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2014-09-01张俊芬
张俊芬
摘要: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笔者的自身实践,提出下列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65-01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它是指人们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的经验材料和学得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发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概念或新成果。《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中指出:“瞄准国家创新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主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构筑创新前提
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关键在教师,而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教师首先必须皮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
其次,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见,要认识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别出新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同时,教师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整的认知结构;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测胜任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以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与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
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生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四、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提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景。
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出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小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哪些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创新的欲望,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