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2014-09-02方小君
方小君
(福建省云霄县莆美阳下小学,福建 云霄 363399)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方小君
(福建省云霄县莆美阳下小学,福建 云霄 363399)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前充分重视文本解读这一环节,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生成乃至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如何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逐渐成为语文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教师应指引学生寻找最恰当的解读路径,才能化难为易,达到小学语文的最优化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文本
有的教师提倡有宽度的解读,有的教师提倡纵深式的解读,还有的提倡有创见的解读。笔者认为,无论是有宽度的解读、纵深式解读,还是有创见的解读,都是一个广泛、全面地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是一种文体式的解读。正如苏轼一语道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篇文本,我们应提倡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式的解读。教师可以从文本的内容、表达方式、人物形象、蕴含的道路等方面进行研究,让文本所传达的诸多信息汇总、撞击、融合,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解读文本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解读文本刻不容缓。教师应指引学生寻找最恰当的解读路径,才能化难为易,达到小学语文的最优化教学效果。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抓住关键词,感悟文本情
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往往得益于教师解读文本时“独具慧眼”,引导学生比较、揣摩、推敲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引领学生潜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之中,通过激活想象的教学策略,变枯燥乏味的文字为鲜活的画面。从关键词语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品味语言,在对比中表达语言,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其解读文本的能力,一举多得。
例如教学《桥》一课,一要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课本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要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老汉的光辉形象。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在对比中感受人物形象。先让学生朗读第3~10自然段,再画出关键词语:(板书)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站着、不说话、盯着、像一座山。教师提问:“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老汉的镇定呢?”(不说话、盯着)懂得抓关键词进行对比还不够具体,教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老汉盯着乱哄哄的人们的目光,告诉人们什么吗?学生各抒己见,并且明白了把书上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还要加入自己思考,明白作者是用村民的惊慌来反衬老汉的镇定,写老汉的镇定又是为下文村民的有序撤离作铺垫的,学生懂得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人们对老汉的信任和期待。危急的时刻,老汉的三句话很重要:“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为什么要首先强调“桥窄”呢?把三个句子联系起来思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简简单单的问题设计,却是沉重的心灵拷问,将显示的思维向纵深处推进。
抓住关键词,感悟文本,这一教学环节清晰明确,环环相扣,教师教得精彩,学生学得主动,课堂不时飘出“语文味”。如果说文中的老汉为受难的百姓搭建了一座生命“桥”,那么帮助学生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所设计的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座走进课文丰富意蕴的桥。
二、寻找训练点,探究文本意
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准确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探究。为了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有效的对话,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句段,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反复咀嚼外,还要巧妙地去抓住这一语言学习训练点,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从而提高解读能力。
例如教学《穷人》一课,教师提示文章中桑娜的两次“敲门”在课文内容所起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设计训练点,探究文本意。桑娜的第一次“敲门”是她离睡觉还早,又一直担心着出海捕鱼丈夫。这时,她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为了使学生初步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首先要引导一边读一边想:桑娜第一次“敲门”时会想些什么呢?学生不难说出:她想的是邻居没人照顾啊!紧接着教师又趁热打铁,发问:桑娜的这一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可活跃了,有的说,这说明桑娜和邻居的关系很密切;也有的说,这说明桑娜处处想到别人;还有的说,这说明桑娜有一颗善良的心。
桑娜的第二次“敲门”,是在她第一次敲门后没人答应的情况下才“一次又一次地敲门”的。学习这一部分时,教师让学生思考:桑娜第二次敲门时的心情怎样?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看出桑娜敲门时心情非常焦急。那么,这时桑娜又会想到些什么呢?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悟出:这时的桑娜想到的是“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呀!”这一心理活动又说明了什么呢?学生进一步领悟到:桑娜自己的日子虽然非常贫困,但她仍不忘关心体贴别人。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但仍旧没有人答应,这时的她想到了什么呢?学生的心弦也随之绷紧了。有的说:这时的邻居西蒙可能生病了;有的说:西蒙可能饿昏了;也有的说:西蒙可能死了。从这些联想的心理活动,不难看出,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至此,桑娜怎能不推开门呢?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悲惨的场面:母亲死了,身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这时的桑娜会怎么做呢?学生大彻大悟。从而,桑娜那心地善良的品质也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了。
语言训练点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点,而是多元的、和谐统一的语文学习过程。通过激活想象的教学策略,变枯燥乏味的文字为鲜活的画面。从关键词语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品味语言,在对比中表达语言,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其解读文本的能力,一举多得。一篇文本中可学可练的内容很多,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以及文本的特点进行取舍,寻找最佳训练点,引导学生读悟、理解、品味、积累、应用,探究文本意,做到一课一得。
G622.0
A
1674-9324(2014)21-0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