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结构优化机制的探究*
2014-09-02黄乃佳
摘 要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固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因此,探索适合地方中学语文课改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我们创立了“定标-预习-感知-研读-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样结构优化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中学语文结构优化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落实课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创立了不少的教学模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具有先进性、实效性的特点,对语文课程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就缺乏导向,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造成高耗低效的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成为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课题组经过不断地探索,总结出一种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定标—预习—感知—研读—检测的“五环节”教学模式。
一、定标
定标就是确定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前设置的通过教学活动所预期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了解课标、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个主要环节。实践证明,低效课堂往往是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造成的。只有确定教学目标,才能正确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安排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五环节”教学模式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定标是有章可循的,如课标的要求、单元的说明、课文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实际等。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要有“要求”和“内容”两项,如“学习课文的生动说明方法”,这里的“学习”是要求,“生动的说明方法”是内容。教学目标要做到:具体、恰当、明确。“具体”是指教学目标要包含“知识、能力、情感”三项目标;“恰当”是指符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即不同文体的教学把握的内容不同;“明确”是指目标表达要清楚明白,简明扼要。要科学定位教学目标,就必须懂得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证。譬如《甜甜的泥土》可把目标定为: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2.学习课文对比含蓄的写法;3.鉴赏优美细腻的语言;4.理解文本主题,体会母爱的伟大。这四项目标是按定标的规则来制定的,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路径都非常明确,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充分体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目标确定也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制定,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自然生成的问题,生成的问题是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的,如果有探讨价值就应该视为教学目标。例如,老师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讲到“美女蛇”,一位学生突然提问:“老师,有没有美男蛇?”教师不能避而不谈,听而不见,应引导学生去解决原来没有预设的问题。对自然生成目标的探究,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往往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处。这种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最能考验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因而教师要有这样的目标定位意识。
二、预习
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探究的学习活动。“预习”这个环节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1924年,黎锦熙先生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语文教学理论专著《新著国语教学法》,总结出“预习-整理-练习-拓展”教学模式,认为教师要教好课文,要备好课,学生要学好课文,要做好预习,预习是符合一个人的认知规律的。“五环节”教学模式中的“预习”与传统的“预习”有所不同,它有两个层面:一是课前预习,一是课中检查预习。
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主动探索的过程。通过预习,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在预习中,对课题、作者、背景、文章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以及课后练习题都要理解,要查阅有关方面的参考书,阅读课外的资料,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增长知识的过程。同时,预习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但要注意的是,预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为了使预习有针对性,教师在课前公布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方向明确,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预习中遇到不懂的、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记下来,课中要提出来。解决的方法是先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由教师引导解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预习”这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预习要注意的问题: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对文本解读的方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搜索有关资料的方法。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预习,学习文本重点内容,抓住文章的知识点,敢于质疑,能发现问题且能解决问题。同时,要对预习进行检查,检查预习是对课前预习的延伸,有利于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可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只放在一些基本知识方面,如一些字词读法及意义上的理解,不必深究。通过检查预习,为下一步教学做出定位。
三、感知
感知就是整体感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里的“整体把握”就是“整体感知”的要求。所谓整体感知是指阅读主体读完一篇文章后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要点大体的领会和把握。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文章的结构如写作思路和中心内容,要大体上了解,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常用方式,整体感知课文,有利于文本解读的正确把握,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和直觉思维的能力,为进一步探究教学内容做出明确的定位,从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然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对整体感知认识不足,认为整体感知是整体细读文本,在教学中,肢解讲授泛滥,用大量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在讲解中,字词句语修逻文面面俱到,其结果使“感知”变成“细读”。“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文本整体直觉把握文本内容,初知大意,这是学生的自主整体感知,为教师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细读奠定基础。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告诉学生感知什么,把握好对文章内容有大体上的了解就可以,对不懂的问题不去深究,如字词、文体、文章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内容。要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围绕学习目标设置,突出整体感悟的特点,不能拓展延伸。整体感知要出示明确而集中的问题[1],问题量也要精心设计,不能太多,一般2~3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回答,让学生对学习文本感到不难,产生求知欲。时间上把握在5分钟以内,例如:学习《端午日》一文,可展示3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1.文章题目怎样解释?2.文章写了哪些事情?3.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整体感知其实就是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粗略的认识。解决学生懂得写什么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阅读分析、概括能力,这个环节为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深入细读创造搭桥条件。
四、研读
研读是“五环节”教学中的核心环节,它是在确定教学目标、预习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所谓研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落实教学内容的过程。这个环节特别要突出“动”的特点,创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在合作、自主、探究中动起来,在互动中探究知识。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研读文本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凡是技能,在实践中才能练就。”[2]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达成。
endprint
研读这个环节的主线是“引、探、示”三个字,这是研读教学的基本路径。“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解读文本。问题设计要有整体性、层次性、难易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要与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相吻合。“探”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一是学生在学习文本中对文本提出质疑。一方面问题的展现由教师设疑主导,先由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合作讨论。问题的解决全由学生讨论解决,学生讨论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做到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另一方面,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由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由老师带领学生讨论解决。“示”就是指在探究过程中展示成果,展示成果的形式,不拘一格,可用口头表达汇报成果,可用卡片展示成果,可用小黑板展示成果,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例如《社戏》一文在研读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设计问题: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地方,表明了村民有什么特点?2.偏僻的村庄,为什么“在我是乐土”?究竟“乐”在哪里呢?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最后让学生展示成果,用黑板展示或用小卡片展示,或用口头表述,都能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共享成果,快乐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读”环节应注意,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讲授、提问、合作、探究,根据教学情况而定。特别要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应留有8分钟左右的检测环节。
五、检测
语文教学既要注重教学过程,又要注重教学结果,两手都要“硬”。在“研读”这个环节中,已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需要进行实践检验,这是由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的。所谓检测,就是指讲课留一定的时间,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设计训练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考察。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的情况,让学生有重点地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巩固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检测形式上,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练习,练习可以是“听说读写”训练的某一方面,只要突出教学重点就可以;可以在课前明确分工负责,由学生出题,出两到三个题目,投影或用小黑板展示;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哪些知识还需要弥补。这种形式使学生更注重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效果明显。也可用拓展的形式进行检测,就是根据学习内容,教师设计一两个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如上完《师说》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对教师的称呼;上完《皇帝的新装》问:游行大典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只有通过检测反馈这个环节,才能使学生消化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总之,“五环节”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它们之间是互相依存、密切联系、环环相扣。该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1.具有实用性。该模式在设计上考虑适应课改教学要求,也吸收了传统模式的优点,不盲目套用,不强求形式的花哨。2.具有操作性。“五环节”教学模式结构严谨,环节简明,易于理解,便于把握。3.具有创新性。本模式借鉴和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优化组合,与时俱进。4.具有灵活性。由于该模式实用性、操作性强,在实际运用中展现灵活性。每个环节既有基本的路径,但又不拘泥于基本形式,这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实践证明,用这个教学模式进行语文教学实习,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当然,“任何一种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都有其局限性,教师不应该非把自己框定在一种模式里不可,可根据自己和学生实际确定情况有变则变”[3]。优化结构,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
参考文献
[1] 孙勇.新教育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初探.语文教学通讯B,2009(11).
[2] 张来群.优化课堂结构的四个环节.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09).
[3] 刘宗莹.新课程标准下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10(9).
[作者:黄乃佳(1959-),男,广西钦州人,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郑雪凌】
*该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构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桂教科学【2011】11号(2011CO117)〕的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