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成就与不足
2014-09-03朱金瑞王莹
朱金瑞+王莹
[摘要]调查发现,近年来郑州市公民道德状况整体上呈现出不断进步的态势,包括对社会公德的总体认可、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肯定,对家庭道德、网络道德的客观评判等,但也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刚性规定的引领和约束;通过多种途径强化道德领域的专项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强化公务人员的道德表率等应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关键词]郑州市 公民道德 成就与不足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4)03-0150-05
一、调查背景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公民道德素质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公民道德水平反映着社会进步的程度,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精神支撑。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及我国中部重要的城市之一,其公民道德的状况对河南全省甚至中原地区都起着重要作用。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郑州市政府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设计、载体、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2007年我们在郑州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的支持下对公民的道德素质进行了调查。五年过去了,郑州市的公民道德状况如何?是不断进步还是失德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在2011年正式得到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后,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的郑州市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包括运用网络平台向市民提示遵守道德规范、举办好邻居节、开展道德专项教育与治理等。为准确把握郑州市公民道德的现状,总结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和不足,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参考和决策资料,我们对郑州市的公民道德建设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
二、问卷分析
课题组在2012年9月至12月间,通过郑州市10个县区的妇联系统,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0份,有效问卷率81.7%。调查数据使用SPSS软件处理。有效样本中,男性占43.2%,女性占56.8%;按照老年人(60岁以上)、中年人(40-59岁)、青年人(18-39岁)、少年儿童(17岁及以下)的年龄段划分,样本主要集中在青年人和中年人阶段,占总样本量的98.1%。样本的受教育程度偏高,分别为大专/本科占62.5%,高中、中专、技校占25.2%。户籍所在地目前已不能反映样本的实际居住地情况,因此,我们在问卷中采用近三年来居住地作为反映样本生活居住情况的指标。样本的政治面貌中,中共党员占44.3%,共青团员占26.3%,民主党派占1.1%,无党派人士和普通群众各占7.9%和20.4%。样本的职业分布中,行政办事人员占34.9%;工人占18.6%;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占13.8%;商业服务人员和个体经营者占11.1%;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学生、无业者等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下。
(一)对公民道德现状的基本判断
1.对“公民道德”概念的了解度。从我们的调查数据看,经过十多年的宣传和建设,公民道德概念已家喻户晓。“非常了解”的占32.9%,“知道一点”的占60.4%,二者加起来占到了总数的93.3%。
2.对当前社会道德状况的判断。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判断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部分人认为道德滑坡严重,一些人认为突破了道德底线,如老人跌倒无人敢扶,小悦悦事件等;另一方面,各行各业又不断涌现出道德模范,“郑州好人”、“孝慈人物”等表现着普通百姓的道德情怀,已基本形成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但这些报道和评论往往针对的是个案,缺乏实证调查基础上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客观判断。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当前社会道德状况认为“比较好”和“非常好”的占总数的40.4%,认为“一般”的占43.6%,二者所占比例基本相当。而认为“比较差”和“非常差”的只占总数的15.5%,“说不清楚”的占0.5%。应该说,社会公众对道德状况具有一定的信心。
3.关于失德的原因。对于造成目前存在的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问卷中设计为一个多选题,经过SPSS多重响应处理,占前三位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社会环境的影响(20.8%),经济发展的影响(13.6%)和官员腐败的恶劣影响(10.3%)。其他原因则依次为制度不健全占9.3%,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占8.9%,国家对道德建设重视不够、道德教育没跟上占7.9%,网络电视报纸等传媒的错误导向占7.8%,传统文化的丧失占6.2%,西方观念的影响占5.8%,道德对人的约束力下降占5.4%,人们普遍不注意个人修养占3.8%,其他占0.2%。
4.与改革开放初期公民道德状况的比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人们普遍认为道德问题严重的时期。当问及“您认为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前社会上的道德水平如何”时,认为“提高了很多”和“提高了一些”的合计占总数的63.4%,认为“没有变化”的占8%,认为“降低了一些”和“降低了很多”的总计‘占25.4%,也有约3.1%的人选择了“说不清楚”。这说明大多数人还是认可改革开放后道德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这和我们在个案访谈中得到的结论相吻合。
5.对社会道德水平认知的检验。在我们以往对青少年道德状况认知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对社会整体道德状况与自己、家人、同学、朋友等具体人群的道德认知水平相比存在偏差,因此,在问卷中也设计了相关问题进行比较。调查显示,人们对自己、家人、同事、朋友的道德水平评价明显高于对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评价,认为自己道德方面“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占80.2%,认为家人道德方面“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占82.5%,认为同事、朋友道德方面“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占74.2%。通过对自己道德评价、家人道德评价和同事、朋友道德评价分别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三者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以对家人、同事和朋友道德评价的交叉分析为例,在这两个问题上同时选择非常高、比较高和一般的占总数的76.2%,说明二者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endprint
(二)社会公德现状
社会公德是在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是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随着郑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作为中国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郑州市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社会公德一直是政府着力建设的一个方面。我们的调查主要从文明礼貌、对待公物、参加公益活动、网络道德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1.文明礼貌。在对郑州市民文明礼貌行为的评价上,结果不容乐观。虽然有9.2%的人选择“比较差”和“非常差”,但高达53.9%的人选择“一般”,只有36.3%的人选择“比较好”和“非常好”,说明郑州市民在文明礼貌方面应该进一步提高(见下图)。
2.社会公益。是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反映社会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社会公益方面,选择“定期参加”和“经常参加”的人并不是很多,占总数的28.4%;选择“有时间会参加”的人最多,占总数的44.1%,说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但仍有6.2%的人从未参加过公益活动(见下图)。
3.对待公共财物。爱护公物是公民社会公德的重要表现。在对待公共财物方面,绝大多数人能够做到“尽量爱护,维持原状”,少数人选择“无所谓,反正不是我的”,只有极少数人会据为己有。而当看到有人破坏公物时,高达87.7%的人会上前制止或通知相关管理部门,只有9.9%的人选择不管不问(见下图)。从整体上看,郑州市民在爱护公物方面表现了较高的素质。
4.网络道德。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生活联系的日益密切,网络道德也成为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在网络道德方面我们也对比了网络道德整体状况和网络道德自我评价。对网络道德,只有34.1%的人选择“非常好”和“比较好”,37.9%的人选择一般,而选择“非常差”和“比较差”的人占27.1%,说明人们对网络道德的评价普遍不高。而对自己在网络道德方面的表现则有高达71.3%的人认为是“非常好”和“比较好”的。
(三)职业道德现状
1.职业道德的总体状况。职业道德是道德素质在职业领域里的表现。人们对职业道德的态度也影响着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职业道德作为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们,由于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着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传统,形成了特殊的职业关系,从而产生了特殊的行为模式和道德要求。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2007年我们的调查侧重于择业观、职业态度和对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本次调查则侧重于对职业道德的总体判断,认为“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共占41.8%,认为“一般”的占48.3%,认为“比较低”和“非常差”的只占9.1%,“说不清楚”的占O.8%。
2.对机关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评价。机关行政人员是与公共权力联系在一起的特殊职业群体。政府的各项政策归根到底要通过行政机关的具体服务体现出来。郑州市开展的行风评议对行政机关工作作风、工作效率、职业道德等的评价,每年都会吸引公众的广泛参与,而且对公务员也是一个有效的监督。此次调查中,我们将到行政机关办事的感受作为考察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整体上看,有68.9%的人认为行政机关“办事公道很满意”和“办事基本公道基本满意”,但仍有24.1%的人认为“行政机关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有3.4%的人认为行政机关的人“以权谋私,不给好处不办事”。
考虑到本次抽取的样本中行政机关办事人员和领导干部占了一定比例,我们又进行了行政机关办事感受和职业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行政机关办事人员和领导干部对于“行政机关办事感受”选择“办事公道很满意”和“办事基本公道基本满意”的比例分别为79.2%和77.7%,而在农民、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个体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无业者等人中,选择“办事公道很满意”和“办事基本公道基本满意”的比例基本相当,均在50%以上。这说明除了行政办事人员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外,对行政机关办事的感受在其他职业群体中区别很小。但在“行政机关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一选项上,不同职业人群有较大区别。从这一点上看,行政机关应该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3.对自己职业道德的评价。由于人们对不同人群的道德评价有所偏差,我们在问卷中也设计了职业道德方面的自我评价和整体评价的比较。在“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这一问题的答案选择中,72.8%的人认为自己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也就是说对自己的职业道德评价很高。为了更好地反映职业评价与工作态度的关系,我们对职业评价和工作态度做了交叉分析,发现对待工作态度与职业评价并非正相关的关系,在对自己职业评价一般的人中,也是选择“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排在第一位,说明人们的职业道德意识很强。
(四)家庭美德现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道德直接关系着社会的道德。调查发现,人们对家庭美德表现出较高的认同,有66.2%的人认为“非常好”和“比较好”,认为一般的占29.6%,只有不到3%的人认为“非常差”和“比较差”。
1.对婚外恋的看法。目前,婚外恋已经成为破坏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被称作是家庭的头号杀手。在对待婚外恋的态度上,62%的人坚决反对,15.2%的人认为不太好,自己不会做,但可以理解;同时,有8.7%的人认为只要不影响家庭和睦可以接受或他人无权干涉。与五年前相比,郑州市民对婚姻的忠诚度有所提升。
2.男女平等方面。男女平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在男女平等方面,有43.9%的人认为大部分领域能够做到男女平等,25.8%的人认为整体上实现了男女平等,但也有23.6%的人认为男女平等只是表面现象、很少真正做到,还有3.1%的人认为男女不平等现象很严重。我们对男女平等评价与性别进行了交叉分析,发现认为整体上实现了男女平等的男性和女性比例基本相当,而认为男女平等只是表面现象,很少真正做到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说明在男女平等方面,女性与男性的看法有较大的差别。endprint
三、进一步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建议
1.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刚性规定的引领和约束。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与提升,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及各种性质的社会关系等社会因素不可或缺,但制度规定作为最基本也是基础的规则具有规范、约束和引领等功能。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我们的调查也表明,社会环境和制度分别排在失德原因的第一位和第四位。因此,有效的制度引领和约束十分必要。近年来,郑州市为倡导节约之风,把“文明餐桌公约”纳入制度管理之中,要求各街道办事处与辖区内各餐饮单位签订《郑州市文明餐桌行动承诺书》,督促餐饮单位在餐饮店显著位置摆放《郑州市文明餐桌行动倡议书》。在营业场所显著位置和餐桌上明确标注文明餐桌“两不剩”(不剩菜、不剩饭)的温馨提示。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光盘”行动的实施,“文明用餐、节俭惜福”日益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同时,郑州市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具体化、量化,纳入各级部门的工作考核,实施责任追究制,奖掖先进,责罚落后,有力地推进了公民道德建设。
2.通过多种途径,强化道德领域的专项治理。道德治理相对于法律与制度治理,更强调的是非正式制度安排,主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来引导和激励人们明是非、辨善恶、知美丑。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人基本道德价值判断模糊,如对婚外恋现象的容忍和接受;公民偏好性明显,如对自己、家人、同事和朋友在公德、职业和家庭道德等方面的评价高于对社会道德的总体判断等。因此,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必须强化道德治理。具体说来,一是全民道德教育要长抓不懈。如郑州市在市级以上文明单位、食品药品企业及百人以上的窗口单位开设“道德讲堂”,至少一月一活动,已成为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载体。“道德讲堂”中的“自我反省,唱道德歌,讲故事(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功德袋,留感言),送吉祥,做善事(一堂一善事)”等,使团体道德意识明显增加。二是要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手机短信、微信和飞信等新兴媒介,既大力宣传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的感人事迹,同时也要对失德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营造浓厚的道德氛围,使公民在参与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三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诚信尤其是企业诚信问题,建立诚信信息查询网络平台,包括诚信企业及个人信息、失信企业及个人不良记录,并向社会公布失信企业的“黑名单”,同时运用地方立法或行政规章惩治失信行为。
3.加强政务诚信,强化公务人员的道德表率。政务诚信是指作为政务主体的政府及公务人员在公务活动中履约践诺的状态和行为。政务诚信决定着公民的道德理想,引领着公民诚信的风尚,是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基础和关键。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必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政府的各项政策归根到底要通过国家公务人员的具体服务体现出来。公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行政机关的服务水平对公民道德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调查表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行政办事人员对行政机关的服务水平认同度高于其他群体。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一项网上在线调查也印证了此点。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1865人进行了调查,82.1%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说谎之风日渐泛滥;对如何改变说谎之风,75.6%的人表示“精英和官员要坚持说真话,引导社会风气”,72.3%的人希望“国家、社会真正推崇、鼓励坚持原则和说真话的人,让说真话者不吃亏”。“如果行政人员能够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他就能够超越法律制度对他的岗位责任的一切规定,使他的岗位责任得到最充分的履行,并在履行岗位责任的过程中,使法律制度的不充分性得到补充,使法律制度的一切不适时的和不公正的规定得到纠正。”正如在2013年6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践说明,只要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就能上行下效、产生强大示范效应,全党就会很有力量,我们就不惧怕任何艰难险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