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2014-09-03罗征胜

课外语文·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教学质量

罗征胜

【摘要】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近年来面对拆点并校的压力,好生基本上都进城就读了,乡下只剩四所初中,学生总数不到全县的三分之一。如果从学习成绩来看,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差生。全班每一科的平均分都较低,而低分率很高。该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平均分,降低低分率?这是摆在农村中学每一个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下面我就语文学科来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首先,要充分了解我们的学生。

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情绪日益蔓延,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课业负担重,学习困难,学习无收获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初中七年级新生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跨进中学的,他们对未来的学习抱有莫大的希望。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部分学生,特别是没有达到小学毕业水平的那部分学生,逐渐感到了严重的不适应:初中众多的学科课程让他们应接不暇,众多作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每天10多个小时的学习让他们身心疲惫,一次比一次差的考试结果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功课欠账,作业累积,学习困难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学习对于他们已经不再有任何吸引力,反而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2/3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

“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参加黑社会”等打油诗,就正是部分学生对课业负担太重、学习困难苦累的真实感受。于是,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降低,学习信心一再受挫,一些学生由此开始厌恶学习甚至逃避学习。

第二,知识无用现象是引起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知识无用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读书无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现行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让人们感受到读书考学难,毕业后就业更难的事实,恰好为新的“读书无用”做了最好的诠释。既然通过求学的道路无法顺利地跳出农村,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继续上学对部分学生来说,也就是尽尽义务、混混日子。加之价值观念的混乱和谋生手段的多样化使不少学生产生了读完初中就去打工的心理。

第三,自律性差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有的学生自卑、自艾自怨、自责,甚至自暴自弃,丧失学习信心,厌倦学校生活,甚至对学习、老师、学校感到恐惧;还使部分学生滋生逆反和对抗心理,破罐破摔,或旷课逃学、不完成作业,或抽烟赌博、打架斗殴,或捣乱课堂、破坏纪律。这些无疑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双差生”辍学的最主要原因。

第四,家庭原因也是学生厌学的一方面原因。

有的家庭收入较少,所以在教育上投资不足,常让子女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再加上学习成绩不如意,久而久之厌学了;有的则是家长造成的,有的家长整天沉迷于赌博或长期在外打工,对子女在校情况不闻不问,自己在赌博上出手大方,而当子女伸手要钱时却不管要求是否合理骂孩子只会花钱,甚至是不给,这势必造成孩子心理的不平衡,产生厌学心理。一些留守儿童,都由爷爷、奶奶看管,养成娇生惯养的恶习。

当然,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文雅恬静,也不缺乏勤勉好学的。就因为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更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能。

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对症下药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知识的价值

应该让学生懂得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载体,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佳工具,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优劣和社会进步程度高低的标准。一个国家,国民掌握的知识越多,标志着整体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越高。我国现行的大中专毕业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并不是要阻断人才出口,更不是要断绝农村人才的出路,而是为了更加有助于人才的竞争成长,更加有利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真正的优秀人才是不难找到工作并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

与此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和全新的人才观,正确认识读书与求知、求知与成才的关系,正确认识学习知识与形成技能、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明确读书学习与提高生存能力、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紧密关系。进而,让学生懂得从小树立起正确的读书观和人生观,养成积极上进、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要跟上时代步伐。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制定课程目标必须紧紧围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中心而展开,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教师灌输的方式,要渗透学生的参与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有效学习奠定基础。否则,我们将落后于时代。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学习,要不断更新旧知,做永不枯竭的泉源。

(二)上好课、备好课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上好课,让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上课既要有所创新,又要课堂教学轻松,教师必须备好课,备好课是上课的关键。以我个人的体验,我认为备好课主要备以下内容:备教材,掌握教材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根据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来设计教法;备教学法,为了达到目标,采用什么方法来教学,学生如何学;备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情况,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提出些什么要求和问题,教师都要有所准备;备自己,想想自己对教材、学生的掌握情况,还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还有没有自己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做到了这几点,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生动,教师上课一定轻松自如。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我很重视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的综合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教育专家都充分肯定了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活动激趣。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2)竞争激趣。

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有竞争意识。基于这种特点,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

(3)幽默激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我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堂上,我常适当地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语文能力不是别的,就是语感。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对生活的体验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

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加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另外,“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很多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二)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三)加强课外阅读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好地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四)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勤练笔的习惯

做好这一点,能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奥妙,也是发展智力的途径之一。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随笔记下来,思考整理,写成周记或日记,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就多了,分析综合能力也跟上了。课余练笔,源于生活这股活水,多写真情实感,还防止了套式作文、抄袭作文的出现,“多练笔生花”,所以新课标把学生的课内课外练笔规定得详尽具体。优秀的作文就是练出来的。

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足够的时间训练作保证,学生还应具备必要的工具书,与教师长期的督促密不可分。老师要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在每堂新课之前抽查预习的情况,让学生比较:预习了的上课效果和没预习的上课效果。

总之,当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爱学习、乐学习,就有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平均分,降低低分率。

(编辑:李艳松)

猜你喜欢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