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2014-09-02郭媛媛
郭媛媛
·论著·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郭媛媛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求有效控制、合理预防。方法以出现医院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229例次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急性白血病类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可能相关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的13个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综合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为上呼吸道感染(40.4%),G-菌为感染率最高的菌群(52.8%);多因素分析年龄、中性粒细胞数量、住院时间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针对性抑制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控制血液科病区医院感染率,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近年来急性白血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1],且预后极差。由于急性白血病患者易医院感染并继发病死率高,医院感染的预防并控制已成为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的重要部分。通过对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其中医院感染病例以探讨医院感染相关各项危险因素特点,以求降低血液科病区医院感染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2月至2012年7月期间经骨髓检查确诊为急性白血病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住院诊疗,且符合纳入标准患者483例次;发生医院感染患者229例次(47.4%),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81例次,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48例次。男148例次,女81例次;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34.6岁;送检标本病原学培养96例次。
1.2 纳入标准 (1)经骨髓检查确诊符合2003年全国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2)医院感染为患者入院48 h后新发感染;并包括原有感染获得后又出现另外部位的新感染或在原感染部位上培养出不同的病原体。(3)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无明显功能异常、无严重的并发症、无代谢性疾病。(4)不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为急性白血病的病例和初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等疾病病例等。(5)不包括放弃治疗、48 h内死亡或要求自动出院的病例。(6)临床基本资料完整。
1.3 观察方法 在查阅文献基础上选择以下可能相关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的13个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1)感染部位;(2)实验室指标:包括细菌培养病原菌分布情况、中性粒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数量等;(3)临床特征:包括急性白血病类型、是否行有创性操作、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否应用激素等;(4)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季节、住院时间等。利用医院病案管理系统,采用回顾性调查法获得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记录调查内容。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应用单因素χ2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的部位 上呼吸道感染93例次(40.6%)最多见,其后依次为肺部感染41例次(17.9%)、口腔感染39例次(17.0%),皮肤感染16例次(7.0%)、血流感染14例次(6.1%)、胃肠道感染11例次(4.8%)、泌尿系统感染8例次(3.5%)、感染部位不明确7例次(3.5%)。
2.2 实验室指标
2.2.1 病原菌的分布情况:229例次医院感染患者共送检标本96例次,通过病原学培养分离出36株病原菌,检出率为 37.5%。多见于G-菌(52.8%);其后依次为G+菌(30.6%)、真菌(16.6%)。见表1。
表1 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2.2.2 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0.5×109/L组的感染率86.8%;中性粒细胞数0.5~×109/L组的感染率为4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3 血红蛋白量:血红蛋白<60 g/L组的感染率76.8%;血红蛋白60~90 g/L组的感染率为48.1%;血红蛋白>90 g/L组的感染率29.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4 血小板量:血小板量<20×109/L组的感染率53.6%;血小板量>20×109/L组的感染率为4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临床特征
2.3.1 急性白血病类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感染率为50.6%;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感染率为45.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2 是否行有创性操作:行有创性操作组感染率48.7%;未行有创性操作组感染率4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3 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组感染率66.0%;未应用组感染率3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4 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分为2组,应用组感染率57.2%;未应用组感染率3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一般情况
2.4.1 性别:分为2组,男性组感染率48.4%;女性组感染率45.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2 年龄:<30岁组感染率34.6%;30~60岁组感染率55.3%;>60岁组感染率82.9%;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3 住院季节:春天为主组感染率62.1%;夏天为主组感染率33.1%;秋天为主组感染率46.5%;冬天为主组感染率54.5%。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4 住院时间:<10 d组感染率4.2%;10~30 d组感染率39.5%;>30 d组感染率69.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多因素分析 年龄、中性粒细胞数量、住院时间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在我国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多周期的化疗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手段,化疗后患者常处于粒细胞缺乏期且持续相当长的时期。血液科院内感染率居高不下[2],本研究显示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率约47.4%,与相关文献[3]一致。
表2 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多种因素分析结果
注:B:偏回归系数 S.E.:标准误 Wald :统计量 df :自由度 EXP(B):优势比
3.1 本研究资料显示呼吸道感染最常见(40.6%)。白血病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化疗药物损害及免疫抑制剂应用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4]防御能力下降,而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并时刻进行气体交换是重要生理原因,另外病程较长,抗生素应用较普遍,机体多部位菌群失调都是院内感染高发的原因。
3.2 本研究资料院内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52.8%),与文献报道接近[5]。值得注意的是真菌感染率(16.6%),有上升趋势,大概与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有关。从细菌分布看,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主要致病菌有体内定植[5],多为条件致病菌。
3.3 本研究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院内感染率,患者性别、白血病类型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中性粒细胞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量、季节、住院时间等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3.4 本研究资料>60岁老年人感染率82.9%,年龄是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方面老年人各项生理功能衰退,并且相当数量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等慢性基础疾病,另一方面老年人对化疗药物及免疫抑制剂耐受差,骨髓抑制期较长,因此应该认为如何权衡利弊,对老年人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减少探视,加强支持治疗,以降低其院内感染率是临床工作难点[6]。
3.5 本研究资料中性粒细胞数<0.5×109/L组院内感率86.8%,多因素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是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可将中性粒细胞数作为最主要观察指标。中性粒细胞数持续减少,特别是接近<0.5×109/L应采取更加积极临床治疗手段。
3.6 本研究资料住院时间>30 d感染率69.7%,发现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多因素分析显示其是主要独立危险因素。医院是病原菌集中场所,暴露时间越长感染几率越大,相对低周转率的血液科病房自然是其中最严重的区域。
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因素很多,又常常同时出现相互协同,使危险性上升。针对易感因素,特别是独立危险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及环境处置,密切监测粒细胞数量,尽量缩短住院天数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从而获得满意治疗效果是努力方向[7]。
1 王爱红,王占聚,唐英,等.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山东医药,2011,51:97-98.
2 孙璐,陈仙度,黄奕庆,等.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8-59.
3 许洪志,仲春红,徐功立,等.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37-41.
4 吴燕丹,吴少银,谢少琼,等.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分析与控制.广东医学,2009,30:261-262.
5 曹莉,倪洪昌.急性白血病院内感染283例调查分析.安徽医药,2011,15:60-62.
6 陈梅,顾俊,张静芳,等.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白血病·淋巴瘤,2012,21:495-497.
7 周晟.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医学与社会,2011,24:28-29.
10.3969/j.issn.1002-7386.2014.15.038
066000 河北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
R 733.7
A
1002-7386(2014)15-2329-03
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