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倾听,给孩子把话说完的权力

2014-09-03高杰

新教师 2014年9期
关键词:梨子学会妈妈

高杰

很多人熟悉的《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文中记述着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孩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口都很渴,可是没有水喝,而你的书包里刚好有两个梨子,你会怎么做?”听了妈妈的话,孩子奶声奶气地回答:“我会把两个梨子都咬一口。”说着脸上还露出了自豪的神色。尽管孩子才5岁,但面对这样的回答,妈妈心里很是失落,她觉得自己一直传达给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关爱”的理念一点作用都没有起到。想到这里,她很想严厉地批评自己的孩子一顿,然后再以此作为契机好好教育一下他,不过想到孩子平时并非这么小气,于是,她话到嘴边,却还是改变了主意。转而握着孩子的小手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为什么你要两个梨子都咬一口呢?”孩子眨巴眨巴眼睛,满脸童真,一字一顿地说:“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那一刻,妈妈的眼里噙满了泪水,为孩子的懂事而高兴,也为自己给了孩子把话说完的机会而倍感欣慰。初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为这位母亲的教育智慧赞叹,也为这个孩子有这样一个懂得“让自己把话讲完”的母亲而庆幸。可是,我们不能保证父母们都能像这位妈妈一样,也不能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像这位妈妈一样。事实上,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师,很多时候,我们都顾不上让孩子把话说完。

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的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我想,这里的“了解”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使用种种能够使用的方法去探寻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到“属于孩子自己的句子”。而这些方法中,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学会倾听。只有学会倾听,才能真正发现并走进学生的内心,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育才真正实现了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从试水区走向深水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被教育对象,不再只注重一味的接受和吸收。相反,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绝无仅有的个性和独特驿动的灵魂,有发表看法的愿望,有表述思想的需求……而且,从我们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在无意间,因为学生的某个回答而倍感惊喜和意外。显然,因为我们给了学生把话说完的机会,这种惊喜和意外是最好的回报。但是,也有不少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对于学生的表达缺少了耐心,迫不及待地在他们表述的基础上,衍生出我们自己的理解,造成了学生的“欲言又止”,这其实是在无意中将“话语权”又紧紧攥在自己的手里;比起这种强行的牵引,更有甚者,会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但凡学生遭遇这样的情形,他们的表情会毫不骗人地告诉旁人,他们此刻的心情:沮丧、失落。学生年龄越增长,面对这样的情形时,他们的反应越明显。而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受挫,主动性减弱。

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给我们造了两只耳朵一张嘴,为的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如果我们拒绝倾听,把教育由“对口相声”变成“单口相声”,这样的教育活动还能有生机和活力吗?还能有思维的碰撞和观念的互通吗?人们常说,教育意味着改变,但这种改变不是单向的,它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师生双方都获得一种对世界和对自己的全新认识。倾听的过程是从他人那里获得认知的过程,倾听学生的过程是领悟学生生命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倾诉”本就意味着他们正尝试着向倾听者(教师)打开心门,意味着信任和接纳。此刻,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和他们站在一样的高度,听听他们说了什么;再想一想,这些话语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和诉求,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见解。“当我倾听他人时,我也能倾听自己,我在我的世界的他人之中,并通过他们倾听自己。我们彼此共鸣应和。”不仅如此,谁又能否认,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灵感和思路不正是来源于学生们的表达呢?

其实,对于很多同行而言,不是会不会倾听,而是愿不愿意倾听的问题。做一个懂得倾听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懂得悦纳与尊重。师生双方是平等的,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会在无意间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把学生孤立地看作被教育的对象,这种心态下的教育活动必然不会“和风细雨”,学生的倾诉肯定会严重受到干扰。如果我们真正从心底把学生当成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当成自己的朋友,尊重他们、悦纳他们,我们自然愿意听他们完整地表达自己想说的,就像我们不会轻易打断朋友的话语一样。

懂得学习与欣赏。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去倾听学生?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意识中觉得学生就是浅薄无知的,这种“自大”与我们必须摈弃的“好为人师”思维,导致我们认识不到孩子的纯真往往能以一种直接的方式碰触到世界的本源、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从“成人思维”转向“儿童思维”,并通过对人类最原始智慧和品质的把握,就可以更好地反省自我、充实自我,甚至生成出一个新的自我。

懂得换位与体验。比起被动的“接受式倾听”,我们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更应该多一些主动。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想去亲近老师又不敢亲近老师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一方面,他们想把自己的心声传递给老师,另一方面,老师在学生心中“威严”的形象又在不断地起着作用。我们不妨通过一些情境的设立,比如班会活动、放学途中,用一种平和的语气跟学生打开话匣子。事实证明,这样的交流可以使我们听到更为真实的声音,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试图和学生建立一种倾诉与倾听的关系时,一定不能以控制为目的,应当重在触动与引导。

懂得等待与期望。倾听需要花费时间,需要耐心,尤其是倾听言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还在不断发展的学生说话。这种等待与期望在课堂上最需要强调,有时候,学生对于某个问题有了较为明确的认知,但是却不能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这个时候则需要教师多一点耐心,让他们做完整的陈述,并给予相应的鼓励。课堂的庄严性有助于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他们接下来更深刻的思考、更积极的表达。在处理一些学生问题上,教师多一些等待和期望也容易避免很多矛盾的产生,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个妈妈,因为给了孩子把话讲完的权力,听到了出乎她意料的答案。生活中,我们不也直接或者间接地看到或者听到很多误会是因急躁而起的吗?

学会倾听,给学生把话说完的权力,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呈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里华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梨子学会妈妈
奇妙的梨子提琴
学会分享
梨子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分梨子
梨子提琴
学会分享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