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审美感知能力提高的策略
2014-09-01董永静李伟
董永静 李伟
摘要:语文学科是基础性的、最富人性美的学科。由于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自然美、社会美、形象美、语言美等特点,因此审美能力的提高显示出了其特有的意义。以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为基础,逐渐使学生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独特的审美理解能力就尤为重要,要以此达到进行审美创造为宗旨,让学生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
关键词:审美感知;重要地位;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80-01
语文审美感知作为一种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感知活动,因其“审美”作用,所以不同于一般感知,它其实就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美学中考虑到感觉和知觉的密不可分,所以才使用了“审美感知”这个概念。帕克曾指出说“感知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又是整个审美结构所依靠的基础。”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老师和学生,无论是从诗歌的落花、流水中感受到韶华不再,还是在散文清风皓月中领悟到宇宙的长存,在客体中获得的美感愉悦都是以审美感知为基础的。人的眼、鼻、舌、身和大脑神经系统专门组成了视、听、嗅、味、触的感觉分析器官,接受和传达外界各种信息。这些各种感觉器官长期以来的协同活动,使各种感觉之间经常出现暂时联系,形成彼此沟通、转移、互渗想象,从而丰富了审美知觉的功能。语文审美感知着重是对课文或文章本身的形式特征的整体性把握,通过多种感官感觉的综合活动从而得到一个完整印象。
这种对语文文本形式的整体把握,不是学生想象的把感觉简单的复合,也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将杂乱无章的对象形式改造成一定结构、一定的形状,使第一印象更加清晰,对语文文本有简单的了解。同时,语文审美感知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机械的模拟和再现,它是渗透或融入想象、理解在内的超感性活动,就是说已非日常感知的真实,而成为超过日常感知的审美真实。从审美心理学看,教师与学生的审美感知与语文教材本身的审美属性不是简单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一种形式结构上巧妙的对应关系,在现实的审美经验中,主客同构对应必须通过感知,审美心理各种机能的协调活动也必须通过感知。总之,语文的审美感知是中学生进入审美过程的门户(起点),也是形成语文审美经验的基础。
语文审美感知力是“以对事物的感知特征本身感兴趣为基本特点,并由此而成为审美能力的基础。审美活动是以审美感知为基础,并且审美感知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始终,可以说没有审美感知力就没有审美。
目前,语文课标中也有一个提法,就是要求学生对文章要有整体感知。在语文教学中,应善于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我认为其有效途径有:
第一,多观察。很多艺术家都要求自己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观察家。作为一名中学生同样要善于利用五种感官对外部事物进行信息的掌握,注重自己观察力的培养。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属于观察类的文章,如描写景物的诗歌、散文,解说事物的说明文,叙述真人真事的记叙文等。由于这些文章都是作者悉心观察的结果,因而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观察中,应该要选择合适的观察点、观察角度,确定合理的观察顺序等,目的还在于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
而要能够认识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即把握事物的本质,关键还在于思维。如果学生在观察中不会正确地思维,必然会影响到观察的质量。特别是审美性观察,它是以审美的态度,以自己内在的情感生活模式,去感知和欣赏客观事物。比如《春》、《济南的冬天》、《荷塘月色》、《绿》等课文,作者以审美的目光去观察事物,以便从中发现美、欣赏美、得到美的感受。这种审美性的观察它的主体思维方式不是抽象思维而是形象思维。实际上可以看出我们在这里提到的要习惯多观察,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察思维。思维在观察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认识作用,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观察中的思维能力。所以主张学生要多读、多看,重视对作品中形象、语言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第二,就是要多体验。并且值得肯定的是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观察阅读语文文本教材的同时会伴随着相关的情绪体验。仅人们最常见的就可划分为——“喜、怒、哀、乐”。“喜”是向上勃发、向外张扬的,这种情绪与恐惧等一起著就了作品的壮美感,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情绪容易受外物影响波动,有感而发激情飞扬,李白的作品壮美、豪放、飘逸不得不令人由衷的佩服;“怒”是高度膨胀和紧张,“义愤填膺”“怒发冲冠”这种情绪与厌恶、蔑视等一起构成丑感,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受强烈的时代背景影响,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哀”似乎是紧张的释放,“肝肠寸断”“愁眉不展”等它是弱美感的情绪要素之一,容易让学生觉得凄凉忧郁,李清照、柳咏等人的作品在这方面能叫绝了;“乐”则是兴奋而平衡的状态,圆足而自由,陶渊明的作品就是以“乐”来表示优美感的。
其三,就是发展联觉、培养通感。这可以使语文审美感知力达到较高的水平。在语文审美感知中,各种感觉相互作用并相互挪移,被称为“联觉”或“通感”。通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使物的表象“陌生化”因而具有新鲜感,并可能使对象增添诗意,更耐人寻味。如朱自清描写的月色下的荷塘“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它充分体现了审美主体在接受中的创造性,是对对象的整体性的把握。通感其实并不神秘,几乎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体会到。如我们常说声音“甜”“尖”“脆”,说颜色“冷”“暖”等,如果细心地品味自己的各种感觉,力图将某一感觉表达为其他类似感觉,并经常借鉴他人的经验的话,通感能力是可以在人的本能基础上获得发展的,当然感知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自觉的提高。
曾经听一个语文教育学家这么说过:“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感会自发的形成,必须有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如何树立学生初步的审美感知呢?我们就应该紧扣教材,挖掘种种课型里美的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因为在我们的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美的因素,有无产阶级光辉思想的美;有崇高思想境界的美;有艺术形象的美;有文章结构的美;有语言形式的美;还有题材新颖的美等。这些都表明我们的语文教材,力求通过形象、通过美,让学生去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认识世界。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祖国语言。而我们的语文老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