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课本有效教学
2014-09-01陈良彬
陈良彬
摘要: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是当今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将是今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浓墨重彩的核心问题。然而影响真实而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经验也会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本文主要试着从如何合理利用好我们手中的教材这一角度入手,具体围绕:一、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知识连接”;二、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和图表;三、课本知识材料化,三个方面谈谈它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课本知识材料化;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27-02
如果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那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是通过历史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来使学生在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达到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历史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在历史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简单的概括就是:“有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要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解决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在浙江省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发现:正确看待和合理利用好我们手中的教材便是提高新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知识连接”
现在我们的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其中一大变化就是在每一课旁边穿插了很多“资料卡片”、“知识连接”等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以材料的形势呈现,这些材料在帮助我们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尤其是在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上起着很大作用,所以合理利用好这些材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不容忽视的。
如必修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中,西周分封制作为中国古代早期一重要的政治制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学生难以整体把握的难点,而当我们讲到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时,按传统讲法无非就是老师给学生们讲述我国古代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有三种:姬姓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学生听完也就过去了,没有留下任何思维的空间,更不用说形成一个整体的把握。不妨我们换一种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旁边“(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一“资料卡片”,让学生围绕“卡片材料”自己去分析、思考并找出分封的对象。又如必修一专题七第一课《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中的“代议制”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那什么是“代议制”呢?学生之前是很少接触这个词的,光靠老师讲解,既枯燥,又难懂,还不如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正文旁边的“知识链接”(这个“链接”就是专门解释“代议制“的),然后老师再配以简单的讲解,难题迎刃而解。
这样做的好处是:①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灵活。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省去了教师费尽心思地到处找材料和苦苦干讲却无人问津的痛苦,可谓教的轻松;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通过对这些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知识连接”等材料的分析轻松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愉快地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还培养了自己分析历史材料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可谓学的灵活。这正好体现了我们新的高中课程理念所强调的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相统一的原则。②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资料卡片”和“知识连接”上的材料往往在很多作业题和考试题中就有出现(如上面周公兼制天下的材料既在学生“作业本”上出现过,又在今年期中十校联考中出现过,像这样的材料也很可能在以后的会考或高考中出现),这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也是很有帮助的。总之,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而易见。当然,书上的“资料卡片”、“知识连接”很多,并不是所有的都必须用上,这就需要老师进行筛选,看能否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
二、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和图表
与“资料卡片”和“知识连接”相同,新教材本中还穿插了很多的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和历史图表,合理利用好这些地图、图片和图表对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1、历史地图的合理利用。如在学习必修一专题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六王毕,四海一”时,这部分内容如果全靠老师无图苦讲,学生很难建立起整个“四海一”的空间概念,其教学目标就很难达到。而教材中那幅《秦朝疆域图》的作用便凸现出来。学生在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在北面,击退匈奴后,秦主要是通过修建长城来加强北部边防;在南面学生会在地图上发现一些“象郡”、“南海郡”等地名,再结合教材文字的阐述,学生便会知道秦朝在当时的岭南一代主要是通过设郡来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问题解决。
2、历史图片的合理利用。如在学习必修一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中清朝军机处的特点时,教材中那幅《清代军机处值房》图片就非常有说服力:一间小屋,两张椅子,一张桌子,一副床榻,老师不用解释学生就明白了军机处的一大特点——简陋。老师还可在此基础上作引导,这样简陋的地方还有什么好处?学生开始思考,聪明的学生马上就反映过来了:越简陋,越不容易引起人们重视,保密性就越强;同时越简陋,人员越少,但办事效率却很高。都不用老师多费口舌,军机处的特点全出来了。
3、历史图表的合理利用。如必修一专题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本来这节课的内容在老教材中是用一章来编写的,而新课标要求用一节课完成,课堂容量很大,光靠老师讲,其效果可想而知。而教材中那幅《1840—199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见表》对帮助完成本课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从1840—1990年列强主要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战争结果,分别签订了哪些条约,有何影响,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再配以老师简单提示,问题解决。
这样做的好处:形象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图表,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诚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利用好这些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和图表可以非常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课本知识的枯燥无味,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地图、图片和图表的能力;再者还可减轻老师负担。可谓一举多得,整个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充分展现。当然,如同“资料卡片”、“知识连接”的利用,书上的地图和图片也是很多的,也需要老师进行筛选,做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三、课本知识材料化
其主要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自行阅读教材,把教材内容当成教学材料来分析。即老师根据课本知识的重要线索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自行阅读教材进行探究分析,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再加以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先围绕问题自己探究,然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教学相长的过程。
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一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一课时,我们就首先提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我们的农业经济也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演变而持续发展,那么,推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然后让学生通读全课进行探究归纳。就这个问题而言,书中是找不到现成直观的答案的,学生必须通读全文后对一些分散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得出结论。然后再将自己的结论与同学,与老师进行交流,探讨。使整个课堂教学经历一个在课前提出问题、在阅读中探究问题、在交流讨论中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就学任务的过程。又如选修四第六单元第三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一课,我们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其实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李四光在科学上的主要理论成就;二是李四光如何应用他的科学理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我们的老师就首先简单介绍了李四光本人,李四光——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曾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然后马上提出两个问题:1、那么李四光在科学上主要有哪些理论成就呢?2、而他又是如何应用他的这些科学理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然后让学生通读全课进行探究归纳。通过阅读、探究、思考、最后归纳出结论。在平时教学中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教材的习惯,让其在预习过程中结合书上的“课前提示”,试着自己提出一两个问题,然后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这也是延续学生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手段。
围绕一两个问题,通过把教材内容当成教学材料来自行阅读分析,新课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已悄然达到。这种采取教材内容材料化,问题化的做法还有其它好处,同样是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把老师从繁琐冗长的讲述中解放了出来;同时也解救了学生,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被动接受中解放了出来,增强了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学生不再是简单的背课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课本,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这在将来的高考中也将会受益匪浅的,可谓一举多得。当然,有效的课堂教学其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的,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模式化,固定化,课本知识材料化也不例外。
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意识为基础。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而以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参与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同时现代教学论还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那么纵观上面合理利用教材的三个环节,通过一系列教材中的材料、图片及主体内容的感染,个性的分析,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完成了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法的飞跃,从自主探究活动到发散思维的培养,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生成,处处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维。课堂的有效性达到。
参考资料:
[1] 刘大才.《运用问题教学法增强历史教学有效性例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4).
[2] 姚焕成.《从学生的参与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4).
[3] 赵全峰.《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