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参考答案
2014-09-02
《〈左传〉伦理思想内涵探析》
1.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这是忠、义、仁和信的伦理思想。2.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而当时,秦晋联盟过于强大,相对这个联盟来说,郑国是弱小国家,实力如此悬殊,自救很难。
《记叙要选好角度(上)》
1.作者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一条蚯蚓凭着对光明的执着追求,带着母亲的期盼如何冲破土壤,获得光明的故事,巧妙揭示了亲人的期盼是我们昂首前行的动力这一主题。2.此文作者用第三人称手法尽情描写“他”的梦境,带领读者环游世界。文章结尾点出“我”就是那个正在赶路的人,读者不禁为“我”叫好,因为“我”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当然变换人称还可以以第二人称来写,也可以在文中几种人称交替使用,做到这一点会让我们的行文更加生动活泼,叙写更加具体形象,情感抒发也更加浓烈。3.略
《古代记叙散文阅读之叙事艺术》
1.A(克:制胜,取胜。)2.D(A.连词,那么;副词,是。B·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C.介词,在;介词,对于。D.都是连词,表并列。)3.A(齐国向南攻破的是楚国,向东打败的是宋国。)4.(1)如果能这样,就可以行动一次就成就霸王之名,使四方诸侯都来朝拜。(2)智伯率领三国的军队,在晋阳城围攻赵襄主,掘开河堤,使晋水灌入晋阳达三个月之久,晋阳城将要被攻克了。(第一句为:然则、一举、成、朝,句意;第二句为:率、决水、且、拔,句意。)
文言文参考译文
臣斗胆进言:过去齐国向南打败了楚国,向东攻破了宋国,向西征服了秦国,在中部能驱使韩国、魏国,领土广阔而兵力强大,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号令天下。齐国那清澈的济水和混浊的黄河,足以用来当作防线;齐国的长城和巨防,足以用来作为要塞。齐国,是在五次战斗中都取胜的国家,但由于一次战斗失败便濒于灭亡。这样看来,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而且臣还听说过这样的话:“铲除事物不留患根,就不会与灾祸为邻,灾祸就不会发生。”秦国与楚国作战,大破楚国,袭击了郢都,夺取了洞庭、五湖、江南一带,楚国君臣逃跑,向东归附于陈国。在这个时候,如果秦国的士兵追下去,那么楚国就可以到手了;楚国到手了,那么楚国的百姓可以尽量占有和控制,楚国的土地可以充分利用,向东可削弱齐国、燕国,在中部可以侵犯三晋。如果能这样,就可以行动一次就成就霸王之名,使四方诸侯都来朝拜。但是那些谋臣们不这样做,却率军队撤退,重新与楚国讲和,使得楚国人得以收复已经沦陷的土地,聚拢已经四散的民众,确立国家的君主,再建宗庙,使其与天下各国的军队一起向西与秦国为敌。这就已经失去了称霸天下 的一次机会。
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谨慎,如果慎重对待所走的道路,就可以拥有天下。”是怎么知道这个道理的呢?从前 商纣王为天子,率领天下的百万士兵,东边在淇溪喝水,西边在洹溪喝水,使得淇溪干涸,洹溪的水也不流动了,去和周武王作战。而周武王只有穿着用绢素制的铠甲的士兵三千人,只战斗了一天,就攻破了商纣王的国都,抓住了商纣王,占据了他的土地,并统治了他的人民,而天下人没有为这感到悲伤。智伯率领三国的军队,在晋阳城围攻赵襄主,掘开河堤。使晋水灌入晋阳达三个月之久,晋阳城将要被攻克了。赵襄王用龟壳和蓍草占卜,来看看怎样做比较有利,看看可以向哪一国投降。于是就派出他的使臣张孟谈,(张孟谈)破坏了韩、魏两家与智伯缔结的盟约,与韩、魏两国军队合作,一起攻打智伯,抓住了智伯,赵襄主恢复了原来的地位。如今,秦国的土地截取长的补充短的,方圆也有几千里,还有名震天下的军队数十百万。秦国的号令赏罚、地势的便利与险要,天下没有哪一国能比得上。依靠这些去攻取天下,天下各国就都可以兼并占有了。
臣冒着死罪请求面见大王,陈述打破各国的合纵联盟,攻下赵国,灭掉韩国,让楚国、魏国俯首称臣,使齐国、燕国前来亲附,从而成就霸王之名,使四方诸侯都来朝拜的谋略。大王如果按照我说的去做,行动之后如果各国的合纵联盟不破,赵国攻不下来,韩国不灭亡,楚国、魏国不称臣,齐国、燕国不来亲附,霸王之名没有享誉天下,四方诸侯不来朝拜,大王您就杀死我以告全国,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不是为大王忠心谋划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