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新教材的教学观和教法初探
2014-09-03郑红霞
郑红霞
【摘要】多年来大多数教师一直认为教材是教学之本和依据,教师应把教材和教参奉为圣旨,教学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教参的内容来进行知识的传授。本人认为这种教学理念大多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片面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缺乏人文精神。国家已全面启动了课程改革,改革的宗旨就是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着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观要求教师转换教材的呈现方式,从学生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下面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粗浅看法和点滴尝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教材观;创造性使用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不再把教材仅看成是语文教学之本,而是把它作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之本,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之本。教材不是仅供学生欣赏的知识花盆,也不是展示范文、注释、插图、练习等的展览厅,它是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路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的催化剂。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做了如下尝试:
在教《项链》一文时,我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小说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只对作品和必要的背景做画龙点睛的介绍,采用了问题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教材。我对人物不做“引导”“提示”“评点”,让学生摆脱各种预设的框框的束缚,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独特体悟、感受,自行寻找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重点,理解教学内容,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指派一人负责,并作讨论记录,讨论完毕,各组负责人汇报本组学生的讨论内容。在汇报讨论结果时,我把达成共识的问题归纳到一起,把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一块,然后调动全班同学集中研讨有争议的问题。比如:在研讨马蒂尔德的人物形象时,同学们围绕着“马蒂尔德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形象”这个观点展开讨论,讨论异常激烈,持不同观点的同学都力求说服对方承认自己的观点,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旁征博引。这样在研究中辩论,在辩论中研究,在不断的研究辩论中观点逐渐趋于明确。在这个基础上,我趁势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辩论内容撰写成观点加事例的小论文或续写文章。这样使用教材不再需要教师从事繁琐复杂的知识点解析,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意识,体现大语文的教育思想。当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使用这种教法,我们教师要因文而异,充分挖掘内涵以适应学生。
总之,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争辩的就让学生争辩,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他们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有人说课堂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第二种境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第三种境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当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问题、想法、疑问、矛盾、困惑走向教师的时候,就意味着学生已经挣脱了教材的束缚,“跳出了教材”,获得了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教师“用教材教”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编写者有意识地为广大教师留下了许多能够充分展示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都能多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创造,我相信语文教学一定会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编辑:王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