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中发挥气象服务作用的思考
2014-09-02张晓明
张晓明
(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
1 气象服务作用的关键在于增强意识
人类能成长为地球的主人,首先得益于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特别是能适应气候条件的变化。 为了生存的需要,人类尝试着自觉而有意识地观察并总结气候的变化规律, 逐渐学会了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基本方式。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与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宽,气象技术逐渐成熟发展,成为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88-1997 世界气候计划》前言中指出,“气候既是有益于人类的一项重要资源,但也有可能导致自然灾害”。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气象科技,掌握气象规律,通过广泛而专业的气象服务,准确预测天气变化和预防气象灾害, 最大限度地降低天气、气候极端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各种应用技术合理开发和利用气象资源,“确保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最佳的气象服务,获取最佳的服务效益。 这是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做好气象服务的宗旨。
要实现这一服务宗旨, 必须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要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大局出发,时刻想民众生活和生产所想,急民众生活和生产所急,在组织服务过程中,跳出专业的局限性,站在群众的立场和大局角度去思考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重点。 树立为民众服务意识,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 在遇到严重不良天气和突发性灾害天气的时候,除了第一时间发布预警消息外,还要考虑民众生活最想了解的内容,也要及时告知;树立为社会服务意识,把切实关系民生的农业生产放在重要位置,树立高度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负责精神,思考中长期和临时预测预报方案,为农作物种植布局调整提供依据,实现趋利避害。
2 气象服务作用的重点在于灾害防御
人类社会经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不仅次数多而且种类全,特别是上个世纪末以来,重大的气象灾害更加频繁,给国民经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多年来,黑龙江省也经常遭到内涝、干旱、低温冰雹、霜冻、暴风雨(雪)等灾害的袭击。 因此,发挥气象服务作用,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十分重要。
2.1 完善灾害防御机制
对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不但要靠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和财力、人力的投入,而且要通过制度办法、法律法规对气象灾害防御的主体、行为、程序等问题加以规范,明确气象灾害防御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从而建立更为完整和高效的防灾减灾体系机制。完善气象标准体系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政府赋予的职责,落实《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和处置能力。 建立部门合作长效机制,将防灾减灾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的工作。 出台《黑龙江省气候资源保护条例》,研究制定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防管理办法》、《气象灾害预测、预防失责追究办法》、《气象灾害预测、预防立功奖励机制》等,逐步完善预警体系和灾害防御机制。
2.2 理顺机构体制职责
目前我国自然灾害防御工作呈现出多头管理的态势,应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明确气象管理和服务部门与其他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在灾害防御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自然灾害防御体制。 应该明确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是政府的组成部分,也是从事气象信息研究的专业部门,这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十分重要。 各级气象部门要承负起本区域内的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管理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做出评估,为政府和服务区域内企业提供决策依据;要依据科学技术手段,结合可能发生的气象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强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防灾减灾方面的合理化建议;要培养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较高业务技术水平的“业务科研骨干”,具有较强专业水平、较强服务能力的“一线气象业务骨干”,使各级气象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为防御自然灾害提供人才支撑。
2.3 提高技术保障水平
防灾减灾技术的进步是抵御气象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技术保障水平不高也将成为防灾减灾障碍。因此,必须加强科技支撑能力的建设,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 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探讨课题,据黑龙江气象部门掌握,近年来全省平均气温也是异常偏高,以2008年为例,平均气温为4.3 ℃,比常年偏高1.6 ℃,是1961年以来的第二高值年(图1)。 与历年相比,除大兴安岭北部外,全省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偏高1 ℃以上,其中松嫩平原局部市县、孙吴、嘉荫、抚远、牡丹江市区偏高2 ℃以上。
图1 黑龙江省历年年平均气温变化图
这一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由于温度升高易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要从提高气象科技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入手,在农业气象科技、灾害性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与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等领域有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开发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系统项目、研发人工影响天气科技项目和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技术项目。 就黑龙江垦区分布来讲,应将其下辖9 个分局、113 个农牧场,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整合划分监测区域和监测点,增加监测项目。同时要引进先进设备,为实现科学准确的监测、预报提供技术保障。
3 气象服务要准确及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要准确、 及时地传递气象情报、 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气象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用户系统的有效气象控制,有效的气象控制必须以准确可靠及时的气象信息为依据,遵循“准确、及时”的原则,按有关程序,将可能发生的信息向上级报告, 利用有效的信息发布平台,按法律规定的方式和途径向社会公众公布,是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的根本要求。
3.1 确保气象信息准确及时
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抗灾减灾工作的有效进行,是气象信息报告和发布的关键所在。 要修改作业流程和标准,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努力确保气象信息的科学和准确,加强预测预报方法研究, 特别是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研究,切实加强数值预报的解释和应用工作,组织各级台站及时对多种数值模式进行应用对比分析和检验,千方百计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 气象信息必须坚持时效性,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便捷的方式,及时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气象灾害危害的报告和信息,使广大民众及时做好防灾准备,确保减轻灾害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3.2 畅通气象信息传播渠道
畅通信息发布渠道,是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准确有效快速的关键。 传统的气象信息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统传媒予以公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渠道在不断拓宽。 要把研究推广中国气象频道落地插播和全国统一号码的省级气象服务热线电话建设作为新的信息传递工程,加快推进。 充分利用互联网、短信平台、热线电话、户外电子广告等,有效扩充人们获取信息的数量,提高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 各传媒系统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信息发布和传播工作,确保信息及时与公众见面,做到更新及时、传播快速。 农业生产主管部门要结合不同季节生产情况,联合气象部门专家定期召开农业气象信息发布会,使农民群众适时地掌握天气情况。
3.3 完善气象科普服务工作
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必须在提供准确及时气象信息的同时,及时做好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气象科学素质是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作为人们身边的科学,与群众有着切身相关的利益。 做好气象科普服务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公众应用气象科技信息防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水平,提高公众应用气象科技信息处理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确保遇到气象灾害能及时预防、及时自救互救。各级气象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利用各种有效形式, 加强经常性的抗灾救灾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通过新闻媒体、 科普教材、影视短片等多种形式,认真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灾害防御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 各级气象部门要在每次气象灾害预报的同时, 根据不同灾害类型和可能引发的灾害情况,进行防灾减灾和自救知识的宣传,让公众掌握预防和救治方法,促使广大群众提高及时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