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差异

2014-09-03王虹

课外语文·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相互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同属中文教学,同样需要讲求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样需要教授传统文化和汉字,它们有相似之处,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几个方面将两者进行对比,希冀两者能够互相借鉴、互为补充。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差异;相互影响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热潮仍在不断升温,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汉语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新形势下,如何对外国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成为广大汉语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视课堂教学,而在中学课堂中也十分重视语文教学。那么,同属中文教学,同样都需讲求教的质量和效率,同样需要教授传统文化和汉字,对外汉语与中学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必有相似之处,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文拟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出发,将两者进行对比,剖析两者间的差异,使两者能够互相借鉴、互为补充。

一、教学对象与目标的差异

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为教师预测教学重难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设计相关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教学对象的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对象在年龄以及学习背景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中学语文的教学对象主要是12-18周岁的中国学生,每个年级的学生年龄基本一致,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成年的外国留学生,且相同水平的学生间年龄差距较大,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储备、理解能力方面都存在差异,给教师备课造成了一定麻烦。

在文化知识背景方面,中学生从小就接受以汉语为母语的文化教育,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于留学生来说,从小接受的是本国语言和文化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语言障碍、文化冲撞等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差异

吕必松指出:“一切正规的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都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目的语能力和运用目的语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际的能力。”[1]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文化能力的培养等。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汉语本体的语言知识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汉语必须掌握的。在此基础上,能够将所学语言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是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最后,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提升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是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认定,教育部于2013年下发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与对外汉语教学不同的是,“知识”不是对语言技能的掌握,而是对文章主要内容、脉络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中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阅读欣赏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二、教学方法的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法指的是讲解语言点、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方法,注重汉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其中影响较大、应用较广的主要有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情境教学法等等。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侧重传授语文知识和学习技能,突出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情境法、讨论法、研究法等。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有些方法同时适用于两种教学,例如情境教学法和视听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由教师设定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视听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这些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也存在差异。例如,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设定情境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情境设定往往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如上学、看电影等场景。中学语文教学中情境的设定多采取不同的手段。例如,在讲解小说时,可以采取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设定情境,学生在承担角色的同时,会自觉地深度揣摩和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些方法仅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如听说法。听说法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更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中国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并不是如何运用汉语与他人交流,而是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因而“听”并不会作为教学任务出现,“说”也与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完全不同。

有些方法仅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如讲授法。讲授法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它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对于信息量的输入是其他教学法所不能比拟的。而此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是在初级、中级的教学中并不适用。在外国学生汉语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一味地进行知识点的灌输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学生很有可能听不懂。在高级班的教学中,可以适度地使用该方法,但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教学语言的差异

教学语言是教师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适用特定的教材,在特定的场面和时间内为达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语言。[3]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作为特定教学类型中的一种言语表现形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很大差异。

首先,受限程度不同。由于教学对象的知识储备和语言水平的限制,教师教学语言的使用也会有所不同。中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母语使用者,并且具有统一的中国文化背景和民族认同心理,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学对象在语言上是不存在任何障碍的,教学语言也基本不受限制。相反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教学对象语言水平受限且参差不齐,加之文化、心理因素,教学语言在表达上受到很大限制。在语音上,尽量避免自然语流中的弱化、脱落、同化等现象;在词汇的选择上,要注意可懂输入,尽量运用基本词汇;在句型结构上,尽量使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句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发出指令还是进行解释,都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保证教学语言的有效性。[4]endprint

其次,侧重点不同。对外汉语教学以讲授汉语基本技能和知识点为主,文化因素和思想因素的教学为辅,其工具性的侧重点是十分明显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承载了更多的人文性和艺术性,更多地体现出形象性、感染性、新奇性的特点,这样更易于取得发展学生内在思想与才智的教学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不仅是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而且是学生所要掌握的目的语。这是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最大特点。因此,教师在解释词义、语法时所用的教学语言、例句等也会成为学生学习目的语的一个自然的、重要的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教学语言的双重性,将语言教学融入课堂的每个环节。

四、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相互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同属中文教学,二者也有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之处。

一方面,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有所渗透。对外汉语教学所要培养的交际能力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所以说,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因此,可以在中学语文课堂的经典传统文章中选取合适的内容进入对外汉语课堂,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很多技巧和方法值得借鉴。首先,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字源法对中学生掌握汉字具有重要的意义。丢笔少画的现象在中学生中十分常见,适当地利用字源法进行讲解能够促进他们对汉字的识记。其次,要注重听说读写技巧的全面训练。现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仍以教师的教学预设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学”。而对外汉语课堂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够给予学生大量的练习时间,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运用也是大有裨益的。

五、结语

本文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几个方面出发将两者进行了对比,并从两者之间的差异入手,总结了两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希冀两者能互相借鉴、相互补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3.

[2] 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 孙徳金.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2003(3).

作者简介:王虹,1989年生,女,河南安阳人,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编辑:刘 影)endprint

猜你喜欢

相互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