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校对大学生善良品性的培养

2014-09-02蒋鹏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1期
关键词:品性道德品质道德

蒋鹏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浅议高校对大学生善良品性的培养

蒋鹏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目前,我国处于非常关键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出现道德滑坡、诚信危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等现象,究其根源,是道德善良品性的缺失。我们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钱开始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怀的良好品质则逐渐被人们所忽视,本文通过明确大学生善良品性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善良品性的原因来说明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善良品性。

大学生;善良品性;培养

古人云: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谓之先做人,后学文,德育在前,知识在后。

一、高校大学生善良品性培养的重要性

1.就社会而言,推崇“善良”是中华民族的心理需求和社会的主导道德价值取向,崇尚善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心理需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如果失去了它,人生将完全崩溃,这是任何东西都难以取代的生活必需品。这一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伦理情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稳定性和一贯性举世瞩目。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曾明确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应该从最基本的文明品质开始,一个善良缺失的社会中,人与人不可能和平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可能和谐,这样的社会或文明也就不可能长期稳定发展。

2.就学生个体而言,善良对个体的道德品质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善良作为个体的基本品质是其思想品质、意志品质、情感品质的基础,并且与这些品质相互影响,规定着个体道德品质的基本倾向,也就是一个人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遵守社会道德的规范。社会主义道德体现的是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善良品性的具备使约束自己、为他人服务成为人之为人的内在需要;能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包括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来履行应尽的义务。由善良品性演绎出的诸如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赡养老人、抚养子女、廉洁奉公、忠于职守、重义轻利、艰苦奋斗、遵守公共秩序等一系列品质,都是集体主义原则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等不同方面对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提出的要求。因而有善心之人,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约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个体道德品质的提升又为整个社会的尚善行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中影响学生善良品性的原因

1.随着我们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钱开始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怀的良好品质则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并且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一些人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而排斥他人,对他人采取漠视的态度。这种影响也在慢慢地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影响着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不断被爆料的红十字会的捐款去向不明,各种不合格甚至是危害健康生命的奶粉、肉类等食品,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冷漠等这些都能够说明我们的社会存在着缺乏崇尚道德善良的风气。

2.我们一直在强调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在实际当中这更多是一句空话,学校有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压力,而分数是和这些密切相关的。这就导致了学校在教育中会重分数而轻德性,尤其在大学以前的阶段,学校中的大多老师会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学习有多么的重要,虽然老师也教育学生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但这种教育却更多地是限于口头,只是一种规则的教育,缺少实际的行为实践,一些老师并未有意识地为学生们创造同情、关心、帮助他人的机会,甚至一些老师在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式,这无疑更会让学生感觉到道德素质的不重要。

3.许多家长都有一种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健康十分重视,却极少考虑如何让孩子学会关心、同情和帮助别人。在道德教育中,也往往只是教孩子一些礼貌用语和待人接物常识,满足于一时的、表面的结果,却忽视了孩子良好情感的形成。毋庸置疑,这些在优越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缺少任何外在的物质,却缺少内心的善良情感。他们往往把别人的关爱理解为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自己对他人也同样需要付出爱,从而日渐冷漠、自私,丧失了作为“人”的一种天性和社会维系所需的道德品质。可以说社会、学校、家庭这三方面造成了现在部分学生善的品性的缺失。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善良品性

1.父母是孩子第一位“爱”的教师,爱父母是“爱”的萌芽,是“善”的开始,从爱父母开始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大学生成年后,却逐渐和父母产生了心理距离,忽视了对父母的尊重和敬爱,更有甚者,因言语不和对父母大打出手。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可能去爱他人?怎么可能对社会对祖国有责任心?善良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是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锻造,它比知识的教育更为重要,因此光喊几句“学会做人”是远远不够的,像华中科技大学那样,从为母亲洗脚之类的小事做起,形成系列化的实际行动,因此第一点就要引导大学生从爱父母开始来培养爱心。

2.要引导大学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善待生命与自然,近年来大学生因为琐事而伤人甚至杀人,因为学习压力、家庭条件差、自身长相不好、情感等自杀、虐待动物的事件也经常发生。这些事情令人痛心、不可思议。因此我们每一位老师在课堂里不仅仅是把一种理论一个概念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理念传授给学生。没有同情心就没有善良,没有善良就没有人道。富于同情心的人善于理解别人的处境,随时准备从道义上、行动上支持别人,从内心深处关心人、同情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能否和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折射着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而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能否和谐相处是这个社会能否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我们整个社会要形成崇尚善良之风的社会风气,以“八荣八耻”作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精神指导,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在全社会进行善良教育。

总之,善良品性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长期教育,更是一个关系到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事情。我们相信,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将善良品性教育贯穿于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最终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善良品性的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优秀大学生。

[1]杨林国.当前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1997,(2).

[2]邝兆明.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J].新西部(学术理论版),2010,(2).

G641

A

1674-9324(2014)21-0277-02

猜你喜欢

品性道德品质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关于监狱学的学术品性
重塑狼王品性(二)
论高校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及其涵养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
『好品性早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