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梦想在这里启航
2014-09-02赵艳斌
赵艳斌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种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了“十连快”,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用世界1/10的耕地产出占世界1/4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责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从“一粒粟” 神奇地化为“万颗子”,遍地金黄,是一幅美妙的丰收景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祖祖辈辈人春种秋收,勤劳而智慧。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种子,是未来的希望;种业,在变革中创造未来。
种业,向来与古老相连。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从神农氏尝遍百草到教人耕作,远古中国的采集业已经逐步向种植业过渡。在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上,处处留下了我国先民刀耕火种的足迹。中国历史上几次大幅度人口增长,从夏商周到西汉,每一次都离不开农业的进步,离不开农作物种子的驯化及选育。到了唐代贞观时期,全国人口达到6000万高峰,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使农业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南稻北麦,但在唐朝,通过定向选育,部分地区出现“稻麦两熟”,这归功于“冬小麦”这个新麦品种的出现。到了两宋和元明时期,人口突破并稳定在1亿左右,这应归功于早稻的发现与大量种植。到清康乾盛世更是突破了1亿人口并持续增长,直至清末全国达到4亿人口,人口每一次大幅增长都意味着农业新突破和进步,而伴随着的是农业种业的一次次突破和发展。起源于中国的作物品种有栗、黍、稻、大豆、萝卜、白菜、银杏、茶等136种,占世界主要栽培植物的20.4%,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之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理,一片田地育一粒种。不同作物适应于不同的土壤和环境。长期的辛勤劳作培养了先民对土地深深的爱惜,种子、土地、节令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和谐的中国传统农业。
在北京中山公园有一处社稷坛,是明清时代皇帝祭祀社稷之处,即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以表示对土地和谷物这两种实物的特别崇敬。社稷坛的坛面上铺着五色土,分别为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这里的五色土寓意着“江山永固”。五色土,还对应着不同的农作物。
黑土:我国东北平原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多,所以土色较黑,被称为“黑土地”。主要种植大豆、玉米、甜菜、水稻、亚麻和马铃薯。黄土:我国黄土高原的土壤呈黄色,这是由于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的缘故。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高粱、荞麦和莜麦等。红土:高温多雨的南方土壤中矿物质风化作用强烈,分解彻底。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流失尽,只剩氧化铁、铝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形成红土壤。这里主要种植茶叶、杉树、油茶、马尾松、柑橘等。青土: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红土壤中氧化铁常被还原成浅绿色的氧化亚铁,土壤便成了灰绿色的。主要种植水稻。白土:含有较高的镁、钠等盐类的盐土和碱土常为白色。适宜种植小麦和水稻。
农为国本,种业为先。对于中国而言,农业生产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种业不断走向壮大的成长史。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传统农业经历了一步步孕育、发展和壮大,向现代农业转型。小小的种子,也在农业现代化的指引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个成长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现代农业的孕育(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吃饭问题成为摆在人民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天上不会掉馅饼,粮食更不会从天而降。国人吃饭问题的解决经过了三个重要步骤:防灾减灾、农田基本建设和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广积粮”农业政策,通过成立人民公社,把农民高度组织起来,经过了极其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中国粮食生产发生了奇迹增长,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农业技术人员培育了多种优良农作物品种。
中国从1958年冬季开始,在海南岛开展农业南繁育种制。经过长达50多年的发展,南繁基地早已成为全国最大、最开放、最具影响的农业科技试验区,被誉为“中国农业科技硅谷”。 50多年来,全国育成的70%农作物新品种、约有7000个经过南繁。南繁使我国品种的更换周期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10年缩短为目前的5-7年,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它是中国种业的孵化器。
现代种业的发展(1978-1995年):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使农民真正有了自主权,中国种业也焕发出巨大的生机。这一时期,中国育种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粮食增产增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杂交水稻、矮秆与紧凑型玉米新品种及矮秆多抗性小麦品种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现代种业的壮大(1995-2000年):随着优良品种增多,种业信息化成为新时代种业发展的必须要求。20世纪90年代,政府开始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加强规划指导,建立信息化工作体系。同时,种业人才培养也加快了步伐。国内很多农科院校都专门成立了种子科学专业。在强化原有育种工作基础上,拓展了种业经营方面知识,并将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吸纳到种子检验检测体系中,全面推进了种业发展。
种业的市场化(2000年以后):新世纪以来,为促进种子产业的发展,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动种业发展,启动了“一城、两区、百园”的种业发展战略构想,并制定了相关法律规范,为种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种业的发展也与世界种业进一步接轨,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2000年12月1日,国家《种子法》的颁布实施,破除了主要农作物种子垄断专营体制,放开了种子市场,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种子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种子经济迎来了春天,民间资本开始进入种业,使种业焕发了无穷的生机。
小种子,大梦想。种业是一个国家基础战略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业常年用种量在125亿公斤以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新世纪的今天,中国种业正昂首阔步走向世界,为世界农业作出自己杰出的贡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理,一片田地育一粒种。不同作物适应于不同的土壤和环境。长期的辛勤劳作培养了先民对土地深深的爱惜,种子、土地、节令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和谐的中国传统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