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链接生活 真实体验

2014-09-03刘玉斌

新教师 2014年9期
关键词:公鸡品德情境

刘玉斌

我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陶行知先生一次在武汉大学演讲。他在讲台上撒了些碎米,然后从箱子里捉出一只公鸡,先用手按住公鸡的头,让它吃米,公鸡不从;再扒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嘴里灌,公鸡拼命挣扎,就是不吃。陶先生松开手,公鸡自由地活动了一会儿,便悠然自得地吃起米来。

公鸡吃食和学生学习虽然风马牛不相及,但蕴含的道理却可以相通。教育,不是往学生的脑袋中灌装东西,而是让知识在孩子的脑海里慢慢“生发”出来。对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要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使品德教育做到“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

一、准确把握,确定体验活动的立足点

准确把握活动目标。体验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体验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依归。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试一试》一课活动目的有三点:从不同角度体验买卖活动;理解人们在买卖活动时的不同心理、考虑问题的不同方式;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于是,教师就设计“过三关斩六将”体验活动。第一关是能工巧匠,请为手中的白背心设计并制作图案;第二关是巧舌如簧,请各工作室进行现场产品推销;第三关是明察秋毫,请各工作室派出两名采购人员外出进行背心的采购,其他人员留守在摊位进行销售。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到了买与卖不同的角色。比赛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极高,且在比赛中发挥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分工较为明确,也能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

准确把握学生的体验需求。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很优越,全家的生活重心全在孩子身上,这就必定造成孩子们看不到自己以外的人和事。针对这种体验“盲点”,我们有责任带领学生去用心观察。比如,上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我爱爷爷、奶奶》一课时,为了突破学生情感感受的缺憾,我请学生调查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曾经和正在为社会、家庭做出的贡献。学生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爷爷、奶奶对社会、家庭做出的贡献,非常感动,纷纷表达了对爷爷、奶奶的爱戴之情。

二、创设情境,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体验

1. 媒体烘托情境,在感受中获得领悟。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入丰富教学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目悦、耳悦、心悦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在反复品味中感觉身临其境,引发情感的共鸣,发展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呈现生活情境,在体验中感同身受。

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节俭日”里话节俭》时,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理解“节俭”和“精打细算”,我在课前就布置了家庭作业:向家长了解家里每月的收入与支出,并且算算自己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通过调查,学生都发现和了解了父母用在自己身上的钱占了家庭生活花费中很大的比重,由此也能够理解父母的付出,认识到了节俭的必要。从中可见,以现实生活为立足点和切入点,学生对于知识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 创设冲突情境,在思辨中触及心灵。

我们的孩子想法多,变化很快,也容易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看到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矛盾和困惑,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表情,有时是通过一个动作流露出来。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的心海卷起波澜。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安全自护我能行》一课,在“如何面对陌生人”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播放一段真实的电话录音:一陌生人(其实是教师扮演)打电话到某同学家,称其是社区义务服务员,正在筹备一个英语角活动,需要做一个信息登记。大部分被电话采访的同学都如实地交代了自己家庭的信息。对于这一情况,学生之间产生了意见分歧。这时,作为裁判员的教师要教会孩子的是“判断”和“应变”。其实,面对陌生人的问题,我们选择沉默,并不是不诚实的表现。

4. 巧设问题情境,在追问中寻找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用生活教育生活。如,上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安全自护我能行》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我设计了“画一画,想象中的陌生人”“圈一圈,别人不可触摸的地方”“喊一喊,‘救命啊!”这三个体验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自我保护。

三、课外延伸,拓宽体验活动的范围

1. 校园生活的实践。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每天校园环境的打扫是很好的劳动实践;观察校园植物是很好的体验项目;了解老师和学校工友工作也是实践活动;观察校园安全隐患也是调查研究。另外,学校还可以有意识地开发校园实践基地。厦门市松柏小学就在2009年开辟了“百草园”,里面有200余种中草药和200米长的中草药文化长廊。

2. 家庭生活的实践。

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思品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第一环节——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如,在“快乐家庭列车”举行“爸爸妈妈抚育我”这一教学环节时,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回忆、说说、画画等方式,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小事例,讲述爱的切身体会。“爸爸妈妈抚育我,我爱爸爸妈妈”的情感种子深深地播在孩子们的心中。

3. 社会生活的实践。

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教学中,我试着把品德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合理购物ABC》一课的教学。课前,教师带着学生们来到学校附近进行“趣味购物”。学生们如同出了笼的鸟儿,蹦着跳着,在各个商店、小摊前穿梭着。带着收获和各自的记录表,我们共同讨论:怎样购物才合理?买什么样的商品才能让人放心?这就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扩大教学空间,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次亲身体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若能通过真实体验去链接生活,给学生一种心灵的支持、一次亲历的实践,就能触动学生的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进而通过思考而达到明理与情感的升华。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松柏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公鸡品德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两只公鸡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说话的公鸡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聪明的公鸡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