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设计古文导学案

2014-09-03唐硕仁

课外语文·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设计

【摘要】著名教育家布鲁诺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和发现知识的过程。”在古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者。在这探究过程中,导学案对于学生学习古文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结合导学案在古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对如何更好地设计好古文导学案展开分析。

【关键词】古文导学案;设计;古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习,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文言文,这些古文的体裁各式各样,字、词、句的解释也越来越复杂、难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这些古文,老师通常采用过去的那种“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费时费力,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采用新型的编写“导学案”的授课方式效果理想很多。在每节新课学习之前,老师可以提前一周左右的时间编写“导学案”,指出文章中的重难点、字词语句的释义、段落的结构、全篇文章的主旨大意等等,让学生自己提前预习并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初步地掌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框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出现了许多学生难以理解的词句。因此,在“导学案”中就把这个难题当作课前预习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先去寻找答案。叫学生首先简单翻译文章,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勾画好,在老师上课时再逐个提问、解决。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所以在“导学案”中提示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字的读音,能流利朗读文章。“世外桃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故事,“导学案”中让学生利用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去分析文章的主要线索,初步掌握文章的结构。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历史课本或陶渊明的诗歌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目的等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预习就有了针对性,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也避免教师在上课时的沉闷现象发生。习惯成自然,引导学生自读多了,学生就容易接受“导学案”,教师上课就容易驾驭课堂,学生为主体就会显示出来。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例如黑板、录音机、投影仪等,已经不能满足现今教学的需求,应从过去只有图片和声音的辅助教学转变为多媒体教学,结合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多种信息在内的教学。在设置古文“导学案”的时候,也应采用多媒体进行。

如在《大道之行也》的教案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彩色图片、录音、影像等结合到教案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孔子的图像、和谐社会的一些图片或影像、朗读录音播放等,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口都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不再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三、善于引导,以学习目标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学习目标只是主线,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归纳以后才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文言文词语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也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所以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去归纳是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一大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对字词读音、字形以及作者的感情的掌握

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两遍,让学生明白基本的字词句的读法和断句,然后在晨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反复大声地朗读文言文,这样可以增加语感。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次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词义的理解。学生反复读了几遍之后,教师可以再对不准确的读音、语调和语速进行纠正,以便在准确朗读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让学生查阅工具书,翻译课文

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课文释义进行查询理解,这样边朗读边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三)引导学生在掌握本篇课文知识的同时,联系学过的文言文的一些词语进行知识点的归纳、积累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非常繁杂,不容易掌握,想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这些实词、虚词的用法,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归纳已经学过的内容,将所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对于做得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不足之处教师也应指出来便于改正。

(四)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去分析文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导学案”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文章的主要提纲,让学生据此去分析文章,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纠正后再让学生自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外作业,把归纳的内容系统化,形成课堂内、外一条龙。

(五)加强当堂训练和课外训练

文言文的训练主要有理解内容、翻译字词句、掌握重点的词类活用、背诵默写、读后感等。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去训练,内容容易理解,翻译也比较简单,词类活用也能互相结合运用,背诵默写也能迎刃而解。读后感可以利用作文训练来完成,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写作、教师讲评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读后感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贺丛蕾.高中文言文“学案导学”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

版),2009(20).

[2]何会娟.例谈导学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19).

[3]何会娟.例谈导学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11).

[4]凡力.导学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及思考[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48).

作者简介:唐硕仁,女,1983年生,广西桂林人,本科,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编辑:陈 岑)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计
二十四节气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基于PWM的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89C52的32只三色LED摇摇棒设计
基于ICL8038的波形发生器仿真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基于iOS的室内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