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从表演开始
——浅谈中年级作文起步教学

2014-09-02王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1期
关键词:头脑表象文字

王莉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小学,安徽 蚌埠 233000)

写作从表演开始
——浅谈中年级作文起步教学

王莉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小学,安徽 蚌埠 233000)

如何引导中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写好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问题。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写作文的畏难情绪加重,写作水平两极分化现象已经出现,学生的作文与生活脱节严重。如何解决中年级阶段学生在写作方面这一系列的问题呢?作者认为从把表演作为写作的基点,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表演;迁移;角度;整合;情境

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在写作时常遇到两个难题:一是面对一个题目,没有内容可写;二是确定了一个内容,却不知道怎么写,以致于一节课的时间才写出寥寥几笔,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严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学生在写作的起步阶段出了问题。

语言虽然作为一种感性的存在,其描述的形象和情境却具有间接性。阅读语言的过程需要读者通过阅读和理解,借助想象和联想,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才能感受文字中的形象。这个阅读过程简单地概括就是——文学语言→作者想象→文学形象;对于写作来说,恰好是一个逆向的过程,即再现表象→作者主观创作→文学语言。由此可见,作文起步的基点在于生活形象或者说生活情境在头脑中的再现。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把平时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情境根据意思表达的需要,在头脑中进行再现、组合、创作;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学生即使知道写什么内容,也是写不出来的,因为他们失去了写作的源头——生活表象在头脑中的呈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再现情境的能力呢?教学实践证实,从表演开始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一、表演,唤醒头脑的视象

1.围绕一个意思即时表演能力的培养。美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能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天真、好奇、爱玩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作文起步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学生写作之前,引导学生把要写的内容表演出来,是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写作积极性的方法。如围绕“高兴”一词,请每一个同学表演一个镜头。学生在小组内快速准备后,表演展示阶段,有的满脸笑容,有的欢蹦乱跳,有的口中念念有词,还有的借助环境表现心情……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刚才同学表演的画面中选取一些画面写成一段话。很快,学生完成了一段段细节丰富、充满画面感的表现高兴的文字。在三年级上学期,作文的起步阶段,教师可以经常做这样的训练,即把一个意思写具体的训练,如,围绕“伤心”,“害羞”,“气愤”,“一个同学经过努力考取一百分的情形”,“一个认真读书的同学”等意思,先表演,再从同学表演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或镜头写在自己的语段中。

从相关的教学实践中看,这种训练对于提高中年级阶段学生把一个意思写具体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一是激活了学生参与作文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写作文很好玩;二是通过表演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再现情境能力的培养,从结果看,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再现表象的能力得以养成。这种在头脑中再现形象能力的提高,解决了学生没有内容可写的窘境,为学生写得具体、写得迅速提供了可能。

2.将表演迁移到头脑中。表演的最大作用是解决了没有内容写和写得不具体的问题,在快乐的活动中,学生有了诸多可以用来写作的素材。然而,肢体表演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就是在头脑中再现表象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形成,便于学生超越肢体表演的层面,可以在头脑中再现更加复杂的情境,达到“在头脑中创建一个好莱坞剧场”的效果,而学生则是这个剧场的总导演。学生写作独立性的形成才能成为可能。

3.多角度地再现画面的能力的形成。根据要表现的主题,将各种画面组合成相应的情节,就是情境。写作的过程就是用语言记录头脑中再现的情境的过程。学生在头脑中再现情境的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是再现的情境太过简单,或者细节单一,比如都是动作方面的画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的角度再现情境,常用的方法是抓住不同的细节再现画面,如,可以分别从动作、神态、语言、心情、心理活动、感受、外貌、环境等方面从生活中还原形象,形成表象。例如,围绕“他读书多么地认真啊”这句话再现情境时,学生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生活表象的再现。(1)动作:一学生从书包中拿出了一本书,端坐在位子上,翻开书,一会儿读,一会儿用笔画,一会儿写一批注;有的时而默读,时而站起身尽情朗读,时而读后深思。(2)神态:有的眼睛注视着书本,有的读得津津有味,有的满脸笑容,随着读书的过程,又满脸的忧愁。(3)语言:学生直接引用人物朗读的内容;或者是人物在读书时抒发的感受。(4)环境:下课时嘈杂的环境从侧面反衬出人物读书的认真。

从多个角度再现画面能力的形成,解决了学生写作内容单调的问题,丰富了写作资源。这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把一个意思写具体提供了可能。

4.把画面整合成情境。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看作是一个情境。一个情境又可以看作是由一个个画面或镜头组成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只需要把每一个画面用文字描述下来并进行组合就可以了。这种思路有效地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如,一篇文章要表现一位老师对同学的鼓励。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再现画面,然后,再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将这些画面连接起来,从而快速地围绕本段需要表达的意思完成了情境的再现,实现了写作内容的具体化。这些都利益于表演唤醒学生头脑中的视象。

二、表演,让语言充满画面

围绕一个意思,快速地在头脑中呈现相应的情境,为写作的完成提供了可能。在具体写作时,学生需要将这些表象转化为文字。任何一个画面,总有最准确的语言描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边表演边表达,从而达到表演和语言同步。从实践的效果来看,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打通了表演和表达的通道,采用这种方法写出的文字必然是充满各种细节描写的,文字富有表现力。

三、表演,让语言更加准确

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一个难题是语言不够准确,这与学生不知道如何检验语言的准确性具有直接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完作文后,体验、运用表演的方法对作文中的语言进行检验。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把写成的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情境,再把该情境和写作之前的情境进行比对,如果两者发生的差异过大,或者和生活实际不符,则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发生了问题,需要修改。如一位学生在描写一位老人时这样写道:“他拄着拐杖向我跑了过来。”通过情境还原,发现了这句中的“跑”字用得不准确,可以改为:“他拄着拐杖向我走了过来,脚步很慢,有些蹒跚。”

在修改作文时,通过把文字还原成情境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检验叙述过程是否有忽略,也就是否浪费了写作资源。如一位学生在写夏夜打蚊子的情境时,其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蚊子真的好烦,我用手左拍拍,右拍拍,没有打到。于是,我拿起电蚊拍,轻轻一按按钮,这该死的黑色幽灵就从空中落了下来。”

通过情境再现,该生发现这一语段中的第一句隐去了许多画面,造成了写作资源的浪费,重新再现情境,该生将上面一段文字修改如下:“嗡……嗡……一只黑色的身影在空中盘旋,它锁定目标后,径直向我飞来。我屏住呼吸,未等它在我脸上停稳,扬起右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它打去。只听“啪”的一声,我的脸立刻一阵火辣辣的感觉,把巴掌放在眼前,嘿,居然没有打到,自己的这一巴掌看来是白挨了。没办法,只好从客厅搬来救兵——电蚊拍。待那该死的蚊子再一次显露身影,我立刻兴起电蚊拍,只听“啪”的一声,一个蓝色的亮光闪过,这让人讨厌的身影一命呜呼,从空中落了下来。”

显然,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通过把文字还原成动态的情境,学生更加轻松地发现文字表达中不准确的地方,并且能够更加轻松地修改。

G623.24

A

1674-9324(2014)21-0222-02

王莉,蚌埠市蚌山小学校长,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作文教学方面长期研究,曾获全国百佳学校校长称号。

猜你喜欢

头脑表象文字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