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茶 一片树叶的世界

2014-09-03李妍婕

四川党的建设 2014年5期
关键词:黄芽蒙山茶馆

李妍婕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唐·陆羽《茶经》

滚烫的开水入杯,几片绿叶随之舒展,淡淡茶叶的芳香随后飘散……说起茶,你也许觉得它只是区区几片叶子,生活中众多饮品的一种选择,无足轻重。然而翻开历史,我们发现:茶,已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如今,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一茶一世界,一盏一光阴,让我们在这种静默而美好的时光里去体味川茶里的故事和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茶

据专家考证,今云贵川三省的交界处,是中国最早的茶叶产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川茶作为茶的原产地之一,有着“尊贵”的地位。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茶已经作为周室的贡品。在《华阳国志·巴志》罗列的巴国进贡特产中也有茶的“身影”;《华阳国志·蜀志》更明确记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即乐山,武阳是彭山江口镇;而雅安的蒙顶山茶自汉代以来即为茶中上品,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品牌。

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孕育出四川众多的好茶呢?从地理条件来看,四川盆地周围是较广阔的丘陵地带,这里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丘陵的排水性较好,加上土壤呈酸性,这些都是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峨眉山和蒙顶山独有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种类的精品茶,真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茶。

峨眉山每年11月至次年2月的降雪期,正是峨眉茶叶生长最关键的时期。皑皑的白雪不仅为茶园增加了一份仙气,更是茶叶生长最好的“病虫害杀灭剂”和“天然有机肥料”。加上峨眉山独特的云雾气候环境,日照少,湿度大,使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增高。“高山出好茶”“林茶共生”,掩映在林海中的峨眉茶树依靠这道天然屏障,不仅增加了自身的含氮比例,还改善了茶叶品质,成为高山林间茶的典型代表。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作为好水沏好茶的象征,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蒙顶茶之所以享有经久不衰的盛名,首先在于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古籍记载:“蒙山上有天幕覆盖,下有精气滋养”“蒙山之巅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其次,蒙顶山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毫米,常年细雨绵绵,烟霞满山。正是因为这种云雾弥漫的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最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芳香物质的合成。

如今全川茶园共有420万亩,经过自然环境的打磨与先民的驯养,原来巴山峡谷中的乔木型大茶树,逐渐演化为现在易于采摘和管理的小叶种灌木,正是这种低矮灌木丛上生长的鲜嫩芽叶,经过不同的工序,演绎出无数精品和韵味。

一片树叶不同工艺

川茶,按茶叶的发酵程度主要分绿茶、黄茶、红茶、黑茶四大门类。而这几类茶选择茶树的品种不同,发酵程度与方式也各有不同。川茶里,最知名的绿茶莫过于蒙顶甘露、竹叶青,而黄茶则以蒙顶黄芽为代表,红茶集中在川南宜宾一带,黑茶为销往藏区的南路边茶即我们现在所称的藏茶。

要喝好茶,必须经过制茶这道工序。那些古老的手工技艺,带着土地和掌心的温度,融合现代化的制茶手段,让小小的一片树叶经久弥香,长盛不衰。

每年的2月20日到3月10日,是蒙顶黄芽最佳的采摘期。当茶园内10%左右的芽头鳞片展开时,茶农从半山腰的茶园逐渐向山顶茶园采摘肥壮芽,因山顶的品质最佳,故称为蒙顶黄芽。

这个时候,有着20多年手工制作黄芽工艺经验的张跃华,要开始做一种工艺繁琐、选料精细的茶品。“采摘的时候不能掐,而是向上抽。芽头必须是单芽,长度一样,大小匀整。采回后嫩芽要及时摊放。”张跃华说,其实像这样珍贵的原料,一部分用来制作上等的绿茶,而另一部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气力,制作成看上去不那么漂亮的黄茶。“杀青时,温度要控制在130℃左右。”鲜叶下锅后,只见张跃华手指分开,手心相对,将锅中的鲜叶捧起来,再撒入锅中,如此反复翻炒,约四五分钟后,芽叶由翠绿变为深绿,阵阵茶香飘出。黄芽的发酵,主要靠闷黄。每做一锅起来,张跃华就用黄色的草纸将其趁热包起来,纸是透气的,在包的时候不会把茶闷坏。这是古代传下来的方法,这样做出来的黄芽味道和色泽好得多。经过三炒三包之后,茶叶的颜色已经变黄,还需在簸箕上堆积摊放。“这个要等12-24小时,让茶叶里面的化学成分自己转化。”最后烘培,如此制作出来的黄茶叶黄汤黄,黄中透明,口味甘爽回甜。

宋代产于四川的黑茶,是一种易马之茶。在四川、云南与西藏之间,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进行交易,由马帮和背夫运输,“茶马古道”由此形成。其中川藏茶马古道由雅安出发,这里有着已存在了上千年的古老黑茶工艺。以前别的茶叶弃之不顾的粗枝大叶,却是藏茶的主要原料。“现在我们采摘的是一芽三叶至一芽五叶的成熟好茶,不再用刀子,而是直接用手掰。”藏茶(南路边茶)传统制作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甘玉祥说,藏茶制作分炒茶、蒸茶、揉茶、发酵和烘茶五大工艺,通常情况下需反复三次。而且藏茶的制作工艺耗时最长,要反复揉捻成型。

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揉捻机还没有诞生。那时候,藏茶的揉捻方式是使用一块长约10米、宽约1.5米的大板,斜撑约25°,一条装满经过蒸制还在冒着热气的茶的麻袋,由两名茶工分别提着茶袋的两端,放在大板的顶上,然后两人赤脚并排踩着茶袋往下滚动,这就叫溜茶。“因为用脚踩溜茶,十分不雅,如今我们已改为揉捻机揉茶,原理一样,效果也是一样的。”甘玉祥强调,发酵是藏茶制作核心技术,需要掌握时间、温度、湿度三大要素。但是,把这简单的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地点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气候的变化,都会使温度或湿度发生改变,也就得相应调整茶的发酵时间。除此以外,人的因素也很关键,虽然工艺相同,但技术却有等级,故做出来的茶的品质自有优劣。

一壶茶水一段光阴

四川的茶业可以说闻名古今,茶馆更是“独领风骚”。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都有热闹的茶馆。旧时,成都东大街的“华华茶厅”,三厅四院,深不可测,是全国闻名的大茶馆。

现在提到茶馆,不得不说鹤鸣茶馆,它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茶馆之一。建于明代,坐落在成都人民公园的碧水之滨,掩映在绿树的浓荫之中,古香古色。茶馆的椅子是竹子做的,坐垫用竹篾条编成,有扶手和靠背,平稳贴身,聊天不累,打盹不摔。喝茶得有茶具,外省多用壶和杯,而四川人则中意用“盖碗杯”泡茶,俗称喝盖碗茶。“盖碗杯”由茶盖、茶碗、茶船(茶托)组成。据说,唐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崔宁之女,饮茶时怕茶杯烫手,用碟子托着,又怕茶杯倒,便用蜡将杯子固定在碟子中间。不久,崔宁命工匠以漆环代蜡做茶碟,并用以招待宾客,用者均感方便,从那以后,茶碟便演变为茶船。于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现在,人们在喝茶的时候,如果想留位,还会将茶船放到竹椅上示意有人;如果将茶盖倒过来放到茶碗里,就表示人已走。这小小的一杯盖碗茶,却蕴含了一些深意。

除了盖碗茶,四川茶馆最有特色的就是长嘴铜壶茶艺。因为喝茶的客人特别多,人特别拥挤,有时候“堂倌”难以凑到桌子边去给客人加水,于是出现了长嘴铜壶,可以在一米以外的地方给客人添水。这项技艺男女皆可以练习,男子一般以武术见长,用的是“龙行十八式”,体现男性的阳刚;女子则以舞蹈取胜,擅长“凤舞十八式”,表现女性的柔美。

今年20岁的舒敏学习“凤舞十八式”已经四年多了,从小在名山长大的她,与茶结下了深厚的缘分。“选择了茶艺这条道路很苦,当时也有放弃的想法,但是这条路是自己选的,必须坚持下去。”练习长嘴铜壶招式时,铜壶先是空的,然后装冷水,最后装热水,装满水的铜壶有6斤重,在翻转长壶时,她经常受伤。长久的练习,舒敏慢慢对茶有了深刻的理解,“茶能修身养性,而茶艺的每一个招式又寓意人生的不同阶段,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一日三省,先做人,再做茶,那样做出来的茶才是好茶。”

谈话间,只见舒敏将壶提上头顶,半蹲桌前,茶水如箭般倾入盖碗茶杯中,不偏不倚,这叫“玉女祈福”;然后她将壶嘴从右后背穿过左腋,一式“回头一笑”明媚娇艳令人赞叹……如此柔美的表演只有在茶馆中才能欣赏到。

闲暇时刻,我们不如去茶馆喝上一碗茶,坐在竹条编制的椅中,看着技艺高超的“堂倌”为你当面泡上功夫茶,由润茶到续水的过程,眼中满是淡淡的绿,闻着茶香品着茶味,此时无声胜有声……(责编:彭纳)

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唐·白居易《琴茶》

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

冰绡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

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唐·黎阳王 《蒙山白云岩茶》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

——宋·文同《谢人寄蒙顶茶》

抬眼那绿,早已链接着天,

低头那雾,淹没了几千年。

只有长尾的鸟,

穿梭其间,

拍打着日影月影,

有声无言。

清明之前,

一声清亮的歌,

幻醒滴翠的祖先。

继而有茶女的手指,

在波涛间弹拨琴弦。

一艘艘青春的帆船,

飞满椭圆的山。

人渴思茶,

有旋转的清泉。

登高思乡,

望远古的茶园,

熟透心底翡翠的忆念。

——孟勇《茶马古道诗集》

猜你喜欢

黄芽蒙山茶馆
《茶馆》
蒙山医药随想
早春黄芽
黄茶何以不黄?
黄芽韭菜畅销节前市场
古风盎然的蒙山山歌
霍山黄芽 鲜醇回甘
爬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