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说课稿
2014-09-01何炳义
何炳义
摘要:课程设计方面我想从更先进的理念定位自己的课程,最重要的是站在一切为了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多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在不断的实践中多多磨练,多多思考。
关键词: 大气压强;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80-01
我的说课的课题是《大气压强》,下面将从教材地位、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课。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很高,但抽象思维能力不足。
2、大部分学生对大气压的实践经验比较少,喜欢动手操作、探究现象,所以应尽量用多些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和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3、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感知人类对大气压强的利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难点
1.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
2.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
教学资源
1、水槽、长短试管各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1米长的玻璃管一根、橡胶吸盘一对、一次性纸杯和吸管若干、锥形瓶一个、鸡蛋一个、液体压强演示器一个、玻璃杯一个。
2、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请同学们喝饮料(有些吸管完好,有些提前扎了一个小洞)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同时在喝的过程中,会出现有些同学喝不到嘴里的问题,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平时最常见的喝饮料的过程,体验大气压的作用。一些学生到通过喝饮料喝不到嘴里,从而激发了探究问题的欲望。
(2)教师借助于液体压强演示器让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大气也具有重力和流动性,是否也存在压强呢?
二、进行新课(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教师设计实验1:将一个熟鸡蛋放在一个瓶口比它小的锥形瓶的上方,让同学们来试一试
看谁能把鸡蛋给压进去?有些同学积极想办法,可能会想到把一个燃烧的棉花团放入锥形瓶中。 学生思考并回答:一开始瓶内外都有空气,棉团燃烧消耗了一部分氧气,里面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实验感知到大气压的存在通过实验过程的引导分析,学生更好地感受大大气压的存在,而且在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对如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有所体会。
教师设计实验(2)将一个矿泉水瓶装满水在它的底部扎个小孔,发现水会往下流,问同学们谁能有办法让谁不流呢?小孔也没有盖盖子,那么是谁拖住了水呢?同学们讨论拧盖前和拧盖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是说大气是怎样才把水给拖住着呢?
通过水压强的存在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借助了液体的压强。通过此实验更过的掌握实验压强差的方法
三、推进新课(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同学们借助于准备的注射器、试管、橡胶吸盘、等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如果学生没有思路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通过提示设计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去实验。试管装满水盖上一个小纸片,然后倒置过来观察现象。 两个橡胶吸盘使劲一挤压,看会发生什现象?注射器一端压紧皮肤另一端进行压或抽观察现象并解释。
学生看到实验器材就会非常感兴趣的去尝试实验,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实验的设计、完善和说明。既能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有利于小组合作能力的提高。请学生分小组展示各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方法。完成后解释喝饮料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的展示他们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合作表达能力继续更加深入的探究了解大气压的发现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热爱。
四、大气压的测量
在实验中需要16匹马才能将半球拉开,足见大气压非常的大,那它到底有多大呢?同学呢有没有方法去测量一下大气压呢?教师课适当结合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可以支持多高的谁呢?播放多媒体课件看完课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有没有什么缺点?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水银柱的高度计算大气压强P=1.013×105Pa.拓展海拔对气压的影响。
五、反思及改进
在大气压强的实验中本节课我借助的传统实验较多,但实验改进之处仍有很多。例如像用试管吞鹌鹑蛋的实验效果就比用广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要明显一些,而且还能排除重力的影响;借助于光盘和碗加上适当的修饰就能给学生展现一个奇妙的魔术。第二:在面向学生主体性及组织学生方面有待加强。虽然本节课我极力的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在环节的处理上没有注重学生问题的生成,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在学生动手实验及交流阶段教师给予的要求和组织还不是很到位,没有是课堂的交流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