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建筑布局对建筑环境影响的研究
2014-09-02岳红蕾
岳红蕾
【摘 要】重庆市区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地形高低起伏,主城区建筑结构层次分明;重庆属于典型的夏热冬冷气候,夏季雨水充足,日照强烈;冬季空气湿度大,云雾浓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剧增,造成了重庆地区建筑密集,机动车辆激增。建筑布局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功能性因子、经济性因子、环境因子等进行分析研究,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本文将结合重庆市具体情况主要研究环境因子在建筑布局中的作用,从而改善建筑环境。
【关键词】重庆;建筑布局;影响因子;建筑环境
建筑布局对于居住人群的生活环境影响重大[5]。建筑布局影响周围的风速场,温度场及污染物的流动[4,9]。对于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合理的建筑布局会节省空间,并且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重庆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行政区最广,人口最多的直辖市,所以研究重庆市建筑布局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1 风环境影响
自然通风的好坏体现了室外风环境的好换,而风速的大小体现在风压上,风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当来流风以一定的角度吹响建筑物时,会在建筑群中产生风场。实验表明[3]:当风向与建筑物表面垂直时,建筑物背面会产生很大的湍流漩涡,造成气流堆积。当吹入的角度变化时,建筑群中的风速场和风压场都产生明显的改变。当气流入射角度与建筑表面成60°时,气流比较顺利的通过各个建筑物的迎风面进入建筑群,形成通畅的风环境。所以,实际运用中可以将建筑布局采用错列式、斜列式、前后错开、高低相间、疏密相间的形式布置,形成开式的建筑布局。
重庆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冬季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夏季则偏南风较多。夏季高温盛行,日照强烈,最高气温大多出现在7、8月间,少数出现在9月,在长江谷河地带,最高气温35°以上的持续在30到40天。所以,改善重庆地区建筑群风环境主要是夏季的风环境。首先,整体建筑的趋势北低南高可以增强自然通风。由于夏季的主导风向是南风,所以南面不宜布置过长的条式建筑,以免对主导风进行阻挡,宜采用点式或条式低层;或采取住宅东南向斜向布局,让风斜吹进住宅楼之间。将周围东、西和北面的条式建筑底层架空,或在建筑上开通风口等手法对改善风环境也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2 热环境影响
重庆地处夏热冬冷地区,夏季气候炎热,冬季寒冷,热环境恶劣。现阶段,造成住宅区热环境差的因素主要是夏季太阳辐射是建筑主要得热;夏季空调的大量使用增加建筑群得热;高层建筑的排列密集产生相互遮挡,导致散热困难。
建筑排列对周围热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5-6]:建筑排列密度越大,夜间温度相对高。当在太阳辐射很强时,建筑排列密度对夜间温度的影响程度降低。主要因为在低密度区,建筑的天空视角系数大,对天空的净长波辐射强,从而增强夜间的降温作用;高密度区中,建筑群对水平地面及相互间的遮挡均大于低密度区,在太阳辐射在建筑人环境中起主导作用是,高密度区温度低于低密度区。
3 污染物分布影响
重庆市主城区由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和工业等产生了污染气体。密集的建筑排列对污染气体的排放产生影响。相同风速条件下,在不同的水平位置和距离上,污染物的浓度不同。通风不畅的地带污染物不易到达,但是一旦到达又容易沉积形成高污染物浓度区域。风速变化时,污染物随风速的增加扩散区域越广,局部浓度降低[2]。
对于一定的建筑,当建筑物排列稀疏时,在建筑之间产生的污染物浓度较低[1]。当增加建筑密度时,新增建筑物阻碍气体的流通,在建筑背风侧风速降低,湍流强度增大;由于下风向的尾流作用,会产生一定的空腔区,将污染气体在临近建筑表面抬升,从而在俩个相邻的建筑中污染物的浓度增加。
4 结论
(1)重庆地区人口密度大,建筑群排列密集并且高低层次分明,所以,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对于建筑环境比其他地区更加重要。
(2)建筑群周围的的风环境,热环境及污染物浓度分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有利的风环境可以促进建筑群的散热,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3)改善重庆居住环境,首先应该增加建筑群的绿地面积。实际的建筑面积影响建筑群接受的太阳辐射、净长波辐射及人为热等各项热量收支,降低建筑密度有利于减少建筑群得热。改善热环境可以概括为:夏季,利用遮阳和围护结构隔热,加强通风散热;冬季要增加建筑得热。
【参考文献】
[1]GOUSSEAU P ,BLOCKEN B ,STATHOPOULOS T et al . CFD simulation of near-field pollutant dispersion o n a high-resolution grid: a case study by LES and R ANS for a building group in downtown montreal[J]. At mospheric Environment,2011,45:428-438.
[2]高乃平,贺登峰,牛建磊,董志华.高层建筑垂直方向污染物传播的实验与模拟研究[J].建筑科学,2008,24(10):47-54.
[3]吕付玉,杨仕超,詹杰民,李庆祥,许伟,唐剑,高若凡.高层建筑表面风压的数值风洞模拟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7(2):117-121.
[4]姜瑜君,刘辉志,等.建筑物表面风压及风场的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研究[J].中国科学,2007,37(11):1536-1546.
[5]陈玖玖,赵彬,等.建筑布局对小区热环境影响的数值分析[J].暖通空调,2004,34(8):13-16.
[6]Elnahas M M, Willismson T J. An improvement of th e CTTC model for predicting urban air temperatures[J].Energy and Buildings,1997,25(1):41-49.
[7]罗曦,郑伯红.基于多因子评价的长沙市高层建筑布局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7(2):102-105.
[8]Cheng H,Castro 1P.Near wall flow over urban-like rou ghness[J].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2002,104(2):229-259.
[9]郭栋鹏,闫函,等.复杂建筑物对近场扩散影响的数值与风洞模拟的比较分析[J].实验流体力学,2013,27(2).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