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将反“三俗”进行到底

2014-09-03潘山

课外语文·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现象

潘山

【摘要】 社会中“三俗”风气影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导致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出现三低现象:阅读品位低、审美格调低、写作立意低。搞好语文教学要将反“三俗”进行到底。重视对学生阅读品味的提升,主要有讲坛式、辩论式、微博式三种方法。重视对学生审美格调的提高,主要运用音像材料欣赏、话剧表演形式。重视对学生写作立意的擢升,使用“假想穿越式”写作方法,这些语文教学都是抵制“三俗”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三俗”现象;阅读品味;审美格调;写作立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三俗,就是庸俗、低俗、媚俗。近年来“三俗”在社会上非常盛行,已经到了很严重而不得不反的地步。当今社会娱乐至上,恶搞流行,浮躁风气盛行,品位低下的“快餐式”文艺作品充斥每个角落,高雅的文艺日趋受冷落,学生思想也或多或少受“三俗”的污染。语文老师肩负着文化教育传播的重任,理应担负起反“三俗”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审美观,从而使学生自觉抵制“三俗”的影响,汲取中华文化精华,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一、“三俗”在学生中的影响

社会中盛行的“三俗”最容易影响学生。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辨识能力,对于“三俗”的抵制能力较弱,加上学习的压力,使他们有逃离正统教育的意识趋向并且亲近“三俗”。有些教师对古典文化的教学方法不当,使得古典文学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个负担和压力,本来充满乐趣和魅力的古典文学在学生面前就会变得面目可憎,三俗文艺就会大行其道了。三俗思想的盛行,三俗文化的泛滥,已经对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造成严重的影响。表现在语文方面主要是阅读和写作的三低现象:阅读品位低、审美格调低、写作立意低。

笔者曾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课外主要阅读的内容都不是文学名著,而是灵异小说、穿越小说,低俗的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甚至色情小说等。而学生观看电视的娱乐节目主要是电视相亲一类的节目,看的电视剧多是些肥皂爱情剧等。学生对审美的追求基本上是感官的刺激。欣赏人的时候他们更多关注人的外表穿着的炫、酷、潮,对电视剧、电影的审美是男女演员的外表和场面的视觉震撼,对古典诗词、音乐美术等缺乏最基本的审美判断。学生写作上受三俗的影响立意普遍较低。例如最近江苏省作文竞赛有个题目叫《陪客》,不少学生的作文立意低下问题突出。有的写陪客人吃饭、喝酒,有的陪客人聊天,甚至有学生写妓女陪客灯红酒绿的场面,他们对一些三俗现象津津乐道,毫无好坏辨识能力。

二、语文教学的反“三俗”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品味的提升

许多人认为文艺批评只是有一定文学水平的专业人士才可以涉及的领域,普通人对文艺批评往往敬而远之。其实,文艺批评应该大众化,只有文艺批评让更多的人参与,才能使大众自觉地对文艺作品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才能更好地推动文艺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品味的提升,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文艺批评。笔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领域,以往我们会忽视这方面的培养和指导。对学生进行文艺批评方面的指导和有效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艺评价能力,提高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水平。只有学生的评价能力增强了,鉴赏水平提高了,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作品就不能污染和侵蚀学生的思想了。反“三俗”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对三俗作品的“免疫力”,这个“免疫力”直接一点说就是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即对文艺作品的评价力和鉴赏力。

这里笔者对文艺批评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就不赘述了。问题是文艺批评是个很理性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当,就会让文艺批评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学生也不会很好地学习和接受,更何谈阅读品味的提升?如何将文艺批评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能够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让学生乐于接受是关键的问题。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索,觉得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以尝试:

(一)讲坛式文艺批评

如果仿照百家讲坛的模式,教师大量搜集资料,选取一个合适角度,对文艺作品进行生动而鲜活的评价,不仅让学生乐于接受,而且也能从中真正学到文艺批评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先是教师示范式地开讲,到一定的时候也可以鼓励学生上台展示才华。笔者曾经对常见的学生喜爱的文艺开展过多次讲坛式的文艺批评,如《水浒——李逵》的斗狠、《三国演义——刘备》的软弱、《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冷漠等等,这些讲坛式的文艺批评很能激发学生对文艺批评的兴趣,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会文艺批评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

讲坛式文艺批评更主要展示了教师对于文艺的看法,引导学生对社会中纷繁芜杂的文艺现象进行理性地分析和评价,从而增强学生对三俗作品和精华作品的辨识能力,指导学生对文艺作品批判和继承,使学生远离三俗作品的侵害而亲近优秀作品。

(二)辩论式文艺批评

如果说讲坛式文艺批评是突出老师的主导性,那么辩论式的文艺批评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开展文艺批评的方针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同一个文艺作品肯定有不同的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于文艺作品有很多不同看法和见解。

对于辩论式的文艺批评,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辩论的话题,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作品,帮助学生搜集材料,指导学生评价方法,防止辩论冷场。辩论式文艺批评主要是以文学名著为主,也可以涉及三俗作品。例如《〈西游记〉中取经有用还是无用》《〈水浒〉中能不能不写宋江投降》《宝玉挨打该不该》《相亲需要秀吗》等等。文艺批评通过辩论式开展,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教会学生辩证地分析文艺作品。

(三)网络微博式文艺批评

网络微博具有简短、及时、互动性的特点,网络微博式的文艺批评随意性强,简单灵活,不拘一格。在学生学会了基本文艺批评的方法和鉴赏技能后,开展短、平、快的文艺批评更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语文老师鼓励学生用微博的方式发表对文艺作品的看法,这也是一种文艺批评,而且是一种新型的很有生命力的文艺批评模式。endprint

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利用网络搞好语文教学。微博的普及和发展,为语文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条件,利用微博开展教学,能更好地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也给学生提升阅读品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语文教学的反“三俗”要重视对学生审美格调的提高

如果仅仅是让学生提升了阅读品味,收到的教学效果还远远不够。文学名著教学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的反“三俗”最终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格调。对于文学名著教学就好比烹饪,光有口味还是不行的,还要有丰富的营养,这“营养”从哪里来?怎样来?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技艺去好好的烹调,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大快朵颐,自觉提高自身的审美格调。

(一)音像材料欣赏

为了不影响学生阅读原著,展示的片段要适可而止,因为很多音像材料都对原著进行了改编,有的片段和原著的差别还很大,所以看音像材料太多,就会干扰对原著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红楼梦》教学中,我选取了老版《红楼梦》的第四集、第七集和第三十六集等,这样学生对红楼梦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以及贾府的人物关系有了感性的了解,既增强了名著教学的趣味性,也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中提高了审美格调。

(二)话剧表演

为了增强话剧表演的观赏性、趣味性,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调侃的现代元素,演变成多种形式。笔者认为话剧表演要选取不是耳熟能详的情节,这样还能增强名著阅读的有效性。如在《三国演义》选取夷陵之战情节,学生加入一些现代时髦语句,例如陆逊在死守不战时可以说“做人要低调,不要太嚣张,否则会死翘翘的”,再如陆逊胜利之后可以说“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等等,让人捧腹,对这个名著段落学习的趣味性就增强了,进而美与丑的界定自然明了。

四、语文教学的反“三俗”要重视对学生写作立意的擢升

学生的阅读品味得到了提升,审美格调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么最后要求教师就要如何指导学生对写作立意的擢升。因此我设想在名著教学中使用“假想穿越式”的教学。

既然历史可以穿越,那么名著教学也同样可以穿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假想穿越到文学名著的情节中,将自己的感受和名著交融在一起,用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改造名著,写一些穿越式的片段,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取情节和场景,这样就可以将阅读和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立意?价值何在?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写作立意的指导,防止写作中格调低下,以至于流入“三俗”,最终能使学生的写作教学和“反三俗”有机的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的反“三俗”,目的就是破俗立雅,没有反“三俗”,就没有雅文艺的推广和传播,没有反“三俗”就不能培养出文化新人,语文教学要将反“三俗”进行到底。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象
曾打造现象级IP“熊出没”的华强方特,能否再创造下一个爆款?
猜谜语
评“桥脆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