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2014-09-01董克学
董克学
摘要:历史的繁难严重制约了初中学生参与教师教学的动机意识,历史课堂上学生要么就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讲话,要么就是趴在桌子上睡大觉,对教师的“口如悬河”视如不见和充耳不闻。 初中历史教学要确实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教学手段和方法一定要更新;同时,教师也要在自身素质上下功夫,多渠道提高和增加个人修养,以学识渊博折服学生。
关键词:现实结合;精神饱满;手段多样;出奇出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77-01
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机意识,他们的思维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不确定性。初中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由于历史的晦涩性和繁难性,学生在学习中常感困难,表现在历史名词记不了,历史典故张冠李戴等。历史的繁难严重制约了初中学生参与教师教学的动机意识,历史课堂上学生要么就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讲话,要么就是趴在桌子上睡大觉,对教师的“口如悬河”视如不见和充耳不闻。一个忘记了历史的民族是要走向灭亡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是我们广大历史教师的责任。
一、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由于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感。教师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到英国侵占我国香港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实现的事例;学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内容时,让学生把胡锦涛书记到西柏坡考察的时事政治和讲话内容找出来并结合课文讲述以突出会议的重要意义。由于事例是学生自己找的而且受到老师的信任和赞许,他们有一种“成功”感,而其他学生也萌发出“欲与他人试比高”的情绪,学生的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了。这样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历史教师要精神饱满、情绪振奋地进入教学活动中
由于教学内容的严肃性和认知上的距离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情绪状态尤为重要,稍有懈怠,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气氛低沉状态,因此,在实际中我非常注重调整自己的教学情绪,让自己在精神饱满、情绪振奋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活动。只有当教师自己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学生才会处在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并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激起他们参与的动机。所以,愉悦、兴奋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老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效能。当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心理场,课堂教学就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师作为一种专业素养的情感调控能力外,教师生动的教学语言(包括体态语言)的运用对课堂氛围的创设显得十分重要。巴班斯基也说:“显而易见,不能只凭历史、文学和艺术的材料本身,而且还要教师在讲述这些材料时带有强烈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强烈的发展。”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来说,积蓄好自己饱满的教学情绪,认真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语言,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加以发挥运用,这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否则,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机械呆板、单调发味,使人一听即腻,睡意顿生,则再丰富的教学内容也会变得味同嚼絮。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辅之以必要的仪态、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以强化教师教学的语言信息和情感信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效。
三、教师的历史教学手段要多样性
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模式,历史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此外,还可以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如学习《戊戌变法》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就“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辩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于有些不容易解释清楚的重难点内容我先布置学生回去看课文、看课外书、查资料,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带着资料上讲台当“老师”给其他学生们讲解,我一般针对同一个重难点要找几个学生带不同版本的资料从不同方面去讲解,我在边上只起“导演”和“旁白”的作用。这种方法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但这种方法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否则,只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录象机、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的感知遥远的史事,这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目标。我们学校的许多同仁们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榜样。
四、历史作业要出奇出新,具备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历史作业是巩固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许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前设计、双边活动、启发提问、导语结语等环节的创新,而忽视了作业这一重要环节。其实,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媒体,也是掉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我的实践证明,在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或同一个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作业布置方法,比如,对于成绩较好的班级或学生我布置的作业多为主观性、开放性习题,而成绩较差的大多以客观性习题为主,这样做收到的教学效果很好,它使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能做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抄袭现象。
因而改革历史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历史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性,既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面前的任务。