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访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史维:左手治学,右手治校

2014-09-03张晓雅

留学生 2014年8期
关键词:香港科技大学留学生教授

张晓雅

史维,出生于台湾,美国密歇根大学航空工程学博士,曾任职于美国通用公司全球研发中心、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全球第一条计算机研发的飞机引擎燃烧室方程式的发明者,现任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

7月30日,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史维。这位美国空军研究室的前首席研究员,全球第一条用计算机研发燃烧室的方程式的发明者,他的一切似乎都与飞机、战斗机有关。

史维的办公室,一走进去便看到亮点,不大的空间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航空航天的飞行器模型。史维笑着帮助《留学生》记者辨认模型属性,用手来回一挥:“航天在右边,航空在左边。”然后,他拿起一架P-38J Lightning战斗机模型详细解说,这架曾被当时的轴心国成员称为“双身恶魔”的战机是他最喜欢的飞机,曾因击落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元帅的座机而扭转二战局势。

于是,我们的谈话便从那些神秘的飞行器说起。

“GE卖了很多飞机引擎,我有贡献”

史维成长于台湾,20岁便赴美求学。在密歇根大学获取博士学位之后,他进入位于纽约的通用公司(GE)全球研发中心工作,研究飞机引擎燃烧室。在GE工作的五年里,他成就非凡,写出全球第一条用计算机研发燃烧室的方程式,这一模式GE至今使用了二十多年,制造出更为精密的CMF56发动机被广泛用于波音737以及F-16战斗机。史维笑言:“GE卖了很多飞机引擎,我觉得我有贡献。”离开GE赴佛罗里达大学教书,那时他正值而立之年。

其后,他离开通用公司,任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波音航天科学合作中心的首席研究员。

1988年后,史维开始在美国一些大学中任教,并先后任职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与密歇根大学。2010年9月,史维离任密歇根大学航天工程学系系主任一职,回到中国,出任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主管学术。

刚到香港的史维,依然难以割舍他所热爱的航天器引擎研究。

在香港科技大学工作的前三年,史维在密歇根大学仍然保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他说,作为学术带头人,不能因为工作转变而撒手不管。香港与密歇根时差12小时,所以到香港上任的前三年里,史维结束在香港的工作之后,回家仍要隔着太平洋参与讨论。暑假里,密歇根团队的学生会飞到香港与他会合做研究。

因为史维在过去30年中于航天器引擎方面的杰出成就,他先后被评为美国航天及宇航学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院士,并获得美国航天及宇航学会2003年Pendray航天文献奖、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2005年热能转换纪念奖等。

保护“非主流”

对史维而言,离开亚洲三十多年之后的回归,是一种情怀。他对《留学生》记者解释促使自己归来的动机:在美国待久了,想回来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对个人职业和家庭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

“说老实话,我们是中国人,都希望对社会人民有一点所谓的贡献,当然这讲起来比较抽象,但也是一直以来的情怀。”

史维个子很高,以至于走路步子也迈得很大。他和善儒雅,说话逻辑轻快,言谈间多有笑声,他的同事用“阳光”一词来形容这位校长。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励建书曾向媒体这样评价史维:“他没有做过院长,直接从系主任做了副校长,认识他之前,我对他没有观点。但和他交谈一次后,就知道这个副校长找对了。他是那种非常Sharp的人,你的需要他可以第一时间理解,并给予充分支持——资源上、情感上、态度上。事实证明,他不仅学术很强,也是个非常厉害的行政人才。和这样的人共事你会非常服气。”

2011年,香港科技大学首次超过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亚洲老牌名校,在“QS亚洲大学排名”榜上拔得头筹,并在之后连续三年稳坐头把交椅。2014“QS世界大学排名”中,科大位居34。

采访中,谈到而今的科大,史维多次强调,香港科技大学的崛起与当年创校者密不可分。“我入职时科大发展得已经很好,教授平均素质很高。创校时的校长、院长、系主任和资深教授都已在美国学术界有相当的成就和地位。他们对科大的定位很明确:第一,我们会是一所非常国际化的大学;第二,对教授的要求相对严格。”

史维作为学术副校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为学校延聘教授,这一过程复杂严格。他向《留学生》记者举例说明:聘请一位教授,需要经过学系、学院再到学校三个级别的教授委员会审核,并且同时要请系主任、院长与副校长三位学术行政主管复核,最后递交校长,除非是程序犯规,否则校长不能否决。能闯过重重关卡获得聘任的机会实在微乎其微。史维说:“这一点科大做得跟美国一流大学相比绝不逊色。”

当然,史维也主管科大的学术研究管理。相较挑选人才的清晰严密,学术研究则是独立于苛刻行政之外的系统,可谓不拘一格,对人才的保护也尤为关键。他说:“对大学而言,很重要的起点是我们尊重独立性,尊重原创性,尊重不同的想法。即便这个人只是极少数,我们也要保护他。”不强调所有人都做主流研究,越是非主流越应保护,史维特别提到:“而且‘非主流又如何被定义呢?只能给予空间,尊重创造性、原创性,抛弃阶层意识。学校不是一言堂,学术研究不是说靠大多数决定,这不是一个民主的东西,不是投票决定的事物。”

相较香港其他大学,科大“国际化”得更彻底,这些与众不同当然与它年轻有关,“可也不只是年轻,学校的同仁努力想要把科大发展得更出色,这样的企图心非常旺盛。”言谈间,史维对自己的同仁与学生持有无比信心。

此时的史维,已然完成从科学家到教育家的转变。

科大给全世界培养人才

留学生:近年,香港科技大学招收了很多内地高考状元。

史维:按香港教育制度的规定,香港高校可招收20%的非本地生,今年科技大学招收了150名内地生,比往年稍微少一点。香港的大学门槛高,基本是四五十个学生中录取一个,不过这四五十人都有希望,状元并不是唯一,并且入校也需要再经过面试。我大学老师当年跟我讲:“你要做第一流,不需要做第一名。”这很有想法。

留学生:香港社会有一些争议,说香港把太多的教育资源给了内地生,你怎么看?

史维:我们来借鉴美国,美国今天能在国际上保持各方面相当大的领先优势,当然是因为能够吸收各地人才。美国大学的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超过50%是外国人。虽然香港面积小,吸收能力可能受到挑战,这是争议的角度,而并非说学生质量不好。其实香港科技大学尤其对研究生类招收本地生花很大力气,有特别专款,希望给本地学生一些支持。但是个人对前途定位不一样,如果说让本地生失去机会,这不是公平的说法。此外,即便把学生比例全部换成来自一个地方,他们的学术都不会有问题,但无法保持学校国际化的本质。我们的政策是,中华区学生最多50%,另外50%非本地生从全球招收,科大的学生来自于全世界60多个国家,不是交换生,他们都是我们自己录取的。

留学生:香港的科技产业并不发达,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大是给外地培养人才”,你如何看这点?

史维:社会发展会有很多变数,重要的是所有学生各得其所,真正发挥最大的人生价值。学校以培养学生为前提,科大受香港政府资助,自然应该对香港有回馈,可是回馈不是卖杂货,不能短视。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大学是各自所在州资助设置,不能说在麻省训练的学生,去纽约上班就会有问题,很多年之后,学生也许会回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过去台湾一直讲人才外流,每年好几千大学毕业生去了美国。可是到了80年代,台湾经济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从美国回来的人所创造的,台湾半导体工业世界领先,就得益于许多人才从美国的回流。

科大凭什么“一流”

留学生:在2014“QS世界大学排名”中,科大位居第34位,你如何看待类似的大学排名?

史维:排名有指标性的合理,但不是绝对的合理。如果说这所学校什么都排不上,那一定是有问题的,排名有依据性。尤其亚洲社会把排名看得非常重要,觉得第一名比第二名好,第七名比第八名好,这不合理,任何排名都是有限的框架,给学校全面打出一个总分而已,不同学校总分差别很多时候都是相对而言。应该考虑这所学校是不是第一流,而不是第一名。如果认为科大不是第一流的学校,那一定是我们事情没做好。全世界这么多学校,今天第一,明天第八,后天第十,都正常。排名看太重,会失去对大学的信心。科大没有医学院和法学院,那拿我们与哈佛相比,有很多不合理,哈佛的工学院比科大少,科大工学院甚至比哈佛要好,科大商学院有本科生,哈佛没有,如果要制定客观架构比较本身就困难。但家长和学生希望能给出简单答案,我们必须接受。所以从负责的态度,我绝对不可能也没有资格说所有排名我们完全不在乎。在这个时代,没有一所大学可以说不在乎排名,但在学校内部就没有必要再提。

留学生:科大沿用了美国一流大学的运作体系,国际化更彻底,是这样吗?

史维:大致这样,但并不完全。“国际化”最基本的定位,是以能够在国际上有与世界名校相比较的实力而言。另外的期许就是我们的创造有国际影响力。不能说与某一所大学类似,这很被动。虽然学人家要虚心,但其他学校也能学习科大。牛津和剑桥也向科大提出合作意向,完全是互惠平等的前提,这是非常重要的自我定位。否则,我们就一没自信,二没方向。

留学生:“多元化”一直是科大立校的根本?

史维:科大从创校起就强调多元化,多元化是学校立足的前提,多元化让社会、文化更开放。大家的意见、想法、做法不同,相碰撞时才会更具创新。我们希望能保持一些非华裔教职工的比例,是说这个精神能留住。再一方面,男女比例这点也特别重要,但科大做得也不够好。希望男女学生人数对半,如果没有达到则表示分配不是很理想。参照麻省理工,它的女性学生数基本接近50%。这样的环境更开放。

留学生:很多高校非常羡慕科大的经济实力,你对这点怎么看?

史维:一个学校,没有硬体,没有资金,做起来会很困难。可是光有很多经费,一点都不表示有学术气氛。每3年左右香港的8所大学要写一个学术研究成果通报,香港教育署依此评分,并进行排名。这是公开的竞争。这一点科大是做得不错,一直排名第一,并且通常比第二名高出10个点。

给教师最好的待遇

留学生:据说贵校每外聘一名教授,都会提供一套140平方米的海景房给其全家居住,房租只是月薪的10%,情况是否属实?

史维:大致如此,但并非一定是140平方米。在香港,我们在这方面确实是得天独厚,教职员宿舍在海边有400多套。房子分给你之后,只要你在学校当教授,就可以一直住下去,租金为你月薪的10%。月薪高的付得多一些,月薪低的付得少一些。相较市场价格,这个制度也更合理,不管教授之间的资历深浅、薪水高低,都只是10%的月薪。

留学生:科大对教师的考核与晋升制度是怎样的?

史维:科大的教授从延聘到入校考核、培养,这几方面跟美国一流大学相比绝不逊色。创校时期,科大同仁们对科大的定位就很明确,第一,我们会是一所非常国际化的大学;第二,对教授的要求相对严格。在科大PHD毕业后留校任教基本不可能,除非是非常特殊的情况。原因很简单,近亲繁殖不是好事,同一个环境培养出来的人风格相近,不是好事。而外聘的教师,从国外的环境,到达中国人的环境他会带来不同的东西;第三点就是科技大学考核与晋升等制度,从一开始就非常完整,与美国最好的大学没有差别。获得永久教职(Tenure)被要求在学术上有独立造诣,有原创性,当然,他同时也需要在教学上十分优秀。

留学生:我了解到,你们对于教员有一个6年期的考核期。6年后,如果通不过考核,他就会失去工作。

史维:是的,这个考核给教员压力非常大,在6年之内,你要证明你合乎资格,让学校对你有信心,认为你获得终身合同是合理的,这是很大的磨炼。考核要求很清晰明确,系主任要为教员写一份评估,教员本人也需提交评估报告,然后上报到学院,院长做出独立判断,再为之写一份报告。在此之前,学校会邀请对应领域的专家、国外的著名学者,把该教授的审核材料寄给他,要求他们做评审,写独立的审核意见,这并不是一封介绍信,而是从专业角度做出评估,并且清晰到从世界定位来讲这位同仁处于怎样的水平。然后,学校由四个学院各出两名教授组成校委员会,再将已经过院系审核的报告做一次客观评审。从系到院再到学校的意见往往不一样,很有挑战。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客观,慎重的评断。整个过程需要大半年,但每个教授从进入学校到升等为止,这六七年就是为了把研究、教学以及职业上的领导力建立起来。审核不能通过,就一定要离开学校。

留学生:除了永久职的考核之外,每学年对教授都有相应考核?

史维:每年一次,我现正在着手做这事,每年春天这个学期结束前,所有教授一定要交一份年度成果报告,包括教学内容、发表论文情况、有无社会贡献和其他方面成绩,非常全面。经过系、学院再到我评审,用来决定新一年的工资。两三年前,教员工资与香港政府公务员类似,每年增加比例是固定的,现在要经过考核,幅度也不一样。比如助理教授刚来学校薪资较低,也需要时间适应,学校对他的鼓励大于评审,前两三年支持他适应。科技大学的学术文化是希望资深教授帮助新加入的教授同仁站稳,上升。

留学生:教学部分呢?

史维: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不同方面。学术研究就只是学术研究而已,可学习却有很多不同做法,若要每个人在所有方面都同样接受很困难,我们要求按量才适任,支持同事最杰出擅长的方面,真正推进,其他方面不做一样的要求。

科大气质是什么?

留学生:作为一名一流大学的管理者,你觉得构成大学最重要的是什么?

史维:大学之所以是大学,最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点,一是教育学生,教育学生是传授知识;二是我们是做科技知识研究的,这是创造知识的层面,希望创造的知识能传授给学生,这也是我们特别强调研究的原因,不是说只为了学校名声,我们特别坚信,最好的老师应该也是知识的原创者,学问有相当一部分是原创者贡献,当然也有更大的权威和更广阔的知识。科技大学是研究型大学,我们不只传授,我们也创造,创造成果与其他学校的同仁分享,知识交流会有更多回报;另外我们希望把师生的研究成果贡献社会。很多大学都很强调这一点,我想这是不同的时代。在这里是没有层级概念的,我们强调研究的独立性,如果聘请此人当最基层的助理教授,绝对不是来帮教授打工,这是最大的忌讳,我们绝不允许,否则这个人就没前途了。

留学生:科大如何落实拨放的研究资金,是否有严格的制度规则?

史维:当然,香港的大学科目使用经费,规划和系统非常严明,基本上不可能擅自挪用,或另作他用。科研经费对每位教授来说不见得很多,但使用效率比较高。与美国大学相比,香港又有优势。美国大学的学校运转相当大一部分需要依靠科研经费部门支持,但香港有教资会、社会筹款,我们不需要把科研经费分拨一部分去运作学校。

留学生:你觉得,作为一所世界知名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气质是什么?

史维:从我的角度,科大的与众不同当然和它年轻有关,可也不只是年轻,学校的同仁想努力把科大发展得更出色,这个企图心非常旺盛。如果教授不杰出,教育和研究不杰出,学校只是空壳子。说到底,学校只在做两件事情:教育出杰出的校友,成为有贡献、领先、开拓的社会公民;教授做出高价值的研究。其他所有行政机构,是支持者,协助我们的同仁和学生达成目标。学校没有其他任何任务,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

猜你喜欢

香港科技大学留学生教授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三种电子书PDA模式影响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新兴创业型大学治理模式研究
开心格格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招生信息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