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设计的策略探析
2014-09-02陈丽华
陈丽华
(福建省尤溪县八字桥中学,福建 尤溪 365100)
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设计的策略探析
陈丽华
(福建省尤溪县八字桥中学,福建 尤溪 365100)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对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应高度重视,对课前预习作业应做到精心设计。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设计的几个策略。
课前预习;策略;问题;实效
目前,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往往没有根据具体的篇目去设计预习作业,仅是千篇一律地要求把课文读几遍,把课文后的生字新词抄写几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此而已。这样的课前预习往往收效甚微。学生在第二天的上课中总会存在对文本不了解,对内容吃不透的问题,以致教师无法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其实,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首先,预习是学生了解课文的阶段,可以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其次,对教师来说,预习具有侦察作用,可以根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恰当地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预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对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应高度重视。语文课前预习作业设计有哪些策略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联词组段,积累字词
每一篇课文后面都有安排“读一读,写一写”这个部分,教师通常的做法是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我认为这样做还不够,应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读一读,写一写”中所有的词语或有代表性的词语,不要求顺序,脱离文本的内容,自主选择一个话题,写一段完整的话或编一个故事。例如,我在教《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之前,要求学生用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所有词语,选择一个话题,写一段完整的话。词语有:陨落、灵柩、凌驾、睿智、弥留之际、媚上欺下、兼而有之、孤军奋战、黎民百姓、恼羞成怒、恪尽职守。词语比较多,对九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我还是鼓励学生去尝试写一写。结果有一位学生用这些词写了一个故事,而且用词准确,语言流畅,写得非常好。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此后的预习作业他都认真完成,一段时间后,他的作文水平居然有了显著的提高。“联词组段”这一招,使学生在预习时,既学了字音、字形、词义,扫除字词障碍,又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如果学生所写的这段词语运用有错误,说明学生没有明白词语的意思,以便教师在上课时加以指正,同时,教师也了解了学情,可谓一举两得。
二、圈点勾画,整体感知
在现代文教学中,首先要强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潜心阅读,反复阅读。阅读时还可以采取新课标所提倡的“感受性阅读”。学生读完课文后,有时心中有些话想说,有时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地方。可是这些话,这些感动,只停留在头脑中,却没有落实到纸上,想想就完事了。因此,我要求学生把感受深刻的精彩的句子或者语段用波浪线标注出来,然后在旁边空白处写读后语,或感悟,或联想,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读后语,不需要长篇大论,一段话即可表达,也可用一两句话,或引用相关的名言诗句或富有哲理的话去诠释。例如:一位学生在预习《地下森林断想》一文时,在“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地奉献给人们,得到了期待已久的荣光”一句加上了波浪线,并且在旁边写道:“我是个差生,老师爱的阳光很少洒落到我身上,但我要像地下森林一样,不埋怨,不自卑,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忍耐,只要努力,一定能赢得光明。”看了他写的一段话,我在为平时不够关心他而自责的同时,也感到欣慰,因为从他短短的几句话可以看出,他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很深入的理解。
三、问题引导,把握主旨
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来引导学生预习,而且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由易到难,问题一般从文章的内容到作者的情感再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是一条逐渐深入的学路,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有针对性的“预习问题”进行“浅入深出”的预习。例如在引导学生预习《那树》时,我紧扣文本,这样设计预习问题:(1)仔细阅读课文,你能用两三句话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吗?(2)那树有怎样的品质和特点?(3)请用直线画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4)用波浪线画出表现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怎样的思想感情?(5)假如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树?
以上的预习设计既有整体感知方面的,也有针对文章具体的细节方面的,还有情感教育方面的,可以说基本上涵盖了文章的重难点,而且问题紧扣文本,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和主旨,长久坚持这样的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四、自设问题,质疑问难
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常鼓励学生细读课文,通过默读和思考,发现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独到见解,然后再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时量不要多,一个或两个即可,前提是设计的问题必须有价值。例如:我让学生预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学生就提出过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1)秦王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安陵国而要采用易地这种欺骗的手段呢?(2)秦王辞穷色挠后,真的打消吞并安陵国的主意了吗?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课堂上师生探讨来解决,也可以课后与同学讨论来解决。学生自设问题,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以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五、课后习题,提高效率
魏书生曾经说过:“我认为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体现了学习重点,有一定的梯度、难度,教学就应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做这些习题。”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习中所起的引领、提示作用不可小觑,教材的编写者们精心设计了课后的练习,往往从课文的内容、语言、主题等方面由浅入深地提问。如果在预习时,教师把它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研讨与练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可以提高预习的效率,因为“研讨与练习”实现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本意。通过“研讨与练习”的完成,学生能探知本文的主旨,能自我检测预习的效果,初步知晓本文学习的重点,这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提高了学生预习的效率。
六、检测考查,增强实效
不管何种预习设计,教师都需要对预习结果进行检测和考查。考查的方式有:查看学生的预习笔记,课内问答,或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笔答等,了解学生预习的进程,了解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把握学生预习的情况。而且,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考查,考查后都要对该预习情况进行评讲,增强预习的实效,以推动下一次预习。
当然,要使学生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我想,只要教师做到精心设计课前预习作业,长期关注,经常指导学生,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课前预习能力也一定能提高。
G632.0
A
1674-9324(2014)21-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