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文教育探讨

2014-09-02程家国殷永贵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1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教育应用型本科

程家国+++殷永贵

摘要:高校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开放与文明程度的提高,个体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高校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增加更为广博的人文教育。应用型高校人文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教育改革困难重重,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大众对大学教育改革的共识,而通识教育也将成为大学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024-02

一、引言

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拓展素质教育在中国大学里已倡导了二十余年,但在经过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当代大学生中取得的成效甚微,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却日显其昌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生、发展可以较好地解决知识经济社会对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并有利于改变本科教育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但其处于探索阶段的培养理念、模式等渐渐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挑战和质疑,单纯的专业教育或科学教育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和社会良性发展的需求。

二、高校人文教育缺失之弊端

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一种结构性、制度性缺失。采用前苏联体制的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实行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在当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和公众都清楚地看到了这种体制的种种弊端。

1.只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造成一部分大学生人格发展不够健全,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即使是高校专职做学生工作的教师,也大多偏于思想导向与心理调节,而无力亦无计从“精神成人”的高度来满足大学生对普世价值通识的人文渴求。

2.崇尚功利主义的社会和推崇理想主义的大学两者共同作用于当代大学生,致使其价值观念发生扭曲。现实社会对大学的期待,一般重在专业乃至功利而非人文关怀,在校大学生往往受困于分支日趋细化的学科而导致其人文视野萎缩。大学生承受着太多的压力,以至于抛弃了对自身价值形而上的思索,忘却了对生命真谛的追问,忽视了对精神世界的探寻。他们把现实生活看得如此实际,以至于将自身的命运与财富的积累视为一体,放弃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

3.人文教育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并不仅靠数学方程式的演算,人类文明的演化也不能仅凭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文视野的萎缩限制了大学生心灵变得博大,也限制了大学生对科学进行思考的深度和对其进行俯视的高度。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理化竞赛中的优秀成绩并不能掩盖大学生的万马齐喑,此为现代“伤仲永”式的例证。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困境

应用型人才培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多样化培养模式的发展目标的问题,但其培养模式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折中方案。相关学者和教育界人士对大学人文教育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认识到“大学人文教育的长期缺失实为结构性缺失”,并提出了大学教育要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种种有益尝试。

1.教育体制的转变任重而道远。要在当代中国大学的现实条件下制度化地落实人文教育乃至通识教育是极端困难的任务。这种改革涉及到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转型问题,涉及到重新界定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中国庞大的教育规模所具有的制度惯性使这种改革非一日之功,长期的专业教育模式使中国的教育改革积重难返,大众对当前大学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式更增加了改革的成本和难度。

2.大学扩招带来的困难。扩大招生是我国在教育资源增长速度有限的情况下推行大众教育之必然结果,扩招以后出现师资不足问题,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教师们教学任务繁重,无心也无力于课外研究和充电,知识贬值又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教学质量本已严重下滑,更何谈传授大学生以广博优雅的人文教育。

3.现实社会的功利性致使大学自甘堕落。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受业者获得利益,并使大学获得社会的信赖,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阶段,人们都把大学当作升迁之门。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使学历教育更加备受青睐,而此时的大学教育则被蒙上了交易的色彩。在大学里,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各自的利益和计划,它们构成了大学内部的需求关系和自然生态,而大学教育在社会市场的万般诱惑下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和应担负的使命,大学逐渐堕落为职业培训所,自我贬值。

四、应用高校人文教育发展方向

大学从事的是人的教育,大学应该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清晰的头脑、想象力等个人成功所必备的品质,而具有这些品质的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调动人的创造活力。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将理想、追求、伦理道德、严谨求实、宽容合作的人格品性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树立终极关怀、和平文化、科学伦理、全球环境的大学观,使学生获得正确思维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大胆疑问和情感的自律能力,彰显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都是现代大学所努力追求的终极目标。

总之,个体独立意识的觉醒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大学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增加更为广博的人文教育,仅靠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并不能解决大众对大学教育的渴求。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欧美倡导了百余年,它的观点和做法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但它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密西根大学原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博士说:“尽管难以给通识教育下定义,它的实现也极具挑战性,但这难以捉摸的通识教育的目标可能依然是使学生为终身学习和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4].

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920198.html.

[2]蔡达峰.我们的通识教育: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J].读书,2006,(4):12-19.

[3]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3):38-50.

[4]吴秋凤,崔玉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9):22-23.

[5]廖仲春.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2):34-35.

作者简介:程家国(1979-),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殷永贵(1974-),男,山东日照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endprint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人文教育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