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又是一年九月九

2014-09-03

三月三 2014年9期
关键词:重阳节敬老重阳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们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最早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魏晋时期有了重阳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时,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了当时北宋重阳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有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给传统的民俗节日赋予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内涵。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庆祝重阳佳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重阳节那天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

江苏南京重阳节当日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而无锡县则吃重阳糕、九品羹。

广东连川,童男童女重阳节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

海南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中国许多民族把重阳节视为老人节,有敬老的传统习俗。毛南族也一样,只是风尚不同。对于年过花甲而又体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阳节时为之“添粮补寿”。子女们在这天置办几桌酒席在家中,请亲朋好友光临,来客都要带几斤细粮好米,或者新鲜水果。亲友送来的“百家米”要单独贮存。日后在给老人做饭时抓一些掺进自家米中。“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复,还得继续择日搞“添粮补寿”仪式。除此之外,重阳节这天也是毛南族的“南瓜节”。各家把收获到家的形状各异桔黄色的大南瓜摆满楼板,逐一挑选。年轻人走门串户,到各家评选“南瓜王”。不仅要看外观,而且要凭经验透过表面看到瓜籽。待到众人意见基本一致,由一身强力壮者用砍刀劈开“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瓤,把饱满的籽留作来年的种子。然后把瓜切成块,放进小米粥锅里,文火煨炖,煮得烂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尔后众人共餐同享。

重阳节从岁时节令演变成民俗节日,尽管各地有不同的过节习俗,但重阳节的核心文化价值始终是平安和谐,两千多年从未改变。

猜你喜欢

重阳节敬老重阳
话说重阳
写在重阳(外三首)
篆刻
“葡萄哥”的敬老情
敬老爱老防跌倒
爱在重阳
重阳话“高”
重阳节快乐
勤劳致富 敬老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