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亮起那一抹红

2014-09-03任佳

课外语文·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课前准备课堂教学

任佳

【摘要】在小学阶段出现的有关革命战争时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课文,以及颂扬解放军精神、描写伟人高贵品德的课文统称为“红色课文”,这部分内容在小学语文中仍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流思想,在如今各种思想碰撞的时代,如何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红色课文;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阐述

如今把赞扬和歌颂革命和祖国的歌曲称为“红歌”,全社会都掀起了唱响红歌的浪潮。那么借用红歌内涵的延伸,我们可以把在小学阶段出现的有关革命战争时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课文,以及颂扬解放军精神、描写伟人高贵品德的课文统称为“红色课文”。苏教版中低年段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得的红圈圈最多》《陈毅探母》《要好好学字》《朱德的扁担》《孔繁森》,中高年段有《军神》《孙中山破陋习》《菩萨兵》《在大海中永生》《暖流》《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

这类课文数量不多,但几乎每一册书上都会出现,说明这部分内容在小学语文中仍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流思想,在如今各种思想碰撞的时代,如何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如今在小学阶段有很多年轻的教师,他们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但同时因为自身的原因,对“红色课文”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够深刻的,这也导致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会出现各种问题,大部分都会浮于表面,看着似乎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应付了考试,然而对于学生而言,这类课文学过也就忘了,并没有真正从中汲取任何力量,这无疑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如何教好这类课文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一些做法来说一说。

二、上好红色课文

(一)课前准备要充足

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只有精心地做好课前准备,教师才可能在上课时胸有成竹地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更有效。

1.教师自身的准备。红色课文的教学需要比其他课文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课文前去了解清楚与课文内容相符的那一段历史资料,这样自我学习时才能真正地弄清课文,在与学生讲读课文时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课文,领悟课文。

案例:《七律·长征》

第一次教学这首词时,笔者就书论书,只是结合教参进行了准备,没想到在课上,出现了许多问题,课堂显得枯燥无味,没有一点拓展,学生对诗的理解非常机械。

第二次教学这首词时,笔者事先去查阅了许多资料,对长征这一段历史作了充分的了解,也去了解了毛泽东在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课堂教学时就游刃有余,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能很好地回答,并为学生讲述发生在长征中的小故事,让学生领悟得更多。

两次教学让笔者明白,要想让学生深切理解课文,教师自己的准备一定要充分。“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正是如此,要想学生让体悟“红色课文”中的主流思想,只有教师先去领悟透彻,做好充分的准备。

2.学生的准备。除了教师要做好准备外,学生也要做好准备,在预习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去查阅一些资料,先行感受课文背后的故事。

案例一:《大江保卫战》

本篇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98年的夏天,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对于发生在那个夏天的事情,出生于2000年以后的孩子来说,是完全没有感觉的。为了在课堂教学时更好地感悟到其中的情感,在预习时,笔者指导学生去查阅1998年夏天的那一场洪水的资料。为了达到好的预习效果,笔者让学生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各自领取任务,有找图片的,有找视频的,有找当年报道的,有找歌曲的……在充分的预习后,学生未学课文却已经被人民子弟兵深深地感动了,心中的情感澎湃不已。在课堂教学时,笔者稍加点拨,学生就能透过字词句,甚至是标点,读到课文的深处,对课文要传达的思想领悟的更加透彻。

案例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本篇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长征途中,那么势必要对长征有一个了解,光靠教师介绍会显得枯燥。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己去查阅背景资料完全是可以的,于是笔者就要求学生去对长征作一个了解。

生:我知道这个草地可不是我们常见的草地,它是充满危险的,它有沼泽什么的,随时有可能吞没人。

生:在长征途中,缺少粮食是常有的事情,有时战士们还有吃皮带什么的,彭德怀的部队又是殿后的,所以连野菜也挖不到,完全断粮了。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途中不仅仅缺粮,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情况是很危险的。

……

因为课前作了了解,学生对于“草地断粮了”的情况就更加理解,更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杀大黑骡子,对过草地的凶险有了认识,也就明白为什么说彭德怀具有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在之后的反馈中,学生充分结合查阅到的资料来进行读课文的解读。

(二)课堂教学有效率

1.重视课堂气氛,激发思维。课堂气氛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打开思维,在愉悦的状态中进行学习。“红色课文”因为其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鲜明的主旋律的特点,很容易上着上着就变成了思想教育课,脱离了情感的体验,只剩下了机械的说教,强行的灌输。

案例:《暖流》

本篇课文的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难,有些学生通过参考资料已经了解到课文所要传达的江泽民关心青年、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于是在教学时,教师索性先分别出示这两点思想,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课文中的词句,像做数学证明题一样,用课文的话,用自己的感悟来证明这两点。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侦探”的兴趣,个个恨不得拿着“放大镜”去寻找“证据”。endprint

笔者从这个案例中明白了教学此类“红色课文”时,只有充分做好准备,抓好课文的字词句,激扬起文字内在的情感力量,拨动学生内心的那一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好这些课文,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注意联系实际,感同身受。毕竟“红色课文”离学生较远,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会不到位。此时,抓住课文语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一方面会降低学生在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有一个切身感受。

案例:《大江保卫战》

师:读这段话,哪个词语最能打动你的心?

生:“一根铁钉扎了进去”最能打动我,说明黄晓文不怕疼。

师:谁能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再来补充说一下这个词。

生:我曾经被绣花针扎到过,当时疼得我直哭,坐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干。可黄晓文却不管不顾,继续扛沙包。

……

师:同学们所说的表现都是常见的,但黄晓文是这样的吗?

生继续读课文,找出黄晓文的一系列动作。

这是在理解描写黄晓文个人形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自己生活中被针或其他东西弄破后的感觉与做法,在学生完全进入大脑那个情境之后,顺势带出黄晓文的一系列动作,强烈的对比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黄晓文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

3.借助现代科技,形象直观。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十分常见。现代科技手段有着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也就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此类离学生遥远的“红色课文”时,合理地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在现代技术手段下学语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一:《七律·长征》

师: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长征的路线。

(师在白板上边画边介绍)

师:看,这儿就是四渡赤水的地方,这儿就是雪山,这儿就是展开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斗……

学习这篇课文时,笔者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用电子笔画出长征的路线,对于重要的点用放大镜进行凸显。在这种视觉的直观感受下,学生对“远征难”就进一步地理解了。

案例二:《大江保卫战》

虽说有的学生在预习时看过视频或听过歌曲,但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好好地去观看。于是笔者在教学本课时,在课始播放歌曲《为了谁》,煽起学生的情,在研读课文时,播放图片激起学生视觉的冲击,最后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战士们奋战的视频,学生久久地沉浸在其中。

(三)课后延伸来巩固

1.练笔巩固。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的结合,让学生把对课文的领悟通过笔尖表达出来,更有利于深化所感悟的东西。在教学这类红色课文后,及时的练笔巩固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再次回顾课堂教学,再现在课文中甚至课文背后的情景,从而内化课文的理解,从中汲取到力量。

案例一:《军神》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即难点是读懂课文,了解刘伯承的钢铁意志,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笔者认为在学完课文后,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个伟大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能够去用理论联系实践,走出文本,勇敢面对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于是在课后,笔者布置了学生进行学后感的小练笔,让学生想想自己到底从中学到了些什么。通过笔头输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了一步,也明白了生活在如今的我们应该向这些革命前辈学什么。

2.实践活动巩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开展综合性学习,那么在教学此类“红色课文”时,结合课文本身,适时地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正面力量。

案例一:《在大海中永生》

本篇课文讲述的是对邓小平的哀思与怀念。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就停留在“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上,于是笔者就让学生去搜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变化的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资料的整合,接着分组制作手抄报,最后进行展示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人们之所以如此怀念、沉痛有了更为清楚的体会,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

案例二:《孙中山破陋习》

这篇课文要求学生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对于学生来说,实在是很空洞的说教,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孙中山这个伟人呢?于是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分组进行综合性学习,从封建制度的害处到孙中山的实际都进行了初步的了解,还利用班会课开展了讲孙中山故事的比赛。实践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选择恰当的方式,有指导地展开,会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三、注意事项

不管如何,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语文课堂。在想办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事情,以免得不偿失。

1.角色扮演要慎之又慎。在语文教学中,角色扮演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手段。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深化课文的解读与体验。但在教学“红色课文”时,这种角色扮演却不是那样的适用。因为此类课文大多离学生遥远,学生很难把握好人物的特点和情感特征,那又怎能很好地进行扮演呢?要知道不当的角色扮演不但不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解读与体验,反而还会破坏课堂气氛,瓦解学生对课文原有的认识。

2.学生语言要更加注意。如今网络发达,学生接触到的东西很多,有一些不好的戏谑语经常会出现在学生的嘴中。由于学生年龄小,对这种话语的辨别能力不强,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语言,切忌因学生的一句不严肃的搞笑语言而让原有的课堂情感氛围消失殆尽。

3.实践活动有指导。在进行课外巩固的时候,教师不能放任学生进行,活动前要有准备,有分配;活动中要关注进度,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活动有序;活动后要有总结,有展示,让学生的活动成果得到交流。千万不要空有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杂乱无章,虎头蛇尾。

四、结语

“红色课文”数量虽少,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在思想教育以及行为规范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始终以年段目标为基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采用合适的方法,拨动学生的心弦,奏响心中的红歌,让那一抹红更加亮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周一贯.“红色经典”课文教学谈[J].小学语文教学,2008.

[3]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1.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前准备课堂教学
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