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学素养发展的三史课堂教学范式建构*
2014-09-02骆增翼史春林
骆增翼+史春林
摘 要 针对目前历史教学中应然要求和实然状态之间的差别,思考如何将应然的理念转化为具有实际操作的实然状态。以史学素养的培养为抓手,以史实、史料、史感为要素,遵循由史实到史料,再到史感,最后到行为的特殊认知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促进学生史学素养发展的范式。
关键词 史学素养三史课堂范式建构
一、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只有经过反思,才能使原有的经验不断地得到提升,才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出封闭,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在课改的不断前行中,历史教学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在有些地方的历史课堂上仍然大量存在课上照本宣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法单一,流于形式,下课逼着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认识不足,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最终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任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和现象启发我们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来反思我们当下的历史教学。
1.历史教学的应然要求
“应然”指的是应该的样子,比较理想,按照人类的理想价值所呈现的。历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上位的概念是课程,我们要考察课程必定要涉及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而谈及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等国家级的文件作了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要求。
通过对上述文件的认真学习,我们发现国家层面对历史教学提出了美好的愿景和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学应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历史教学的实然状态
“实然”则是事实呈现的状态,是说事物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但不同于现实性(现实性指其有合理性和客观性)。历史教学的实然现状必须予以考察,这是问题研究的起点,那么我们的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呢?如何来考查呢?实效的方法就是课堂观察和教学评价。通过视导和教学观摩,综观当前中学历史课堂,还存在一些亟待重视的问题,诸如或重于历史知识讲解,而无视史料的研读和史感的体悟;或浮于史料解析,而忽略史实的掌握、史料的理解和史感的熏陶;或流于史论说教,而脱离史实和史料,抹杀了史感的感染、感动和感化特性。[1]
3.寻找两者最佳结合点
历史课程应然要求和历史教学实然状态两者之间的差异或错位激发我们探寻历史教学的新范式。我们认为课程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就是充分发挥学科的教育价值功能,高效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从学术历史学的视角看,中学历史课程的史学素养包括现实意识、证据意识、问题意识、融合意识和分层意识[2]。这五种史学素养的发展,最终落脚于客观史实、多维史料、丰富史感(史感,即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表现为感觉历史发展变化,感受历史发展情意,感悟历史发展真谛)。依托精选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学习流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促进学生史学素养的有效发展,应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基于反思的教学范式构建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一个由史实到史料,再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最后转化为学生行为的特殊的认知过程。基于史实、史料、史感三个因素和史实、史料两个子过程的历史课堂,我们称之为三史课堂。
1.史实学习
史实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内化史实的循环过程。历史学习中的史实,决定了教学史料的选取范围。课堂教学中研读的所有史料,都必须依托于史实。史实还是史感的发源地,一切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都必须源于史实。因此,史实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史实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前后相承的四个环节。(1)感知史实;(2)形成结构;(3)记忆史实;(4)同化顺应。[3]以北师大版《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为例。
第一步:把课标内容具体化,以三道填空题形式呈现,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核心内容,这是感知史实。
1.1938年春,日军进攻战略要地徐州,在_____的指挥下,激战_____,消灭日军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观看“台儿庄捷报”视频,进一步感受激战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2.1940年8月,八路军在____等指挥下,先后共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人,在华北2000多千米战线上向日军发起大规模攻击,史称“________”。
3.人民音乐家________拿起笔做刀枪。创作作品《_______》,对中华民族抗日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画家_________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并多次举办画展资助抗战。科学家_______勇于创新于1940年发明____________,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做出了贡献。
第二步:揭示核心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把课标内容线索化(动态化)。这是形成结构。
第三步:指出记忆技巧,总结和使用记忆方法,让学生形成有效记忆的习惯化。这就是记忆史实。
通过这几个步骤,学生不仅了解核心史实,而且通过记忆和结构加深了对史实的理解,为史料的解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史料研读
史料的学习过程即研读史料,是一个理解史实和提升境界的过程,它处于整个历史学习过程的核心地位。理解史料,判断史料真伪,运用史料证明史实的客观性,说明史论的视角,拓展视野,感悟做人原则、生活态度,提高生命境界等,是研读史料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中的史料研读,主要分为泛读和精读两种类型。概而言之,研读史料主要包括以下前后相承的五个环节。[4](1)齐读;(2)找关键词、关键句;(3)表面意思;(4)深层意思;(5)感悟。以北师大版《辛亥革命》为例。
主题一——感受孙中山的革命情操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
材料二
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临时大总统誓词
问题:
(1)据材料,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他认为政府的宗旨?
(2)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与宗旨,孙中山进行了哪些重大的政治实践?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孙中山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体现伟人哪些优秀的品质?
设计意图:感受孙中山的革命情操,立足于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论述,让学生认同伟人的伟大之处,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拼搏。
步骤:
1.交代史料与史实的关系(预设史实:同盟会成立、《民报发刊词》、《临时大总统誓词》)
2.解读五个方面
(1)齐读史料。
(2)使学生说出关键词的含义。
(3)根据史料说出主要内容。
endprint
(4)跳出史料的内容来看史料出现的背景和作用。
(5)得出认识——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要登上历史舞台了,使学生认同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3.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材料一中“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举史实来说明孙中山是否践行了他的主张?孙中山说到做到,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落实于行动,不计个人名利,让位于袁世凯。
4.小结,揭示主题
联系现实,说出现实意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学习孙中山为自己理想而不懈奋斗的高尚情操。
3.史感形成
史感,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课程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主要依赖于史感。历史课必须有史感,但不能作为教学环节加以强化,仅仅是对历史的感悟熏陶,从老师来说是一种点拨,历史课不能上成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尤其是初中,史感只能是暗含的指导教学设计、选择史料的指针。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感,通过每课确立的学习主题来实现。学习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节课中学习资源的整合、学习程序的设计、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内容的编排等,都须围绕着主题展开。在课堂教学中揭示主题,是增强学生史感的常用手段。如《辛亥革命》的学习主题可确立为:感受孙中山的革命情操。
三、实践形成的初步成效
1.初步建构了促进史学素养发展的教学范式
2.三史课堂的教学细节图
3.促进了学生史学素养发展
衡量史学素养培养策略效果的唯一指标,就是促进学生发展效益。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样的课堂教学服从于学生发展,服务于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高效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
4.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这样的历史课堂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新的教育观念,激活了教育实践的历史教师。无论是对课标的精准解读,还是对教学主题的确定;无论对史实学习的指导,还是对史料研读引导;无论是对环节过渡语言的安排,还是对主题实现的总结等。这样的课堂要求为历史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大批年轻的历史教师在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
当然作为一种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尝试,本身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课标解读的精准度,史料选择的典型性和数量的标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细化,在此我们仅作抛砖引玉,以期大家对历史教学改革的共同关注,为历史教学改革献言献策,进而推动历史教学新发展。
————————
参考文献
[1] 刘俊利.基于实践的中学历史课程反思.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11).
[2] 刘俊利.学术的历史学与中学历史学科素养.连云港教育,2010(3-4).
[3] 刘俊利.史学素养一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视角.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3).
[4] 刘俊利.史学素养一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视角.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3).
[作者:骆增翼(1980-),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在读博士;史春林(1968-),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任洪钺】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基于学生史学素养发展的‘三史课堂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C-a/2013/02/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
(4)跳出史料的内容来看史料出现的背景和作用。
(5)得出认识——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要登上历史舞台了,使学生认同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3.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材料一中“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举史实来说明孙中山是否践行了他的主张?孙中山说到做到,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落实于行动,不计个人名利,让位于袁世凯。
4.小结,揭示主题
联系现实,说出现实意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学习孙中山为自己理想而不懈奋斗的高尚情操。
3.史感形成
史感,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课程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主要依赖于史感。历史课必须有史感,但不能作为教学环节加以强化,仅仅是对历史的感悟熏陶,从老师来说是一种点拨,历史课不能上成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尤其是初中,史感只能是暗含的指导教学设计、选择史料的指针。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感,通过每课确立的学习主题来实现。学习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节课中学习资源的整合、学习程序的设计、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内容的编排等,都须围绕着主题展开。在课堂教学中揭示主题,是增强学生史感的常用手段。如《辛亥革命》的学习主题可确立为:感受孙中山的革命情操。
三、实践形成的初步成效
1.初步建构了促进史学素养发展的教学范式
2.三史课堂的教学细节图
3.促进了学生史学素养发展
衡量史学素养培养策略效果的唯一指标,就是促进学生发展效益。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样的课堂教学服从于学生发展,服务于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高效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
4.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这样的历史课堂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新的教育观念,激活了教育实践的历史教师。无论是对课标的精准解读,还是对教学主题的确定;无论对史实学习的指导,还是对史料研读引导;无论是对环节过渡语言的安排,还是对主题实现的总结等。这样的课堂要求为历史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大批年轻的历史教师在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
当然作为一种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尝试,本身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课标解读的精准度,史料选择的典型性和数量的标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细化,在此我们仅作抛砖引玉,以期大家对历史教学改革的共同关注,为历史教学改革献言献策,进而推动历史教学新发展。
————————
参考文献
[1] 刘俊利.基于实践的中学历史课程反思.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11).
[2] 刘俊利.学术的历史学与中学历史学科素养.连云港教育,2010(3-4).
[3] 刘俊利.史学素养一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视角.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3).
[4] 刘俊利.史学素养一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视角.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3).
[作者:骆增翼(1980-),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在读博士;史春林(1968-),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任洪钺】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基于学生史学素养发展的‘三史课堂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C-a/2013/02/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
(4)跳出史料的内容来看史料出现的背景和作用。
(5)得出认识——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要登上历史舞台了,使学生认同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3.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材料一中“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举史实来说明孙中山是否践行了他的主张?孙中山说到做到,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落实于行动,不计个人名利,让位于袁世凯。
4.小结,揭示主题
联系现实,说出现实意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学习孙中山为自己理想而不懈奋斗的高尚情操。
3.史感形成
史感,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课程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主要依赖于史感。历史课必须有史感,但不能作为教学环节加以强化,仅仅是对历史的感悟熏陶,从老师来说是一种点拨,历史课不能上成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尤其是初中,史感只能是暗含的指导教学设计、选择史料的指针。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感,通过每课确立的学习主题来实现。学习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节课中学习资源的整合、学习程序的设计、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内容的编排等,都须围绕着主题展开。在课堂教学中揭示主题,是增强学生史感的常用手段。如《辛亥革命》的学习主题可确立为:感受孙中山的革命情操。
三、实践形成的初步成效
1.初步建构了促进史学素养发展的教学范式
2.三史课堂的教学细节图
3.促进了学生史学素养发展
衡量史学素养培养策略效果的唯一指标,就是促进学生发展效益。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样的课堂教学服从于学生发展,服务于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高效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
4.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这样的历史课堂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新的教育观念,激活了教育实践的历史教师。无论是对课标的精准解读,还是对教学主题的确定;无论对史实学习的指导,还是对史料研读引导;无论是对环节过渡语言的安排,还是对主题实现的总结等。这样的课堂要求为历史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大批年轻的历史教师在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
当然作为一种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尝试,本身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课标解读的精准度,史料选择的典型性和数量的标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细化,在此我们仅作抛砖引玉,以期大家对历史教学改革的共同关注,为历史教学改革献言献策,进而推动历史教学新发展。
————————
参考文献
[1] 刘俊利.基于实践的中学历史课程反思.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11).
[2] 刘俊利.学术的历史学与中学历史学科素养.连云港教育,2010(3-4).
[3] 刘俊利.史学素养一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视角.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3).
[4] 刘俊利.史学素养一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视角.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3).
[作者:骆增翼(1980-),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在读博士;史春林(1968-),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任洪钺】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基于学生史学素养发展的‘三史课堂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C-a/2013/02/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