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师范生就业难与农村地区基础师资缺乏探究

2014-09-02段丹东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15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师范生

段丹东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重庆市师范生就业难与农村地区基础师资缺乏探究

段丹东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在师范生就业难的现状下,重庆市农村地区基础师资却遭遇了短缺的尴尬,究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与就业体制出现了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由政府、高校共同担当,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教育投入,深化制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

师范生 就业难 农村师资

重庆市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把重庆建成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推进重庆教育和谐发展,就必须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下,以城带乡,互动协调,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但现状是:一方面,重庆市师范教育资源富集,师范毕业生数量多,就业难;另一方面,在农村,优秀的师资进不来,留不住,在数量和结构上出现了双重短缺。

1 重庆市师资培养及基础教育人才需求状况

1.1 重庆市师范教育资源富集

重庆市拥有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六所师范院校,尽管近5年招生规模呈逐年下降趋势,每年招收本科师范生在4000人左右,近3年招收专科师范生在1000人左右。相对于重庆的3000万人口,不论是师范院校数量,还是毕业师范生数量,比例在全国都算比较高的。同时,随着教师待遇、社会地位的提高, 职业相对稳定、工作环境较为舒适等原因使教师职业备受社会青睐,师范生都乐于成为教师。

1.2 基础教育阶段师资趋于饱和,“供大于求”和“结构性不足”的情况并存

据2009—2012年重庆高师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近4年我市实际需求教师数平均占应届师范毕业生总数的59.8%,应届师范专业毕业生平均占实际教师补充数的63.8%,应届师范专业毕业生从教就业率平均不到24.9%。在供大于求的总体情况下,师范生的供求存在着专业间和区域间的结构性矛盾。我市基础教育师资数量呈现明显的学科结构性不足。除语文数学饱和外,其他各个学科都存在不足。另外,重庆市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城市学校教师超编;农村地区教师缺口较大,特别需要复合型的高素质师资。据估计,重庆市未来5年仍需补充教师近1万人。

1.3 农村地区基础师资缺乏,师范生择业意向集中于城市

根据《2008年重庆教育发展报告》,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调研结论是:尽管超编的趋势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但是大量的边远学校却缺编。从地域结构看,地处“两翼”的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是教师短缺的主要地区,一专多能即复合型的小学师资培养还有较大的市场。因此,重庆市农村地区基础师资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不足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留在重庆市主城区就业是当前师范生的首选,其次,师范生大都会选择留在县城。这种择业意向势必造成师范生择业地区比较集中, 增加了就业的难度。事实上,主城地区、区县城区长期录用应届师范生让师资日趋饱和,容纳应届师范生的可能性随之降低。

2 高等教育与就业体制之困

2.1 重庆市师范院校专业设置

目前,重庆市共有6所院校(不含独立学院、分校办学点)集中进行师范本专科人才的培养,共设置13个师范专科专业和师范本科(含6个职教师资专业)30个,共计43个专业(不含重复设置)。从专业设置上看,英语、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招生规模大且保持相对稳定;学前教育、音乐学专业招生规模呈现相对上升状态且就业率相对乐观,这部分就业渠道主要来源于农村。我市师范专业的设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如传统的语、数、外专业,6所学校均有设置,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的结果。

2.2 教育体制的城市指向影响着师范生就业

根据一份对六所重庆师范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毕业后愿意留在城市的师范生高达87.4%。师范生希望留在城市的原因是:发展机会33.6%,工作待遇28.2%,人文环境22.5%,可以看出,城市更好的发展机遇吸引着师范生。通过调查,六所重庆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也反映出较强的城市指向的特点,这让师范生形成了城市专属性的适合技能。最为明显的是对英语教学的强化,真正能充分利用外语知识的,也就是在城市。此外,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理念也只能在城市实行,农村可能连相应的教辅工具都无法满足。目前的社会现状是城乡二元化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地区不能吸引师范生就业。

2.3 就业政策让师范生就业受到限制

人事部2006年发布实施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事业单位人员“凡进必考”,入职考试虽然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但影响了学校用人自主权。同时,根据对重庆市各区县的了解,虽然总体受上级的干预,但各区县的事业编制具体分配都由本级党政管理,这就出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部门利益,行政编制挤占教师编制,部分农村生师比高达40:1,师资队伍缺编严重。由此看来,政府才是师范生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者,因此,政府与学校在教师需求上实际是一种“代理一委托”关系。可见,这样的劳动力供需体制没有理顺。

3 对策与思考

3.1 调控师范生劳动力的供需量,改善供需结构,实现供求平衡

3.1.1 加强师范生需求预测,严格控制招生规模

教育部有明确的要求,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按照这一要求,重庆市相关职能部门应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逐步建立起预测网络系统和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供需变化。职能部门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应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个区县的需要与各师范院校的办学实力,防止人为因素干扰,真正做到按需培养。

3.1.2 改善师范生供需结构,加强师范专业办学情况监控

近年来,重庆市内的师范院校保留的师范专业只占学校现有专业的一少部分,因而在确定办学规模方面往往缺乏专门的规划.因此,需要统筹规划全市师范教育的办学布点,并根据全市高校师范专业的布点情况和各区县对师资的实际需求情况,有效地调控各高校分年度、分层次、分学科专业的招生办学规模,如减少语数外等专业的招生数量。同时,要加强高校师范专业办学情况的监控和督查,通过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等方式,促使各高校不断改善师范专业的办学条件,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确保师范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3.1.3 教育培养目标由“城市指向”调整为“农村指向”

要改变城市指向, 应强化农村基础教育与职教体系。教育部等部委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互换工作、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措施,引导师范生到基层就业,充实农村师资,加大农村智力扶贫力度。同时,加强复合型师资培养力度,让师范生一专多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一人担任几门科任教师的现状。

3.2 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3.2.1 增加渠道,加大教育投入

(1)保障财政投入。各级财政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立足主渠道,确保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大城市教育费附加等费用的征收力度,并确保全额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同时,积极推进教育综合配套改革,减少不必要支出,减少管理环节,按规定比例严格控制机关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的数量。以争取编制录用师范生充实教学岗位。

(2)广泛吸纳杜会资本。民办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可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办学自主权,自主招聘合格教职员工。当前民办教育相对于公办教育,处于弱势状态,需要扶持和鼓励,制定和落实对民办教育的优惠政策。例如,减免税收,建设用地纳入规划,拨付相应教育经费,支持合理取得回报。在重庆市,名校与知名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强强联手,建立股份制学校是一种有益尝试,如鲁能巴蜀中学等。

3.2.2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现行教师人事制度已经脱离市场化要求,劳动关系的行政化是制约师范生就业的一大症结。因此,要真正实现双向选择,就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以全员聘用合同制为基础,通过竞争上岗,实现教师聘任制。学校根据需要自行拟定岗位编制方案,录用、聘用、解聘教职工,学校自行制定本校教职工工资标准和工资及福利分配办法。同时,学校可根据工作需要调配教职工,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政策和规定予以办理调入和调出手续。这样才能促使师范生就业市场化。

3.2.3 以人为本,建立师范生失业保险制度

由于师范专业毕业生每年成倍增加,而中、小学学生数量逐年递减。教师的需求也受到编制的限定,加上师范生的专业局限性,跨行就业较为困难,因而,就业矛盾突出,毕业即失业现象凸现。这一方面是人才浪费,另一方也会给师范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如未妥善处置,可能会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应探索建立、健全师范生失业保障体系,将暂时未就业师范毕业生作为社会失业人员,可比照城市低保标准,在限定时间内给予帮扶。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1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市师范生就业难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探究”,项目编号:JG20131229,项目负责人:段丹东。

段丹东(1978—),男,重庆市垫江县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师范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师范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