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人教版《苏州园林》为例谈说明文的教学
2014-09-03陈伟主
陈伟主
【摘要】说明文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也逐渐肯定了说明文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然而,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对于教语文的老师来说,是一大难题。是难题,总会有解决它的办法。《苏州园林》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在说明文中很具有代表性,能够用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得学生愿意去学习《苏州园林》,相信在以后的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会很容易上手。
【关键词】苏州园林;说明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教语文的老师来说,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常常让老师们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老师枯燥乏味的教学的影响,也会感到无聊,提不起兴趣去学习。说明文的比重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占得很大,例如八年级语文教材中说明文的数量就在10篇以上。说明文的阅读教学是对语文老师教学能力的一道考验,那么,老师们又该如何去引导学生们有效地阅读说明文呢?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过程与方法的运用、情感与价值观的体现,而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的体现在教学中是最重要的,而它的前提就是知识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能力与方法的不足使得在说明文的情感教学这条路上很容易走偏,跌进记叙文情感的领域中。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在《苏州园林》文章后面的写作训练,很多同学把说明文写成了记叙文或散文,甚至是四不像。
这时,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于文体知识有一定把握,对文本内容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前提是怎样激发学习的斗志呢?
我们举一个相当简单的例子,在上《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同学们,当你们听到公鸡打鸣,看到燕子北飞,闻到腊梅花香……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天亮起床、秋天到了、要过年了)很好,这些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蕴含着我们很多不知道的大自然奥秘。而这节课我们还可以从要学习的文章中了解到更多大自然的奥秘。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大自然中那些不可思议、令人惊奇的大自然奥秘吧!这样就很自然地让学生们愿意主动去学习新课,不仅知识与能力可以提高,更可以提起学生们的兴趣,想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同样的,《苏州园林》虽然是一篇说明文,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传道解惑,教授学习方法
激发了学生兴趣的同时,我们不能忘了在《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教会学生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首先,应该明白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就是弄清楚文章要讲的是某一事理或某一种事物,然后再看阐明了哪一种事理,或介绍了哪一种事物。同样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的说明文就有不少,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其次,应弄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一般说明事物的说明文采用的大多是时间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理的则采用的大多是逻辑顺序。《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使用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故宫博物院》则采用的是空间顺序。
再次,应弄清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常用到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等,而恰当合理的使用它们可以将复杂、抽象的事物简单化、具体化。这样,要说明的事物更容易被读者所理解。
欣赏说明文的语言技法。在阅读中,说明文的优劣要取决于一把尺子的衡量,而这把尺子就是:能否用最准确、简明、周密的语言表达出想描述的事物或者事理。《苏州园林》表现出了作者在语言运用上准确、简明、周密的高水准,不得不让人叹服!
三、相互交流,提高师生能力
老师要让学生们学会相互交流,不仅仅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这种交流,而且是与周围的环境、人物等等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接纳,相互欣赏的一种平等对话。而这种双向交流可以大致分为四种。
(一)生本对话
自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应让学生们用他们自己的时间,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走进“苏州园林”,去触摸他,去感受它,去了解他;让学生们用自己感受到、了解到的东西提出问题,自己去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而这些具有相当含金量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受益匪浅。
(二)学生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立的个体即使再强,也有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之间的相互对话交流,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更加提高不少。让学生们学会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诸如“为什么会把《苏州园林》当作教材收入课本?”这样有难度的问题,他们参与到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之中,畅所欲言,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加了,同样的,他们也学会吸收别人的精彩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用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潜力最大方面的被发掘,更好地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三)师生同行
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陪伴他们的不是父母,而是我们老师。我们不仅是他们的领路人,更是他们的同行者,一路伴随着他们不断的成长。一起走进“苏州园林”,去触摸他,去了解他;一起在课堂上探讨《苏州园林》;一起做文章后面的习题与训练……他们成长的不只是知识和年龄,他们的心态和精神方面也大有进步,更重要的是和学生们学会了相互了解,相互鼓励,相互欣赏。
(四)三省吾身
在大多数人看来,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成功而是成长,成功是短暂的,而成长是永久的,而人生道路上的成长来自于自我反省,贤人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不就是最好的诠释吗?让学生们学会“三省吾身”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成长式教育。就拿《苏州园林》的教学来说,仅仅读懂了文章,理解了文章的涵义是片面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是要发现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三省吾身”,不断完善自己,不断突破自己!
四、结语
其实对语文教学最好的诠释就是让心灵去旅行,而足够的情感和教学方法则是旅行中唯一的行囊。说明文的教学就是挡在语文老师旅途中的一道关卡,只有跨过去,才会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继续前进。而且我们不能只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换句话来说:对文本内容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才是重中之重,对于文体知识的把握同样也不能忽视。在语文教与学的路上,让我们带着目标、情感的行囊,在语文的教学旅途中,前进!
参考文献
[1]]尹风华.由《苏州园林》看说明文的情感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25).
[2]蒙荣忠.浅谈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1(22).
[3]王苏阳.说明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学生之友(初中版) (下) ,2010(09).
(编辑:刘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