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教育改革的重新审视: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

2014-09-02王海棠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改革职业农村

摘 要 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既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在于农村的特殊地位及教育、科技与农业的相互作用,通过农村教育思想家的改革实验及党和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实践,充分论证了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的合理性;农村教育改革的系列政策导向,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及农村教育改革实践及所取得的成就为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农村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必须重新审视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特殊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后重新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重视,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现今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促成农村教育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 农村教育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农村地区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政策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也在这一政策历史演变中尝试着不同的改革,新世纪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双基”攻坚战略的如期完成,到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免费普及,再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思路,每一项教育政策改革的背后都贯穿着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主题。农村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何去何从,既是学界长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又是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密切关注的焦点。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一体化机制构建方面,以“城带乡”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的最佳方式,可以以此来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看似向农村教育倾斜的诸多改革举措,却掩饰不住“脱农”抑或“去农”的“城镇化”教育倾向。如何保障农村教育固有的特色,发挥其内在的功能和价值?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仍是农村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农村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问题是农村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着农村教育改革的走向。农村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在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一直在游离与回归之间徘徊。伴随着我国近现代发展历程,农村教育改革也历经艰难险阻与苦苦抗争。20世纪初,教育的主阵地移居城市,农村教育被当时政府淡忘。农村社会的日益衰败,导致农村文化和农村教育也随之衰落。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教育家开启农村教育改革的先河,以此来拯救危难时的中国。

黄炎培与赵叔愚、冯锐等人商议,联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中华教育改革社、中华职业教育社及东南大学农科和教育科成立“联合改进农村生活董事会”,分别在江苏、河北等地开展农村教育改革实验。晏阳初在对农村社会进行充分调研后,发现农村问题主要体现为四大病症,即愚、贫、弱、私,于是邀请李景汉、陈筑山和汤茂如等人成立“乡村教育实验区”,将农民作为平民教育的主要对象,以“农民化”和“化农民”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学校式、社会式和家庭式的途径实施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生计教育培养农民的生产力,以卫生教育培养农民的强健力,以公民教育培养农民的团结力,以此来攻克农村社会的四大病症。陶行知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事业。他认为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根本大计”,普及教育重点应在农村,并提出“改造农村的根本问题是对农村教育进行根本改造”,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1]为此,陶行知在南京郊区创办了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后又办有试验民众学校、晓庄医院等。梁漱溟同样认识到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乡村建设应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需以乡村建设为目标。为此,梁漱溟创办了乡农学校,实行“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并将学校式的教育和社会式教育“融合归一”。[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教兴农”战略,党和国家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一方面,“三教统筹”成为农村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另一方面,注重农科教结合,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如,1992年,《国务院关于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培养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科技力量,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是科教兴农的重要环节”,开启探索农科教结合的新模式;1994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县、乡两级政府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分级统筹管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落实科教兴农战略”。

由此可见,近现代以来的教育思想家们在农村教育改革历程中奠定了“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理论基础,近三十年来我们更是从宏观层面上认识到农村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在统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同时,将农业、科技与教育紧密结合,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结合起来,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的现实可能:农村教育改革的环境变化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这既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之所以重提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那是因为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教育改革需要适应农村的新特点和新变化,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密切结合农业、科技与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近些年来农村教育改革的环境变化为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提供了现实可能。

第一,农村教育改革的系列政策导向为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由于农村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历年来党和国家在制定相关教育改革政策时都无一例外地将农村教育作为改革的重点和重心,政策导向偏重于对农村教育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资金投入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农村教育改革方向则立足和定位于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推进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譬如,2001年6月,教育部和农业部颁布实施《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使“农科教相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发展的先进理念得到新的发展,在农村初中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现代农业技术教育,既为学生升学奠定了基础,又为学生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为‘三农报务的方向,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第二,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为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伴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世界各国及地区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等事业相互影响,国与国之间的产业发展互动更为密切,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发展及产业调整促进了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步伐。[4]大量劳动力向沿海及发达地区转移的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向人力资源、技术资本过渡。一方面,农村就地城镇化形成的新型小城镇需要农业、科技与教育合力作用来促成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兴农、教育助农”的农科教结合发展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升又依赖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长教育“三教统筹”的受教育及培训形式,“三教统筹”成为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换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近年来,农业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规模型农业发展,农产品及乡镇产业的兴起,更为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提供了平台。

第三,农村教育改革实践及所取得的成就为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从建国初至今,我国“三教”统筹发展扎根于农村地区。21世纪初叶,当“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得以实现之时,则已经反映出“双基”攻坚战略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互为动力,共同促成了青壮年文盲在中华大地上逐渐消逝。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以及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免费普及,更让国家及地方政府能够集聚更多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统筹发展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并发挥农业、科技和教育联动作用,推动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为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支撑。

三、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的重新审视:农村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

国家早在“十一五”教育规划中就提出农村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一是巩固“两基”取得的成果;二是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更是将农村社会发展的动力归因于农业、科技和教育结合协调发展,提出优化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交叉、渗透、补充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的整体构想既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又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但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却在推广与普及方面收效甚微,陷入了“只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5]为此,如何才能使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走出困境、得以推广,值得重新审视。

首先,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特殊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前所述,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改革思路的提出最初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为此,同时通过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来普及生产知识和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与此同时,“科教兴国”、“科技兴农”适应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国情,将农业、科技和教育三者结合,共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改变农村面貌的重大举措。然而,随着教育双轨制度的逐步废除,教育的过早分流转为教育的全民普及,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有地位逐渐被基础教育所取代,这期间包括早期小学、初级中学及高中设置的职业技术班、成教班及职业高中、部分中专陆续被取消或整合。加之,大学扩招制度的诞生,放宽了高校入学门槛,从而为普通教育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也导致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的日益衰败。

其次,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重新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重视,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从农村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社会的现状不再是能够通过分散式农业生产可以改变,必须通过科教兴农,向规模型和现代化的农业转型发展。先前靠体力外出务工人员在沿海及发达地区的工矿企业及服务性行业的数量渐趋饱和,知识技能型农民工需求日益增加,培训上岗和持证上岗成为农民转型的前提条件。上述变化让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重新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重视,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通过教育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科技务农质量和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再次,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能促成农村教育多元化发展。城乡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中教育面向扩招后的升学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但随着教育成本与教育收益之间不平衡关系日益突出,部分农村家庭更希望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早日进入社会积累工作经验,教育的可持续性和终身性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生存和发展空间更大。而通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将农业、科技与教育密切结合更适合于受教育群体需求。与此同时,基础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也融入了部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和内容,譬如中小学的职业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等。由此可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者统筹发展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农村教育更需要多元化发展。

————————

参考文献

[1]黄友珍.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教师教育研究,2006(4).

[2] 汪海霞.梁漱溟乡村教育研究.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 孟志中.邓小平农村教育与农科教结合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3).

[4] 李水山.实行“三教”统筹,推进农科教结合.职教论坛,2004(2).

[5] 兰惠敏.论“三教统筹”困境的消解.长沙大学学报,2009(6).

[作者:王海棠(1976-),男,江西遂川人,江西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

【责任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改革职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