。
总之,只有紧紧抓住语言基本训练,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编辑:刘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