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2014-09-02凌琴
凌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对此进行探索有着现实的意义。阅读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我们在实施具体教学行为时,不仅要准确把握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还要为学生建立阅读导航系统,让学生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确定文体内容,建立阅读导航系统框架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探索高效阅读教学的快捷方式,是教师最迫切的心理诉求。那从什么角度实现突破呢?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文体特点。针对不同文体进行不同方式的阅读教学,这应该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突破点。综合来看,教材涉及的文体无非是记叙文、故事(寓言)、小说、抒情散文和诗歌类。根据文章内容来分类,也就是写人、记事、写景、说理等几种类型。对教材课文进行归类,并根据文体特点制定阅读纲要,就可以理清阅读问题设计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
写人的文章,主要围绕人物展开阅读,包括人物性格、描写特点、关键词句、精彩语段以及人物所反映的精神品质等。像《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就是写人为主的文章。记事的文章,就要围绕事件展开提出问题: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如情节、点题、照应等。像《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就是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说理的文章,是指阐述一些自然法则和做人道理的课文。这类课文,一般围绕阐述什么道理、怎样阐述(论证方式和论据)等方面来提问。像《培养良好的习惯》、《人类的“老师”》等,都是说理性的文章。
通过对文体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建立阅读教学导航系统的框架。教师明确了教学的方向,指导就有针对性。学生一旦明确不同文体的阅读目标,就会学路清晰,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二、设定阅读问题,建立问题经纬坐标体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阅读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是一般的阅读教学模式。但是,很多教师只是照搬教参和教辅资料现成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学生回答问题存在的不适感,这也是教师常常忽视的问题。阅读问题设计,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题,及时给学生指明方向。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不会陷入盲目被动的窘境。
像《祁黄羊》这篇课文,如果问:“祁黄羊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难度并不大,很多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来回答。这说明问题设计并不科学。如果能够调整一下:祁黄羊做过什么事,这些事反映祁黄羊怎样的品格特点?学生在理顺事件之后总结祁黄羊的思想品格,这样前有因后有果就显得顺理成章。这就是给问题设定经纬坐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感觉明晰,很快确定方向,能较快地找到正确的答案。像《鸟语》一文,在阅读问题设计时,一般教师都会提出“为什么说鸟儿的确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个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也会很热烈,但很多学生只能找到一两个方面,联系实际不够。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妨这样设计:鸟儿能为庄稼做什么呢?鸟儿能为树木做什么呢?鸟儿还能为人们做什么呢?鸟儿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呢?这样将问题分解,其实就是给问题划定坐标。这样学生思维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答案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出来。
给问题划定坐标和我们一直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是相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这个启发过程渗透在问题之中。学生在启动思维时,思路明晰,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选定思维套路,建立问题归结表达模式
阅读问题的提出需要技巧,答案整理同样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在平时测试时,学生常常会用“最简约化”的方式来解答,也就是用几个字、几个词来解答问题。小学生表达能力弱是客观现实,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不力,学生缺少回答问题的套路,不能形成完整的表达思路,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是教师应该正视的问题。
阅读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要放到具体语境来分析,这样就可以和前言后语形成某种关系。注意前后联系,问题的答案就不再是孤单的几个字词了。在学习《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天鹅破冰这部分,最让你感动的词语有哪些?为什么呢?有一个男生居然说:“我没有感动。”我没有责怪学生的生硬,而是从情感方面进行突破。我说: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只撞冰的天鹅,你会不会感动呢?这个学生沉默不语。我画出这样一个示意图:天鹅——撞冰——疼痛——再撞冰——再疼痛——。然后,让学生书面回答这个问题。结果让人十分欣慰,答案都比较有条理性,也很具体。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建立问题归结的表达模式。这样总结出来的回答问题的方法就有足够的厚度。
阅读教学中建立问题解决导航系统,最终目的是要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回答问题的习惯。好文章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阅读导航就是要建立联系体系——横向联系丘陵(情节),纵向联系山峰(情感)。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有话可说,而且句句都能说到点子上。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