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里格与肖邦的钢琴作品风格之异

2014-09-03王鹊

艺海 2014年1期
关键词:格里格

王鹊

【摘要】每每提到肖邦与格里格两位音乐家的作品,不可避免地都会提到其作品中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因此在各自的民族音乐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但他们又有着各自的风格特点。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人物,格里格则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关键词】肖邦浪漫主义乐派 格里格 民族乐派

弗雷德里克·肖邦(Frydery Franeiszek Chopin,1810-1849)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乃至全世界上少有的将自己的毕生才华、情感与思想都倾注于钢琴这门乐器的音乐家。他卓越的才华、独具魅力的音乐,为钢琴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光彩夺目的艺术珍品,也因此赢得了“钢琴诗人”的美誉。肖邦的音乐是爱国主义艺术家的音乐,其音乐的思想价值在于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充分体现了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严肃大胆而不被其所束缚,勇于突破和创新。

东欧另一位音乐家的创作与肖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有着相似的成长历程、相似的成长环境、相似的创作精神,他就是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cg,1843-1907年)。爱德华·格里格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民族乐派杰出代表,也是挪威近代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音乐家。格里格自幼开始执着地追随肖邦,认真系统地研究分析他的作品,从主题旋律、节奏、和弦、曲式结构、和声、织体及装饰音的使用等创作技巧,逐一反复钻研,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取其精华,创新进取。著名指挥家冯·彪罗就直言不讳地称格里格为“北欧的肖邦”。格里格也曾说“是肖邦真正教会了我如何写挪威音乐”。

然而,几乎所有的音乐史教材以及钢琴音乐的教材,在进行流派划分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将两者划分在同一个流派中。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人物,而格里格则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一、创作环境之不同

作为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的作品有着浪漫主义音乐表现的全部基本特征。浪漫主义音乐是对人世间喜怒哀乐一切情感的最直接的表达和披露,而主观体验就是浪漫主义音乐表现的基本特征。梦幻般的诗意和火热的激情成为这一时期钢琴作品中常见的内容。因此,讲究节制条理、平衡统一原则的传统的奏鸣曲、变奏曲等体裁形式就不再具有优势,取而代之的是与诗歌、故事等相联系的标题音乐形式,与文学相关的叙事曲、无词歌等体裁,以及更易于表达作者真情实感的夜曲、幻想曲等小型体裁。浪漫主义音乐风格顺应了人的本能,适应了人的身心,使音乐真正成为了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肖邦的音乐和他的人一样,充满着矛盾的二重性。波兰民族有一种天生的高贵、敏感的气质。肖邦生性高傲敏感,他生活在奢华的环境中,穿着奢华的衣服,房间里洋溢着鲜花的清香,床前摆放着诗集,与上流社会的贵族们交往。然而,长期客居他乡的流亡生活,让他的内心充满着游子的孤独感和屈辱感。他的音乐因此同时存在着民间风情和贵族气质,其作品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

相比而言,格里格则比肖邦要幸运得多,尽管他生活的年代,挪威还处在丹麦和瑞典交替的殖民统治下,他的一生也始终病魔缠身,但格里格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早年在德国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21岁的他不甘心受学院的束缚,回国后,在与挪威作曲家诺德拉克交往中,唤起了他对民间音乐的兴趣。60年代后期,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挪威民族风情的音乐作品,被政府授予院士、荣誉博士等称号,1874年还被挪威政府授予终身年薪。因此,他的作品多了阳光和希望,少了肖邦作品中的忧郁和悲伤。

二、创作体裁、题材之不同

在肖邦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真实地记载了他一系列的情感变化。肖邦的创作从传统的奏鸣曲、协奏曲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舞曲玛祖卡、波罗乃兹;从大型的叙事曲、谐谑曲,到钢琴小品前奏曲、夜曲、练习曲、圆舞曲等,都有所涉猎。在这些作品,尤其是钢琴小品中,肖邦随着祖国命运的坎坷、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人经历的波折,尽情倾吐着内心的激情、忧伤和幻想,渗透着他精神世界中的个人情感体验,反映着他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并且都是无标题音乐作品。

而格里格则像一位风俗画家,他创作的大型的交响乐作品不多,大多是对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景物的描写;对朴实的农民、牧童生活的反映。尤其是他为钢琴演奏所创作的《抒情曲集》,共10集,包括66首钢琴曲。它们就像是格里格用一支浓墨淡彩的画笔,生动地描绘了他所熟悉的挪威人民的日常生活现象,倾注着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挪威人民的深情。这66首乐曲都有风格各异的标题,有的表示了乐曲的形式或概念,如:圆舞曲、谐虐曲等;有的表示特定大自然景物描写,如:《小鸟》(OP.43之NO.4)、《致春天》(OP.4之NO.6)、《牧童》(OP.54之NO.1)等;有的根据民族素材命名,如《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OP.65之NO.6)《挪威农民进行曲》(OP.54之NO.2);还有的根据作者心灵感受所命名,如:《乡愁》(OP.57之NO.6)、《回家》(OP.62之NO.6)等。

三、创作风格之不同

肖邦的创作风格在许多的教材和音乐文献中都有了详尽的讲解和说明,简要的说:在旋律上,肖邦作品的旋律优美如歌、宽广舒适,他使钢琴旋律“声乐化”,其中的华彩性、装饰性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钢琴花腔”。在节奏上,肖邦常常在演奏中,运用了强烈的节奏感来成功地驾驭听众。他的波兰舞曲、玛祖卡舞曲是最能体现他的节奏技巧的作品;而自由节奏(rubato)的运用则是肖邦音乐作品的特色,肖邦将rubato广泛运用到旋律、结构、织体的写作等方面,给这些创作手法带来无限的空间,也使他的音乐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和声方面,肖邦的作品和声色彩大胆、新颖、丰富;伴奏织体灵活自由、与旋律声部层次分明。在曲式结构方面,肖邦更是大胆革新,他在传统的各种体裁的曲式结构上,灵活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性格,更能表达音乐情感的方式进行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

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没有宏大的篇幅,高难度的技巧和华丽的旋律,却以其简洁的手法,精美的形式和纯朴的感情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总是以清新的田园气息和富于诗意的描绘,反映挪威的山川河流、生活习俗。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德国式的严谨、宏大的哲理构思,但他独特的民族艺术气质为他在欧洲音乐史乃至艺术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旋律有着鲜明的挪威民间音乐音调风格,例如:调式的主音经过导音到属音的进行;富有特性的三连音音型等。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运用民间舞蹈“哈林”、“刚加尔”、“斯普林格”的节奏,模仿民族乐器的音响。他的和声来自挪威民间因素与浪漫主义和声的结合,也常运用利低亚等自然调式和挪威古老的民族调式,他的和声创作手法在一定意义上预示了以后的印象派,尤其是德彪西的和声创作手法。音乐评论家帕尔默(christopherPalmer)在《音乐中的印象主义》中曾谈到格里格:“用本族的民歌的节奏、旋律、和声中找到了表现力的全新天地——利用音乐传达色彩和气氛,而不是形式和逻辑的手段。这预示印象主义风格的和声与音色的出现,”格里格的创作性风格和肖邦一样的独特,但似乎不如肖邦的深沉。格里格的旋律经常分割为只有两小节长的短句和动机,这一做法取自民间歌曲,格里格独特的天赋能使较为平常的设计赋予新的含义。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又是挪威的民谣歌手,善于从大自然的峡湾、山间小溪和挪威的宏伟景色中摄取灵感。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成长环境与创作环境成就了两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通过他们的音乐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各自的民族性格:肖邦的“波兰性格”与格里格的“挪威”性格。

肖邦的具有“波兰性格”的音乐是与祖国、民族、社会和时代紧密相联的,是民族精神与社会时代的反映,是作者爱国思想的集中表现,但又不失肖邦个人独特的风采。

而格里格则具有鲜明的“挪威性格”,他的创作信条是:“艺术家,如巴赫和贝多芬都在高处建立了殿堂,而我则想象易卜生的最后一出戏剧中所表现的那样,为人们选几所住房。在这里他们会感到自己舒适和幸福。换句话说:我记下了祖国的民间音乐。在风格和形式上我是属于德国浪漫乐派的,但同时我又尽情吸取了祖国民歌的丰富宝藏,并从挪威人民的心灵的研究中创造出民族的艺术……”。格里格的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演奏风格特征,他是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他的根在挪威民间音乐的土壤中,千百年来挪威民族文化积淀夯实了格里格音乐的基础,使他的创作扣紧了挪威民族主义的主题。

两位音乐家都为各自的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艺术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晓芳)

猜你喜欢

格里格
爱德华·格里格:北欧音乐巨匠
格里格音乐中的半音化运用初探
月是故乡明
简析格里格《抒情小品》的音乐特点
浅析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浅析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创作特点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赏析
格里格·维勒与他的全球互联梦想
爱德华·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艺术特色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