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应以生活为源
2014-09-03蒋孝增
蒋孝增
一、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在小学阶段,教学应尽量做到先直观后抽象。从直观到抽象的方式更加符合该年龄段儿童的认知与感悟规律。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了解儿童生活的直接经验的起点,由直观升华为抽象,由直接经验提升为客观规律,由现象飞跃到本质,最终感知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形成数学方法,从而产生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自觉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例如,在教学射线的知识时。教师:“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一条射线,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射线的例子吗?”学生经过思索,马上就联想到手电筒的光线、太阳的光线、汽车车灯的光线、公园的射灯等都是射线。从而,学生很容易理解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并向一端无限延长的特点。又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的内容,课前,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上课时,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饮料的瓶子、衣服的标签等,有的甚至还带二、转变教学方式,探索生活中的数学
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更像工厂制作出来的统一商品,他们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过于强调共性,使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解放。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探究式学习也应当作为学习方式的重要补充,教师的设计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经历由“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美国的“木匠教学法”之所以能成功地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源于该教育模式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善于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进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体说来,该教育方法就是在学校开辟一间手工教室,给学生们一些木块和量尺,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等数据,然后拼出一些简单的物体。这和我们教学时让学生在本子上量线段的长短有着较大的区别。我们未必需要开设手工教室,但却可以利用身边的实物,为学生提供进行操作的平台,让其经历操作、计算、探究、发现与总结的过程,将数学知识充分地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加亲近数学。
三、洞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总结,而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前人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前人发现规律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 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现行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教材中每个例题均配有主题图或情境图,这些图案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得特别密切。因此,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主题图或情境图所蕴含的生活资源。
例如,教学“垂线和平行线”的知识。笔者便出示了校园运动场的主题图,图上有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械,如单杠、双杠、跑道、爬杆、平梯等。“如果把双杠上面的两根铁管看作两条直线,它们有什么位置关系?”“如果把单杠的柱子和横杆也看作两条直线,它们又有什么位置关系呢?”创设这样的情境,用来引入新课,待学生初步认识了平行线和垂线后,再回过头来找一找运动场上哪些是平行线的例子,哪些是垂线的例子,学生会觉得特别亲切,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
2.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知识,在学习一个内容后,都要布置与之相关的观察体验任务。例如,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时,要求学生去商店、超市逛一逛,了解“什么叫单价”,也可帮家长买一些东西,体验一下“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又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教师可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白糖有多重,拎一拎5千克的大米有多重,估一估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再去称一称,看自己估测的结果和实际相差多少千克,达到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
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基于学生直接的生活经验起点,将其逐步提升为数学的思想方法,深入挖掘数学的思想从生活中来又运用到生活中去,在这样周而复始地、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四下《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一单元中的植树问题,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个封闭的图形,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或画图等方法,抽象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即一条线段且两端植树的问题: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一条线段且两端不植树的问题: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棵数=间隔数。由此再拓展到需要安装多少盏路灯,桥面上需插多少面彩旗等。让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数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切身体验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时处处渗透着生活信息,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东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